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雪莉

【摘要】目的:觀察銀翹散加減輔助治療小兒發熱性驚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72例熱性驚厥患兒,并按照其治療方式不同,隨機分為觀察組(38例)扣對照組(34例),對照組患兒給予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的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予銀翹散加減治療,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發熱持續時間。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比對照組退熱時間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銀翹散加減配合西醫常規治療能縮短退熱時間,臨床療效明顯,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
【關鍵詞】小兒熱性驚厥;風熱動風證;銀翹散;臨床療效
熱性驚厥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驚厥性疾病,也是兒科常見急癥之一,以抽搐伴發熱為主要表現。如不及時恰當的處理,可能導致腦及其他臟器嚴重損害。因此,應盡快控制病情,以免驚厥反復發作。其中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熱性驚厥最多見,相當于祖國醫學急驚風之風熱動風證[1]。本研究以銀翹散加減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小兒熱性驚厥,得到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的72例病例為本院2015年12月~2 017年12月門診及住院就診的患兒,男41例,女31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齡(2.6±0.9)歲,平均體溫(3 8.3±0.4)℃,平均病程(18.2±3.4)h;觀察組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齡(2.3±1.3)歲,平均體溫(38.5±0.2)℃,平均病程(18.5±3.2)h;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及驚厥發作時的體溫、就診時的病程時間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納入研究的病例均符合小兒熱性驚厥的診斷標準[2];
(2)既往沒有無熱驚厥病史;
(3)符合中醫風熱動風證的表現[3];
(4)告知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排除流感及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排除顱內感染和由其他導致驚厥的器質性或代謝性異常;先天性智力障礙患兒以及長期大小便失禁患兒。
1.4 治療方法
入院仍有驚厥者立即予安定注射液0.3-0.5mg/kg灌腸或靜脈注射。觀察組及對照組的患兒均給予抗感染,糾正代謝、水電解質酸堿紊亂,退熱等對癥治療。觀察組予上述常規綜合治療,并用銀翹散加減輔助上述治療,藥用金銀花8g,連翹8g,薄荷6g,防風8g,蟬蛻6g,菊花6g,水牛角15g,鉤藤6g,桑葉6g,白芍6g,甘草3g。大便閉結加大黃、芒硝;咳嗽痰多加川貝、竹茹;咽痛加牛蒡子、玄參;心神不寧加茯神、遠志。上方1劑/d,水煎取汁150 ml,每日分3次口服,體溫正常24h停藥。
1.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退熱時間及使用藥物后的不良反應。
1.6 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用藥3天內體溫恢復至正常,抽搐未復發,咳嗽、流涕、咽紅、煩躁等癥狀明顯緩解;
(2)有效:用藥5d內體溫恢復正常,抽搐未復發,咳嗽、流涕、咽紅、煩躁等癥狀減輕。
(3)無效:用藥5d仍發熱,或抽搐再次發作,咳嗽、流涕、咽紅、煩躁等癥狀未見改善或加重。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2±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治療結果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l。
表l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配合用銀翹散加減輔助治療的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用西藥治療。
2.2 兩組患兒退熱時間比較
觀察組退熱時間為(2.2±1.6)d,比對照組退熱時間(4.3±2.7)d明顯縮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06,P<0.05)。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在治療中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小兒熱性驚厥多發生在嬰幼兒階段,以6mo~5歲的小兒中多見,18~22mo為發病高峰期,且在發病的同時伴隨有發熱現象,首次熱性驚厥后再次患病發熱并致驚厥復發率為29%~55%[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導致小兒發熱最主要的因素,同時也是致使發生熱性驚厥的主要誘因[5]。原因在于患兒缺乏健全的免疫系統,且機體免疫功能較弱。特別是嬰幼兒,由于其腦部發育迅速,而腦部細胞以及生理結構等均未發育成熟,缺乏興奮和抑制中樞神經神經系統的平衡調節能力。所以一旦其出現感染或者體溫升高,則會引發一系列的電生理變化,從而引起發熱性驚厥[6]。目前,西醫多采用地西泮和苯巴比妥抗驚厥治療,雖有較好的止痙效果,但有一定的藥物不良反應,損傷腦細胞,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
在祖國醫學中,小兒熱性驚厥屬于急驚風范疇。小兒體稟少陽,六氣多從火化,肌膚薄弱、腠理不密,加之寒暖不調,易感風邪,風邪犯肺,邪熱化火,然后內傳心肝。小兒心神怯弱,肝臟陰柔,火熱內灼,心肝不寧,則驚風由生。因此,稱為熱出于肺,而驚風生于心肝。急驚風熱證的臨床表現有急起高熱、面紅目赤、躁擾不寧、呼吸氣粗、唇舌干燥、渴飲涼水、便秘溲赤、神識昏憒、口噤不開、頸項強直、肢體抽搐、舌質紅、脈數有力等。高熱為風起之源,熱勢減則驚風自平。治療這類證候,以解熱為第一要義[7]。銀翹散是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的一首方劑,有“辛涼平劑”之稱,吳氏在專注祛邪時仍注重護陰思想,使邪去而陰不傷[8]。本研究采用疏風清熱,鎮驚息風法,用銀翹散加減輔助治療。方中用銀花、連翹、薄荷疏風清熱;桑葉、菊花可通過清肺達到平肝的作用,使金水充足,抑制木旺;水牛角清熱涼血,定驚;蟬蛻疏散風熱、解痙;鉤藤平肝熄風;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陰,滋陰增液,柔肝舒筋,平抑肝陽。諸藥合用,標本兼顧,使邪去熱退而驚止。本研究顯示,配合中醫藥治療可以明顯緩解臨床癥狀,使退熱時間縮短。且本方藥價低廉,藥源豐富,確為治療小兒熱性驚厥之良方。
參考文獻
[1]楊春梅,劉永信,祿林等,鉤藤銀翹散治療風熱動風型小兒急驚風的療效[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 (28):112.
[2]胡亞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978-1979.
[3]汪受傳,中醫兒科學(第九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 177.
[4]劉春枝,馬超,兒童熱性驚厥診治進展[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5, 37 (05): 479-484.
[5]譚明芬,王明義,郭小芳,小兒熱性驚厥的臨床特征和腦電圖變化分析[J].當代醫學,2018,24 (13):4-6.
[6]王寧.小兒熱性驚厥的特征及其治療方法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 (01):113-115
[7]汪受傳,江育仁辨治小兒急驚風的經驗[J].江蘇中醫藥,48 (11):卜3.
[8]翟云云,張思超,從銀翹散探析吳鞠通治病思想[J].中醫藥導報,2017,23 (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