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珍
【摘要】《東海》是浙江省文聯主辦的文學月刊,它在文學的歷史上經歷了四十多年時間。曾幾度??謳锥刃律欢啻我酌?,三起三落?!稏|?!肥歉母镩_放的晴雨表,實施重大改革,提高刊物質量,以集團軍的形式展示出浙軍的創作風貌;用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打出《東?!返钠放?,樹立《東?!返男蜗?;推出東海文學巨獎,重申文學藝術的真正價值,呼喚跨世紀的精品力作,給相對沉寂的文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復刊;改革創新;編輯思想;主要欄目
《東海》在文學的歷史上經歷了四十多年時間。四十多年對歷史來說是很短暫的,但對一家文學刊物來說卻也不算太短,它凝聚著幾代人的心血和冀希?!稏|?!?,浙江省文聯主辦的文學月刊,1956年10月創刊,1964年6月???。1972年曾以《征文》化名非正式出版過3期。1975年5月復刊,易名《浙江文藝》,1978年lO月復名《東海》。不必說《東?!穾锥韧??,又幾度新生;也不必說,它多次易名,三起三落;如果我們數一數在《東?!饭ぷ鬟^的同志,數一數從《東?!纷叱鰜淼淖髡?,發表的作品,我們就可以發現,它幾乎構成了浙江當代文學出版和人創作的一個重要側面?!稏|海》是改革開放的晴雨表,多元形態的市場經濟催發了多樣多元的,充滿競爭的、各有特色的文學格局;實施重大改革,力求以自身的創意和可讀性更加貼近社會,面向讀者,改革給東海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提高刊物質量,以大版面推出著名作家和文學新秀的精品力作,“振興浙軍欄目”聚集了浙江最有實力的作家和作品,以集團軍的形式展示出浙軍的創作風貌;為擴大《東?!返挠绊?,提出讓更多的人知道《東海》,認識《東?!?,喜歡《東海》,用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打出《東海》的品牌,樹立《東?!返男蜗螅煌瞥鰱|海文學巨獎,重申文學藝術的真正價值,呼喚跨世紀的精品力作,極大鼓舞了作家創作的士氣,給相對沉寂的文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1978年復刊及其對浙江文壇的意義
1978年10月,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前夜,《東海》文學刊物復刊。這時,思想解放運動在全國日趨蓬勃地展開。它不僅清算了十年動亂的種種流毒,還對以往的“左傾”路線進行了反思。從1979年之后,大批的老作家陸續復出,各種文學新人不斷涌現,文學的主體意識開始逐漸覺醒,文學創作呈現出日趨繁榮的新局面。復刊的《東?!芬苑睒s文學創作、培養作者為宗旨,主要刊載各類題材、風格的中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詩歌和文學評論等。從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到改革文學、尋根文學以及后來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都在它這里得到了反映?!稏|海》的復刊,為全省文學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發表陣地。
1.《東海》時代變革的晴雨表
反映現實,是《東?!忿k刊的基本立足點,反映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偉大歷史變革,描繪中華民族艱難、曲折而又光輝的戰斗歷程,這也是《東海》編者、作者與讀者的共識。而堅持這一點,就得明確自己在商品經濟大潮下的定位,增強思想藝術上的適應力、應變力與競爭力,自覺將刊物納入到時代社會及其民族的、世界的大視野中,辦出水平、辦出特色來。應該說,在這二十多年時間里,《東?!肥禽^好地實踐了這一點。如在1994年刊登的留曉紅的《三橋話》、田虛的《河姆渡之夜》以及朱君的《紅蜻蜓》的這三個作品,就很好地體現了這樣的編輯理念。其中留曉紅的《三橋話》,從三種語言形式的三角鼎立之勢,寫老派、新派與現代派之爭,形象地透露出“一代勝過一代”的信息;田虛的《河姆渡之夜》,以現代人的眼光關照七千多年前的原始人;朱君的《紅蜻蜓》,再現不正常的年代發生的人性扭曲的悲劇。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絕大部分人口在農村,經濟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并取得成效的。這一切都決定了農村題材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東海》就是依此組織和編發文章。如1992年第7期所發的6篇小說,其中5篇都寫農村或與農村有關。如闕迪偉的中篇小說《烏桕林神思》,以烏桕林貫聯,選擇了一個村子的歷史片斷,塑造了三個不同的人物形象,體現出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氣概。同時也沒有回避與這種精神氣概并存或與生俱來的一種讓人無奈和嘆息的傳統陋習及弊病。讀后,既讓人振奮,又發人深思。張廷竹的短篇新作《支那的秋天》,在揭露軍國主義給我國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的同時,歌頌我們民族偉大寬闊的胸懷,歷史與現實交織,給人以生活的真實感與藝術的厚重感。劉金的《筆記小說二題》,在傳統文體中注進了既怪異而又有生活依據的新的內容。李迪群的《乘風道人》,其所刻劃的農村新涌現出來的一類人,在當今的商品經濟社會具有迪人醒世的意義。
《東?!肪褪沁@樣記錄著我們的時代:一方面,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另一方面,是魚龍混雜,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沉渣泛起,也對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先進與落后并存,奮發與困惑交織,大喜大悲、大善大惡都作了充分的表現。如何概括和把握這一時代,為浙江乃至全國創作構建一個比較高的平臺,并體現自己的提倡和導向之意,這是復刊之初的《東?!繁仨氄暤?,而且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像1994年第3期《無言的結局》(作者越文)一文所寫的特區外來打工妹與打工仔的生活,她(他)們怎樣化解那條連上廁所都限了時間的流水線帶給她(他)們緊張和疲累,怎樣排遣身在異鄉遠離父母親友的孤寂等等有關描寫,其對現代生活尤其是現代青年生活的捕捉,放在全國同級刊物上也都比較突出。
2.時代催發多樣多元的文學格局
多元形態的市場經濟促使群體性的音調統一的新時期文學終結,催發了多樣多元的,充滿競爭的、各有主張、各有特色的文學格局,也向我們的文學期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務。《東?!吩?994年第9期上刊發金學種的系列短篇小說《她們》,朱君的《金雨》,1994年第10期上刊發陳琳的《經絡騷然》,賈迪的《裸足之舞》,劉華卓的《情人無淚》,閻欣寧的《在納安亞吉》等富于探索性的作品,其用意就在于提倡題材、風格、形式、手法的多樣化;從不同的角度,尋覓人與文化傳統、歷史積淀、社會生活的精神聯系,反映復雜的社會世相,為推動和促進多樣多元文學格局的形成作出屬于自己的貢獻。這種努力,在每期刊物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然而多元之中也有主導或核心的靈魂,這就是強調和突出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鈣質。這也是時代社會對刊物的要求,是廣大作家、讀者對刊物的期待。中國正處在一個翻天覆地變革時代,也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因此刊物應該倡導并且呼喚精神藝術崇高,不能為了經濟效益而媚俗。在這點上,《東海》也是值得稱道的。面對市場經濟,它有順應、有變化,但又始終堅守自己的精神高位,留出不少版面經常刊登一些寫英雄崇高、頌英雄崇高的作品。如1994年第7期上的王曉林的《孤幣》、紀實文學《劉玲英時代需要你》(作者林興亮、朱劍敏)。
二、曾經有過的輝煌及經歷的二個發展階段
《東?!穭摽?956年,是浙江省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文學刊物。《東?!吩羞^輝煌,也有過光榮與夢想,特別是在《東?!氛Q辰四十周年之際,實施重大改革,力求以自身的創意和可讀性來重振輝煌。
1.《東海》創刊四十年
《東?!穭摽氖苣?,牽動了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的心,也得到了來自中央及省委有關領導的關懷。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同志專門為《東?!奉}寫了賀詞:“松石做骨,大海為胸?!比珖舜蟪N瘯ㄖ莆瘑T會主任薛駒的題詞是“長江萬里筆底情,滾滾東流入大海。”省委副書記劉楓的題詞是:“提高質量,辦出特色大力繁榮文學園地。”另外,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梁平波,著名作家周而復、賈平凹,日本老作家水上勉等也都為《東海》題了詞。
與此同時,令全國文壇矚目的最高文學獎——東海30萬元巨獎頒獎在即,這項由《東?!肺膶W月刊社主辦的純文學大獎,自推出之日起,就在文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隨著全國許多著名作家的加盟,省內外各大報刊競相發表消息,一時形成了新聞熱點?!稏|海》在文學期刊普遍面臨困境、文學創作日益不景氣的年月,在它四十歲生日之際,再次吸引了人們的視線。
2.改革給《東海》注入了活力
1995年初,《東?!范冗^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班子調整、改大16開、推出30萬元巨獎……這些為使刊物適應市場經濟大潮沖擊的重大舉措,都是雷厲風行地在短短一兩個月內完成的。同年5月,全新包裝的《東?!愤蛇蓧嫷?,當這本印有魯迅頭像的刊物出現在讀者的面前,我們發現《東海》已完成了一聲靜悄悄的革命:一本高檔次、大容量、新視野的綜合性大型文學月刊已赫然登場了。1995年5月,稱得上是《東?!返母母镏隆?/p>
毋庸諱言,近幾年文學刊物不同程度面臨生存的挑戰,發行量下降讀者減少,辦刊經費拮據,如此等等,使不少省級文學刊物度日如年,勉力支撐已屬不易,更不用說發展、興旺了?!稏|?!反藭r的作為看起來就像不可為而為之,用主編趙銳勇的話說:“我們就要知難而上,依靠改革求生存,圖發展,不信走不出一條新路子?!?/p>
改革給《東?!纷⑷肓嘶盍Γ驳玫搅烁骷夘I導、作者和讀者的支持和歡迎。一時間,來稿量大增,發行量直線上升,各種報刊對《東海》的宣傳介紹也掀起了小小的熱潮??蛇@仍不是最終的目標,《東海》的“野心”更大,它要立足浙江,走向全國,以高起點和大氣魄廣攬海內佳作,重振浙軍雄風,爭創全國一流期刊。
夢想是輝煌的,為實現這個輝煌的夢想,《東?!纷鞒隽似D巨的努力。一是提高刊物質量。《東?!犯母镏?,就牢牢把握住質量這個生命線,以大版面推出著名作家和文學新秀的精品力作。“振興浙軍欄目”聚集了浙江最有實力的作家和作品,以集團軍的形式展示出浙軍的創作風貌,在全國文壇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浙軍沖擊波。我們可以排出一串長長的名字:葉文玲、陳軍、李森祥、張曉明、王旭烽、趙和平、龍彼德、夏真、錢國丹、杜文和、沈貽煒、王彪、章軻、徐海濱、廉聲……老中青三代依次亮相,我們可以說,他們的作品,代表了近年浙江創作的最高水準。
為使《東海》具有全國影響力和一流刊物的檔次,推出浙軍的同時又開辟了“名家新作”欄目,同樣聚集了一批近年活躍在國內文壇的著名作家,他們也可以開出一串長長的名單:馮驥才、葉永烈、史鐵生、余華、蘇童、格非、葉兆言、池莉、馬原、劉毅然、范小青、談歌等等,他們發表在《東?!飞系募炎?,無疑是中國文壇的重要收獲。
二是擴大《東海》的影響。純文學期刊往往局限在文學愛好者的圈子里,如何在社會上提高知名度,是走出困境的重要因素。為此,《東?!诽岢龅目谔柺牵鹤尭嗟娜酥馈稏|?!?,認識《東海》,喜歡《東海》。一年來,《東?!方舆B兩次與30家省、市、縣級黨報聯辦征文大賽,把《東海》的名字打到各級新聞輿論中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同時,還多次舉辦文學創作討論會,加強與作者、讀者的交流;建立發行網絡,讓《東?!愤M入各個報刊零售點。一句話,即用市場經濟的動作方式,打出《東?!返钠放?,樹立《東?!返男蜗?。
三是推出30萬元東海文學巨獎,重申文學藝術的真正價值。在浙江富潤集團、浙江經發集團、浙江大華集團工業團工業品總公司的資助下,《東海》隆重推出全國最高文學獎,其目的是呼喚跨世紀的精品力作,體現純文學作品的崇高榮譽。這項舉措得到中國作協、省委領導及作家、讀者的肯定和歡迎,極大鼓舞了作家創作的士氣,給相對沉寂的文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短短個把月時間,《文藝報》、《文學報》、《浙江日報》、《錢江晚報》、《杭州日報》、浙江電視臺、錢江電視臺、浙江廣播電視臺等二十多家京、滬、杭的新聞單位競相報道《東?!反蟮堕煾珜嵭幸幌盗兄卮蟾母锏南?。尤其是隆重推出全國最高文學獎一一30萬元巨獎這一新聞,在全國文學界激起了一道強勁的沖擊波。
3.招新培養跨世紀人才
《東海》貼資30萬元,創辦“東海文學院”,培養跨世紀文學新人工程開始啟動,在“東海文學院”簡章中寫道:《東海》是全國唯一的大型綜合性文學月刊,為了發現文學新人,培養跨世紀文學人才,《東?!肺膶W決定貼資30萬元,創辦“東海文學院”,今起面向全國限額精選文學新秀。研究班規定了入選條件:已具備向文壇發起沖刺實力而又需要最強勁推動的文學新銳。研究班限額20名,報名時須寄作品,經審核達到入選條件方可錄取。入選研究班的作者,“東海文學院”以出作品、出人材為宗旨,對入選作者進行重點扶持,全力推向全國文壇。主要措施為:第一,《東?!?996年每期以頭條、二條的版面重點發表優秀作品第二,連續在《東?!吠瞥鐾粚W員的重點作品;第三,配合作品組織知名評論家發表評介文章和作者創作談;第四,在省級以上報紙對學員,作品進行宣傳介紹;第五,對特別出類拔萃的學員,經評選后,“東海文學院”將組織出版系列叢書《東??缡兰o新人文叢》,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個人作品專集;第六,推薦加入各級作家協會;第七,為優秀學員舉辦作品討論會。進修班入選的條件是有志于在文學創作上一顯身手的作者。入選進修班的作者“東海文學院”按小說、散文、詩歌、紀實、影視五大門類分別設班,由著名作家、編輯審讀;精選的優秀作品在每期《東?!飞嫌枰园l表;同時根據不同作品類別推薦到其它報刊、影視部門發表或選用;進修班每年請著名作家、評論家在杭州舉行一次面授講評;進修班每年評選一次優秀學員,被評為優秀學員的第二年免費進入研究班;“東海文學院”所有學員在《東?!钒l表作品稿酬從優。
自從舉辦“《東海》文學院”以來,到1998年已連續推出近二百位文學新人的作品,受到文學界的廣泛好評。有不少新作者還引起了文壇的關注。
4.大獎呼喚精品力作
《東?!吩谂e辦30萬元文學巨獎與每千字300元的全國純文學最高稿酬獎之后,《東?!仿≈赝瞥鋈珖罡呶膶W獎,題為50萬元《東?!肺膶W巨獎,呼喚主旋律精品力作,慶祝建國50周年廣廈杯征文。內容為:《東?!肺膶W月刊繼成功舉辦首屆30萬元文學巨獎和全國純文學最高稿酬獎后,現與浙江廣廈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影視創作所聯手,隆重推出廣廈杯50萬元《東?!肺膶W巨獎,旨在祝賀祖國盛世大慶,廣攬海內佳作,爭創一流文學期刊。50萬元《東?!肺膶W巨獎立足浙江,面向全國。呼喚跨世紀的精品佳作,重申文學藝術的真正價值。50萬元《東海》文學巨獎的范圍:《東海》1998年第1期至1999年國慶節前所發的小說、紀實文學、影視文學等各種作品,浙江影視創作所將從征文作品中擇優拍攝成影視劇。50萬元《東?!肺膶W巨獎邀請省內外德高望重的領導、專家組成組委會和評委會,對所有入選作品隱名編號,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遴選產生,以體現巨獎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1998年6月,《東海》兄弟杯全國純文學最高稿酬將已經揭曉了!在全國純文學期刊普遍感到生存危機、舉步維艱的大背景下,《東海》近年來卻強行出擊,其良苦用心全為了爭創全國一流文學期刊,呼喚文學精品力作。重獎不一定能出精品力作,但重獎肯定有利于精品力作?!稏|?!放e辦的30萬元文學大獎金獎獲得者是著名作家史鐵生,他在本刊獲金獎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在全國最高檔次的魯迅文學獎評選中是唯一獲得全票的作品。《東海》推出最高稿酬獎,全國許多名家紛紛寄來自己的得意之作,賈平凹、葉兆言、潘軍等作品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連續爭相選載,殘雪等作家的作品還被譯成英文、日文介紹到世界文壇。殘雪說:我把這次獲獎看作最高的榮譽,因為這個獎不帶任何“水分”。
三、編輯思想與主要欄目
一本好的刊物,代表的是一個時代。一本好的刊物,應該是最敏感地反映社會潮流的走向。所謂社會潮流這個概念,自然應該包含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稏|?!芬獱巹撘涣魑膶W刊物,就需要面對多元共存的文學格局,確立“雙百”的辦刊方針,改變一向以發表本省作家作品為主,農村題材為主和傳統寫實手法作品為主的取稿標準,努力使刊物更具開放性、寬容性、探索性和思辨性。
1.“振興浙軍”《東海》開辟新欄目
根據《東海》的辦刊思路,《東?!犯吲e“振興浙軍”大旗,開辟了“振興浙軍作品聯展”專欄,每期推出二三位具有沖刺實力的浙江中青年作家的作品,配發作者的創作談、簡歷、照片及請評論家點評。每期辟出“振興浙軍百家談”專欄,組織省內外著名評論家與我省各地市的作家群,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回顧歷史,分析現狀,策劃未來突破方向。為了與此遙相呼應,特開辟《二十世紀浙江作家經典作品選》專欄,在《東?!贩饷嫔线B續推出浙江籍文學大家的肖像,同期刊登該作家的經典作品?!稏|?!芳却髲埰旃膮群啊罢衽d浙軍”這一口號,又隆重推出“振興浙軍作品聯展”和“振興浙軍百家談”兩大主要欄目,接連發表了王旭烽、陳軍、王彪、李森祥、楚良、章軻、王霄夫等一大批浙江省中青年實力派作家作品,同時又花大力氣組織到了余華、蘇童、北村、格非、葉兆言等一批全國著名的先鋒派作家的前衛作品。既重點發表像葉文玲等名人名家新作,又十分關注像黑城這樣初出茅廬默默無言的文學新秀。既發表像葉永烈、黃亞洲、徐海濱等的《大熊貓被神秘殘殺的背后》、《來自雞血石王國的報告》、《天字號賭案始末》等具有很強可讀性的紀實文學作品。當許多文學刊物的詩歌版面不斷出現“水土流失”時,《東?!贩炊哟罅藢υ姼韬驮姼枳髡叩年P注。接連推出“老詩人專輯”“女詩人小輯”等詩歌專輯,甚至還在本期特意推出了柯平、伊甸、梁曉明三位詩人的中短篇小說和中篇散文等。
凡此種種其良苦用心全為了使我們這本已有四十年歷史的刊物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傳統走向開放,努力達到“有雅有俗、亦莊亦諧、可大可小、且雜且精”的境界,使刊物愈來愈趨近現代人的完美取向。
2.“小說欄目”《東?!房锏闹匦乃?/p>
小說,是新時期文學中最活躍的品種、最積極的因素。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改革文學……不論哪一個階段無不大量以小說的形式體現,涌現出一大批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掀起過多次聲勢浩大,絢麗多姿的浪潮。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時代對小說的要求更嚴,人民對小說家的希望更高,生活對佳作的呼喚更急。
如何提高小說創作的水平,既是我國文壇關注的熱點,也是文學期刊致力要解決的重點。正因為如此,《東海》連續發表《小說創作的邏輯技巧》、《當代浙江小說的現狀研究》、《小說的審美品級》等,嚴格的選稿標準,努力貴切自己關于“小說創作須求深求精”的編輯思想;并根據根據文體變化的實際,及時推出了一些專號(如1994年第6期“中篇小說專號”)。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在這一充滿低迷之氣的“熊市”、不少刊物紛紛改刊或倒閉的年份,《東?!凡粌H依然艱難在堅守著,而且還以其突出的篇幅推出了葉文玲、張廷竹、陸星兒、金學種、胡尹強、謝春林等人創作的9部中篇小說,一時在文壇頗有反響。它體現了編者不倔的精神追求和試圖超倫的努力。
3.“文學評論”欄目《東?!穭e具特色
《東海》一貫重視文學評論,幾乎每期都給以一定的篇幅,是我省幾家文學期刊中獨一無二的。引人注目的是,《東?!纷?995年第5期改刊之后,文學評論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每一期限都在重點小說篇目后辟有作者“創作談”和評論家“簡評”的欄目,并連續推出“振興浙軍百家談”專欄。銳意改革后的《東海》緊密結合作品,尤其是面向浙江創作實際,為振興浙軍搖旗吶喊,使1995年我省文學評論射出新的光彩。
1995年的“簡評”計有14篇。每篇一千多字,都緊扣作家作品,言之有物,對讀者理解作品的思想、藝術特點,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如盛子潮的《禹風:古老南方的神話》,既回顧了陳軍小說“注重吳越文化風情的氛圍營造,以重鑄吳越文化人格為創作旨歸”的一貫藝術追求,更著重剖析了中篇新作《禹風》的“冥思著、尋找著古老南方神話的形而上主題,則是當代人尋找古老的南方神話的故事”。并認為,它在總體沉重、苦澀的悲劇氛圍中透射出一種樂觀主義的光芒。這篇簡評視野開闊,以文學創作總體格局作為背景,考察作家創作歷程,抓住作品新出現的審美思辨特征,鞭辟入里,切中肯綮,既有利于讀者準確把握作品的題旨,又有助于讀者提高藝術欣賞水平。連小說作者陳軍看了以后也深感信服,認為確把自己的用意說清楚了。洪治綱的《等待:在歷史與虛無之中》,則用現代哲學的視角審察王旭烽的中篇《斷橋殘雪》,面對古老的《白娘子傳奇》現代翻版式的故事結構,指出:“旭烽采用共時態的時空錯疊方式敘述這個故事,十分鮮明地呈示了整個故事在歷史與虛無之間游弋的姿態,這既是對具體歷史的想象和補充,又是對歷史本體的一種質疑,同時在文本上也隱喻著許宣等待的終極結果”。這樣透過了小說字面意義的表層,一針見血地揭示出作家對人類存在本體的新體驗新思考,使讀者有一種忽然開朗的頓悟。
“簡評”的作者是全是本省的評論家。14篇“簡評”幾乎把省內大部分較活躍的評論家包容在內,這是出于《東?!分骶幍挠幸獍才?。事實上,每個評論家各有不同的學術專攻和風格文采,集眾人之長,可使“簡評”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顯神通。高松年的《尋覓形而上意蘊》、《現代意識審視下的歷史》、《一個新角度》,側重運用現代意識觀照下的社會審美視點,深入分析作品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徐岱的《圈套中的敘述》、《詠嘆式的敘述》,充分發揮它在小說敘述學上深厚造詣的優勢,對作品的敘述話語作出這樣的描述:“存在于現實里的各種丑陋現象,被融化于詩人對生命的憐憫之中,成了作者詠嘆人性、抗議人的物化和獸化的道具?!毙靹λ嚨摹蛾P于<房農>的3個話題》、《文俠李森祥和他的平民傳奇》,并不面面俱到地揭示出作品的思想和藝術特點,而采用感悟式的點評,如評《房農》時僅提出3個話題:身份變換——“小筍變成毛竹”,凡人生存始終沒有崇高,小說是生存的事實還是語言的事實。實際上作者是以作品為基點暢敘自己對現實對人生對藝術的獨到之見。盧敦基的《理性與感性的無間》、鐘本康的《命運之迷》等,則把論人論文交織起來。葉文玲的《立起來的是人格》,可說是小說家論小說,要字里行間,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激情,說“主人翁的結局還未顯示,僅僅作為讀者(旁觀者)的心理承受支架,已經轟然倒塌”,而且還飽含著對人生對創作的甘苦之言。
此外,《東?!愤€發表了趙平和、旭烽、陳軍、章軻、王彪、楚良、余華、王霄夫、嵇亦工、蘇童、李森祥、葉文玲、北村、格非、范小青、廉聲等“創作談”。這些言簡意賅的文章,其中不少是作家自我的“夫子之道”——即所謂的“自己評論自己”,但其中也有的超越了“自己”而進入了較高的理性層面。如北村的“創作談”《進入故事》,以銳利的眼光,切入現代小說的精髓,可稱得上字字珠璣,耐人咀嚼,一千多字的短文勝過長篇大論的文學理論。“振興浙軍百家談”是別開生面的欄目。鑒于“湘軍”、“蘇軍”、“魯軍”、“鄂軍”、“陜軍”等風起云涌,也鑒于浙江文學大家輩出,近年來,從領導到群眾都切盼重振“浙軍”。于是《浙江日報》、《錢江晚報》也展開了振興“浙軍”的討論和報道,而《東海》則唱了重頭戲。
4.“其它”欄目《東?!肺宀始姵?/p>
《古今中外》是《東?!穲猿侄嗄辍㈩H受讀者歡迎的一個欄目。如歷史傳奇小說《周恩來探親》,是我省老作家朱葦的力作。它記載了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頭周恩來同志的一段難忘經歷,日本占領軍企圖制造震驚中外的暗殺事件,國民黨軍統特務設置各種障礙,重重險阻更襯托出周恩來同志的英雄本色。《中外歷史名人傳記小故事》,它將從不同的審美角度,以不同的敘事筆調,描寫一批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世界名人所走過的生活道路,藝術地再現他們的希望與夢想、奮斗與痛苦、成功與失敗,以及趣聞軼事。撰稿者都是全國著名的作家。如葉兆言“初戀”銀幕之作的《花影》,胡瑋銘再現金融界激烈沖突的中篇小說《乍暖還寒》,陳恩??卦V封建宗法制罪惡的《臺門》,陸星兒運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揭示丑陋社會倫理道德的中篇小說《顧阿菊》。以上四篇,就組成了1994年《東?!返摹吨衅≌f電影文學專號》。它也由此揭開是年該刊改革、提高質量的序幕。
1996年,新年伊始,《東?!房锏姆饷嬉詬湫碌娘L貌面向讀者。封面人物已從過去的“浙江籍文學大家”調整為“中國當代文學大家”,在欄目的設置上,除了繼續重點抓好“名家新作”和“振興浙軍”這兩個精品欄目外,又新推出了“新生代”和“大眾小說”這兩個欄目,其用意就是一手抓名家和實力派作者的扛鼎之作,一手抓無名小輩文學新人處女作。這也可以說是《東?!忿k刊發稿的基本定位了。
《東?!窂?998年第1期起,以頭條位置隆重推出《直面現實寫作》這一欄目,其目的就是為了使我們所發的文學作品更多地關注現實,反映時代生活主流。青年作者陳琳長期生活在長興煤礦,以前讀他的作品,感到他對人生的剖析很犀利,而對人性賴以依附的客觀社會生活、時代氛圍缺乏深刻的理解。果戈里說過:“事物越平常,就越要站得高,才能從平常的東西中抽出不平常的東西,才能使這種不平常的東西成為完美的真實?!绷钊诵老驳氖?,陳琳在《殊途異歸》中,似乎從“平常的東西中抽出了不平常的東西”,改革的洪流和人生的旋渦在他筆下描繪得是難分難解。
自從《東?!吠瞥觥吨泵娆F實的寫作》這一重點欄目后,省內外的中青年作家踴躍來稿。江蘇作家中躍的《守衛漢王》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層面上,不滿足于喧囂的生活表象,而是把更多的筆墨注入到對人生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境界的思索上。我省青年作家陸建光的新作《蚌》,雖然在行文敘述上還略顯戲劇化,但作者對中國傳統農耕社會在歷史變革進程中所發生的解構和嬗變卻是十分敏感,與陸建光以前的作品相比,該作顯得凝重厚實了許多。
《東?!愤€新設立《21世紀之星》欄目,把目光投向了新世紀的文學之星。作為一本月刊,《東海》極少發長篇作品,但這次卻連載一位年輕的電腦博士所寫的長篇科幻小說。這是否體現了編者一種開放性的思維理念呢?
5.《東?!返霓D型與變革
經過風風火火的改革,《東?!烦醪浇鉀Q了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的生存危機問題。《東?!返淖髌焚|量、經濟實力、社會影響力正在逐步提高。但是,怎樣從根本上解決文學“依附”于企業的“軟骨癥”狀況?怎樣把文學雜志從“事業型”向“產業型”轉軌?關鍵是進一步拓展《東?!返纳婵臻g。1996年《東海》投資30萬元創辦的“東海文學院”開始隆重推出首輯優秀作品。韋曉光表現當代農村英雄艱難改革的中篇小說《村里事》被列入《東??缡兰o新人文叢》的首選。當然對于《東海》來講,更為重要的是經過短時間的緊鑼密鼓的籌備,隸屬于《東?!返碾娨曋谱鞴緫\而生。該公司采用全新的用人機制、全新的經濟模式、全新的創業路子,試圖藉此拓展出一個全新的生存空間。它的啟動后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籌集巨資開拍100集大型電視專題片《話說江南》。該專題片每集約三十分鐘,分《江南一絕》、《江南一景》、《江南一鎮》、《江南一寶》、《江南一星》五個既獨立又連貫的板塊節目。它集人杰地靈之精髓,匯物華天寶于一爐,立足浙江,輻射上海、江蘇、江西、安徽、福建、湖南等廣大的江南地區?,F在已與數十家省、市、縣電視臺達成了聯合拍攝或購買該片版權的協議。文學刊物“觸電”,在全國也許還是個首創。
回首《東?!匪哌^的路程,從“十七年”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
《東海》是由省作家協會和文聯主辦的純文學刊物,依靠政府撥款維持運轉。作為“計劃期刊”,在一體化的文學體制中,文學的潮涌方向明確,在迫切的責任感與憂患意識的驅策之下,文學主體在價值趨向和審美選擇方面驚人一致,被缺乏個性的共識所束縛。
90年代,《東?!肺膶W經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嬗變,作為純文學刊物一度生計維艱?!稏|?!放μ剿骱妥兏锍霭娼洜I模式,采取一系列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的舉措,使刊物得以生存并有新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的推進,對新中國成立以后形成的數十年一貫制的文學體制產生了強烈沖擊。文化市場的初步形成,使文學傳媒的生存環境出現了重大轉變。隨著政府撥款的減少直至“斷奶”,《東海》與企業聯手,設立名目繁多的獎項,希望借助獎項的刺激來提升刊物的影響力。《東?!吩谂e辦30萬元文學巨獎與每千字300元的全國純文學最高稿酬獎之后,1998年至1999年又推出“廣廈杯”五十萬元文學征文,旨在廣攬海內佳作,爭創一流文學期刊。
如果說90年代初期的期刊行為帶有明顯的應急性,主要的切入點也著眼于標舉文學口號與倡導審美試驗,如“新狀態”與“新體驗”等,那么,90年代后期則往往從文學之外入手,進行具有商業意味的炒作,將量化指標引入批評實踐的“排行榜”與重金懸賞的做法開始流行。具有反諷意味的是,重獎的“炒作”往往只能帶來瞬間的轟動,對于提高刊物品質與競爭力并無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東海》的??才c其功利的辦刊思想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