趙娟
【摘要】電視公益廣告,要傳播的是一種人們并不陌生的觀念,對廣告創作而言,其內容的訴求方式比內容本身更重要。因此,電視公益廣告更需要運用恰當適度的訴求方式實現公益目的,從而真正發揮出其“社會公器”的作用,體現出其“公益性”的本質特征。筆者就以情感訴求、理性訴求為主,對電視公益廣告的訴求方式進行一下探索研究,希望對促進我國電視公益廣告的發展做出有益貢獻。
【關鍵詞】電視公益廣告訴求
一、前言
激發產品消費者購買行為為是電視商業廣告的目的,促使消費者采取購買行動是電視商業廣告的訴求。同訴諸經濟效益,旨在提高產品的聲譽和銷量的商業廣告相比,電視公益廣告作為眾多廣告類型中的一種,其本質特征在于其“公益性”,傳播某一觀念是它的目的,促使廣大社會公眾知曉、認同某一公益觀念,并自覺貫徹到個人行為中是它的訴求。電視公益廣告作為各種觀念載體的“社會公器”,為了能夠使受眾思想認知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發生隱性或顯性、短期或長期的影響或變化,通過電視這一現代媒介,電視公益廣告訴諸受眾的視覺、聽覺、知覺、注意等各個方面的身體和心理機制,借助獨特的創意和構思,把屬于有利于公眾的各種價值觀念傳播給受眾。電視公益廣告在當今社會各層級的各宏觀和微觀等諸多方面都發揮推動社會健康發展的“公益性”作用,作為一種“社會公器”,為了能夠使其成為廣告中的“精英”,成為藝術元素集合的化身,它以獨特的訴求方式作為表達觀念、傳達信息的外殼和工具,
二、電視公益廣告情感訴求
(一)情感訴求
現代社會電視公益廣告中最被看中的一種訴求方式是情感訴求,情感訴求越來越受到廣告研究和創作人員的關注電視公益廣告的情感訴求,傳播的情感訴求在關于說服的理論中,被作為一個很基本的,但又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1、情感
一般說情感不同于情緒,在西方心理學中,并未作出嚴格區分,有時都使用feeling表示,但是具體來說,情緒是情感的外在表現,情感是情緒的本質內容,二者的關系密切相聯。情感是人們對于外界信息的主觀體驗,通常有兩種傾向:凡能引起的體驗具有肯定的或積極的,符合需要或愿望,表現為喜悅、喜愛、愉快等;引起的體驗具有否定的或消極的性質,不能滿足或違背愿望,表現為悲哀、憤怒、恐懼等。心理學家普拉特契克曾提出過一份由40個情緒詞組成的詞表來描述情感,包括:敵意的、令人振奮的、煩惱的、奇妙的、失望的、厭惡的、期望的、悲哀的、高興的、迷惑的、敵意的、羞怯的、困惑的、冒險的、探究的、愉快的、深情的、害怕的、猶豫的、接受的、不高興的、驚訝的、熱情的、蔑視的以及其他情緒詞。情感對同一事物可能產生對立性質的兩種體驗,具有兩極性,如:愛—恨;狂喜—悲傷;警戒—驚愕;喜悅—悲哀等。
2、情感訴求方式
借助于人們對信息的主觀體驗而達到傳播目的,及傳達內容的提示是情感訴求的方式。親熱感、幽默感和“害怕”感經常受到研究者和廣告創意人在電視商業廣告中關注和使用。在電視公益廣告中,運用情感體驗的形式也更多,其中包含商業廣告常用的一些形式,因為電視公益廣告傳達信息的提示方式要比商業廣告的方式豐富且復雜,要起到倡議、關心、規勸、警示、批評等作用。“靠情有所感的震撼力,感動、感化、感染力強使人們領悟是電視公益廣告情感訴求方式的特點。但這一特點同時容易僅從現實層面解決問題,用一時一感替代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容易感情用事。”
“電視公益廣告的訴求以情感訴求方式為主,通過作品表現使廣告受眾產生特定的情感體驗,進而觸動心靈、改變態度,從內心深處達到對公益觀念的認同,并進一步內化到自己的言行中。”根據不同題材的需要,電視公益廣告的情感訴求,無一定式,要根據策劃和創意方案進行選擇。既要運用諸如警示、批評等題材的消極的、否定的主觀體驗,也要運用諸如倡議、關心等題材的肯定的、積極的主觀體驗。
(二)電視公益廣告情感訴求方式
在電視公益廣告中,情感訴求表現形式有幽默感、同情感和害怕感,其成功的經常圍繞幽默、煽情、震撼力等手段。
1、積極性體驗:
幽默感——寓教于樂樂中有悟
幽默,能將輕松詼諧的喜劇氣氛包容嚴肅的行為規范道德教育,是一種雖有趣可笑卻意味深長的手法,使廣告受眾注意信息,在情感活動中不自覺地產生或改變對某件事物的態度,在一種愉悅的心境中產生接受的、困惑的、驚訝的、奇妙的、高興的、令人振奮的等情緒體驗。例如下面這例電視公益廣告就具有非常的幽默感。
例一
畫面一:面對《圣經》的承諾:
文:“我愿意一輩子照顧她即使對方生病、老去也不遺棄她……”
畫面二:婚紗頭飾卻披在了一只狗——“新娘”的頭上,
文:“想清楚你真的愿意愛她一輩子嗎?”
畫面三:一只精美的結婚戒指。
文:“抉擇一剎那,承諾一輩子養狗的請考慮清楚”。
三幅畫面的底部都用黃色小字標出了主題:
“若要擁有,就要天長地久”
這是一組一語雙關的電視公益廣告,從廣告客戶——“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的角度,勸說人們不要遺棄自己選擇的動物;另一方面,廣告也暗示了人類婚姻要天長地久。無論從哪個意思來看,廣告都是成功的,通過生動有趣的信息載體:圣經——婚紗——狗——戒指,巧妙地傳遞了人與動物、人與人要“天長地久”的主題。
“幽默廣告曾在歐美引發了一場幽默廣告創意的革命,”
因為其能把人逗笑—引起好奇—注意—知曉,早在60年代,許多歐美廣告人就認為幽默能作為一種非常有效的銷售武器。電視公益廣告借助于積極的情緒體驗,要把人逗笑,產生興奮的心情,寓教于樂,樂中有悟,調適人們不良社會行為,傳播一種觀念,幽默是一種很好的訴求方式。從以上例幽默電視公益廣告看,確能生出非凡效力。
2、消極性情感:
(1)同情感——憐憫中的期待
同情是向弱者提供關心,不忍看到別人遭受的苦難而盡力而為,是人類共有的惻隱之心,人在同情時,對于別人的遭遇,就會在感情上發生共鳴,往往自愿為別人提供幫助。同情感則是一種消極、否定的情感體驗,為了向不幸者奉獻愛心,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關心和關懷,使人們產生悲哀的、深情的、失望的情緒就是有效的電視公益廣告需要做到的。
例二
有一則堪稱精典片的電視公益廣告,“一位失去雙臂的殘疾婦女,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為自己準備早餐。她用嘴慢慢地拉開冰箱的門,用嘴取出一支、兩支雞蛋,輕輕放在盤里,然后又用嘴銜起一只雞蛋,抬頭舉到盡量高的位置,猛一松口,把雞蛋拋進盤中,她又用嘴咬住一只叉子,將雞蛋皮挑出,又有同樣的方法打碎第二只雞蛋,用嘴咬住叉子用力把雞蛋清與雞蛋黃攪拌均勻,將盤子放人微波爐子……。這支電視公益廣告還細膩地拍攝了這位無臂婦女烤面包、倒熱水等一件件只能用嘴完成的生活料理。隨后這位婦女面對觀眾,展示出作為強者要向生活抗爭的堅定自信的表情,鏡頭終于推出了本片的廣告標題:
“您看完這些后,是否還真的認為開張支票那么難嗎?”
這是一則關懷殘疾人的廣告。通過電視手段的實情實景,展示了殘疾人艱難生活的細微情節,感人至深,喚起了人們強烈的同情心。據悉,這則電視公益廣告每次放映時,都有觀眾留下眼淚。它確實使廣告受眾對身殘志堅者在憐憫之余又產生了欽佩之情,這種電視公益廣告的感染力是不可抗拒的。
(2)害怕感——阻嚇中的警示
害怕,遇到困境和危險等在心中產生的慌亂與不安。通過電視公益廣告信息的傳遞使廣告受眾產生驚恐的、排斥的、厭惡的、敵意的等心理反應,從廣告中得到提醒、警示,引以為戒。害怕感是一種消極的、否定的情緒體驗,但能對人們的感覺發生“震動”作用。一些人類的不良現象和社會惡習之所以總在蔓延,正是由于人們知曉但不重視其危害;知道其危害但回避其惡果。發揮電視公益廣告說服、規勸、警示、批評的作用,用“前瞻性”原則幫助人們防微杜漸,需要采用更能震撼人們心靈的訴求方式。害怕感正是人們受到適當的信息刺激后而產生的情感體驗。
例三
一則關于“交通事故”為題材的電視公益廣告。這則電視公益廣告再現了一位司機在市內超過限定時速10公里駕車時所發生的慘劇:一位男子橫穿馬路,被一輛車速看來并不很快的轎車撞得騰空而起,隨即當場斃命。事故現場極其逼真,令觀眾不寒而栗。
看過廣告,人們只能從這些觸目驚心的鏡頭中再一次告誡自己駕車一定要限速行駛!穿越馬路千萬要注意交通安全……”。在生活中,“害怕”的感覺也會時常出現,如果通過廣告的有效傳達,人們再次引發的這種“害怕”感會銘心刻骨,廣告起到了警示作用。
電視公益廣告的信息如果過于驚險、恐怖,人們往往會本能的自然回避,因為,在電視公益廣告的情感訴求中,對于消極的情感,人們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全息接納,人們最愿意接受的是積極的、肯定的情緒體驗。因此,“害怕”感要適度利用在電視公益廣告的情感訴求中。
情感訴求是當今電視公益廣告創作中非常流行的訴求形式,其核心是以情(積極的、消極的)感人,使廣告受眾觸動情感。電視公益廣告要發生倡議、關心、提醒、警示、批評等作用,讓社會公眾在感中有悟、感中有情、感中有醒,情感訴求可以達到說服和規勸的目的。
三、電視公益廣告理性訴求
理性訴求是電視公益廣告中傳統的、常規性的訴求形式。其邏輯地體現在大量電視公益廣告作品中。較情感訴求相比,理性訴求形式可以更為單一、更為直接地闡述一個觀點。
(一)理性訴求
與情感訴求相比,理性訴求是靠外化力量,不是通過對象內在情感的感染力,而是通過一種見解等達到傳播目的、直接或間接闡述一個概念的方式,使對象直接接受某種見解或概念。
“電視公益廣告理性訴求方式是通過直接或間接闡述一種公益觀念(如:一種行為規范、一項社會公德等),使廣告受眾直接知曉公益信息的方式。”所有電視公益廣告都可以用理性訴求方式直接傳達一個觀念,因為,電視公益廣告傳播的僅僅是一種觀念,不是一件產品、一個企業。有些采用理性訴求的電視公益廣告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從實際情況看,理性訴求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的。電視公益廣告理性訴求方式的特點是,靠道理的說服力使人們接受某一觀念,直接、直觀,邏輯性強。但如果缺少出色的藝術表現,生硬、直白、空泛,則可能成為標語口號式的說教。
電視公益廣告為了增強觀念的說服力,使之有血、有肉、有力度,就必須有賴于一個出色的創意將理性內容生動化,因此,電視公益廣告理性訴求方式的運用同樣需要廣告創意。要實現這一點,在電視公益廣告的創意中,我們可以借鑒于在商業廣告創作中,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USP”理論。
“USP”是美國廣告大師R.雷斯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針對商業廣告創作提出來的一種有廣泛影響的理論。“USP”理論的一個基本要點是:獨特的銷售主張及論點(支持),即在任何一個廣告中都應該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賣點”和理由支持,這個獨特主張必須是強而有力的,足以使消費者采取行動。“USP”理論曾指導無數的商業廣告獲得成功,因為任何一個公益觀念對廣大社會公眾來講都不陌生,所以同樣需要有一個使廣告受眾容易識別的“賣點”創意在電視公益廣告中,不同的是:這個“賣點”不是獨特的,但是,這個“賣點”卻更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足以使廣告受眾接受、再認識、重視這種觀念,并內化到自己的言行中。因此,電視公益廣告理性訴求中,要紿廣告受眾一個強有力的觀念,并且通過廣告手法提供必要的支持理由,使這一觀念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一個有架有骨、有血有肉、有力度、有厚重的警示名句。否則,就是標語、口號,是政治說教而不是廣告。
(二)電視公益廣告理性訴求方式
公益廣告理性訴求形式比情感訴求形式要單一化。在公益廣告中,理性訴求根據說服力和震撼力的需要,存在直接概念化和間接概念化兩種表現形式。
1、直接概念化訴求
直接概念化就是正面直接闡明廣告要傳播的觀念。在電視公益廣告中,通過廣告畫面直接明示一種見解、一項公德或一個行為,是直接說服的訴求形式。直接概念化訴求的特點是直觀、容易理解和記憶(但受眾可能不去記憶)。但也容易簡單化,容易出現畫面加標語的情況。因此在創作中尤其應該注意加強藝術創作,應充分利用廣告創意和廣告表現手法產生說服力度。
例四
如“醒獅中國”的電視公益廣告。以藍天和五星紅旗為電視畫面襯底,一頭象征中華民族之魂的石獅氣宇軒昂、威武雄壯展現在電視畫面上,透射出中華民族的氣魄和力量。這使這則電視公益廣告以強大的力度展現主題概念:中國定要聳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由此可見,直接概念化電視公益廣告訴求方式是通過廣告畫面直敘其意,同時運用極有力度,人們能一目了然的符號語言支持并加重廣告主題觀念。這使電視公益廣告觀念明朗、直觀,擲地有聲,強化在廣告受眾的腦海里。但是,電視公益廣告是一種受時空條件約束很強的信息傳播形式,電視公益廣告常常是只能通過幾個鏡頭和短短的幾句話來完成廣告,這些都難以保證廣告有更強有力的理由支持主題觀念,有足夠的條件將問題點透、切深。因而,容易使電視公益廣告的直接概念化訴求方式產生印象,效果不佳的效果,出現政論式、說教化等結果。從創作人員看,在對電視公益廣告概念僅是表面理解,創作功夫也遠不如電視商業廣告的情況下,對電視公益廣告主題觀念的論證和支持僅想用一幅象征性的霸片來說明,往往不能取得好效果。因此要高度重視以上問題。
2、間接概念化訴求
間接概念化就是間接說服的訴求形式,通過廣告創意在電視公益廣告中,間接暗示一個行為、一項公德、一種見解,是從側面暗示廣告要傳播的觀念。間接概念化訴求的特點是暗示廣告主題觀念,婉轉表達說服的意圖。間接概念化訴求針對人們普遍不愿接收“大道理”的逆反心理,是用言外之意的方法使人們自己得出結論,是通過藝術創作,誘使人們注意一個概念,而不是直接了當闡明觀念。因此,有的國外廣告學者稱之是“隱蔽的刺激”廣告。
例五
這是一幅十分簡潔清晰的電視公益廣告,電視畫面上僅有一只大袋餃子粉和一只小袋白粉。兩件東西擺放在一起:食用餃子粉是生存,吸吃白粉是毀滅這種對比,廣告用文字作了進一步引申。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不容后悔的問題……
這則電視公益廣告并沒有直接闡明:拒絕毒品、珍惜生命這一觀念,而是借用兩件具體物像——看來有些相似,但截然相反的東西,用“隱蔽的刺激”,使人們讀完、看懂,自己得出廣告主題觀念。這種生動的對比,間接的闡釋更能留住廣告受眾的視線。
由此可見,間接概念化廣告訴求是從概念的邏輯推衍中逐漸接近廣告主題,運用形象化的符號載體隱喻中心思想,通過作品創意表現間接暗示主題觀念。這使電視公益廣告減弱了主觀說教色彩,可以充分發揮廣告受眾的自覺能動意識。電視公益廣告的間接概念化訴求要產生說服力和震撼力,完全需要廣告藝術創作點化主雕,沒有直接概念化訴求所闡明觀念的力度,也不具備情緒打動的感染力,應該說是難度很大的廣告創作。樣的廣告訴求效果有時要優于直接概念化訴求。
總之,電視公益廣告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符合主流意識形態要求和遵循先進文化發展需要。當前我國正處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社會的多元化思想日益發展,充分發揮電視公益廣告的“社會公器”作用,精心創意,盡可能多地采取與內容相匹配的訴求方式,充分的體現出“公益性”特征,必將能為促進我國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發揮更為顯著和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