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海龍


【摘要】目的:對腦卒中后出現足下垂的患者實施康復訓練,同時予功能性電刺激,評價其效果。方法: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就治的腦卒中后出現足下垂的患者中選取100例,分為研究組50例,予康復訓練、功能性電刺激治療,對照組50例,僅予康復訓練,分別評價并比較其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滿意度。結果:兩組患者FMA、BBS、10MWT、Barthel指數評分,研究組分別為34. 53±3.62,41.7 3±5.31,59. 49±7.05,87. 54±4.08,對照組分別為:29. 68±3.09,36. 89±5.67,52. 37±7.18,78. 32±4.25。研究組滿意度98%,對照組滿意度90%。上述指標相比較可見,研究組效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腦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聯合功能性電刺激輔助治療,可明顯提高康復訓練的效率,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康復訓練;功能性電刺激;腦卒中后;足下垂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人們的飲食偏于油膩,又不注意補充膳食纖維,缺乏鍛煉,造成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發病逐年升高,再加上人們對這些慢病的重視程度不高,平時不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導致腦卒中發病率逐年升高。[1]而腦卒中一旦發病,可能會直接導致肢體功能障礙,包括出現足下垂、足內翻、吞咽功能障礙、一側肢體無力甚至喪失運動功能,致殘率較高,明顯降低生存質量。[2]因此,如何在腦卒中康復期通過科學合理的康復處理,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家庭負擔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康復科醫師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就治的腦卒中后出現足下垂的患者中選取100例,年齡52-76歲,男67例,女33例,病程3周一3月,均經影像學證實,符合腦卒中診斷。排除由別的疾病引起足下垂或患肢肌力0級者,排除不耐受電刺激者,以及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疾病并引起生命體征不平穩的患者。將上述患者分為研究組50例,對照組50例,兩組間一般情況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康復訓練,如踝關節的被動與主動關節運動、運動訓練等,均為每次20min,1/日;均予常規抗血小板、調脂、營養神經、疏通循環、控制血壓血糖等治療;訓練患者的一般日常生活能力;常規的推拿、針灸,低頻電刺激等。患者于每周一至周五接受上述物理治療與訓練,共持續4周。
研究組增加功能性電刺激治療,患者仰臥位,95%酒精擦拭脛前皮膚,在脛骨隆突下與脛骨嵴外側交界、足背上方內側以及小腿任意位置,分別貼上白、紅、黑三色電極,適當墊高腳踝,將儀器的電刺激量調脂患者可耐受且同時能引起肌肉收縮的程度,讓患者跟隨語音提示主動收縮患肢肌肉進行訓練,將主動收縮的力度反饋至儀器,從而重新建立大腦與患側肌肉的功能聯系,每次30min,1/日。每周治療頻次與療程同對照組。
1.3 評價指標
FMA、BBS、10MWT、Barthel指數。
1.4 統計學方法
SPSS 20.0,計數予xz2檢驗,計量予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FMA、BBS、10MWT
研究組分別為:34.53±3.62,41.73±5.31,59.49±7.05,對照組分別為:29.68±3.09, 36.89±5.67, 52.37±7.18。 兩組患者相比較可見,研究組療效更優,P<0.05。詳見表l。
2.2 Barthel指數評分
研究組治療前60.34±5.98,治療后87.54±4.08;對照組治療前60.17±5.26,治療后78.32±4.25。患者滿意度,研究組98%,對照組90%。上述指標均可見,研究組效果及滿意度均更佳,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腦卒中致殘率較高,由于部分大腦組織缺血缺氧,造成其相對應的軀體功能區產生功能障礙,足下垂即為其中的常見癥狀。足下垂是因為脛骨前肌群肌力明顯下降等原因,導致踝關節不能背伸,離地困難,行走時只能拖拉病足,影響下肢功能,導致患者更易跌倒。在該病治療上,主要需通過康復理療手段促進患肢功能恢復。
功能性電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stimulation,FES)是近年來康復科醫師們在腦卒中后患者中運用效果較好的治療方法,可以刺激運動神經,特別是對足下垂狀態可發揮針對性的治療作用,既往研究中也多認為該方法比一般常規康復訓練效果更好。
陳曦等,將45例腦卒中患者均分為強化刺激組、常規組和對照組,分別聯合每日2次FES,聯合每日1次FES,常規步行康復訓練,維持2周,治療結束后對所有患者進行MAS評分、TUGT、lOmMWS、6MWT、Holden步行能力分級等評估,結果提示,聯合FES組效果較常規步行訓練更佳,而每日增加1次FES療效更好。倫億禧等,將36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均分為2組,分別在常規藥物和康復干預的基礎上予FES和AFO處理,每周5日,維持4周。治療前后分別測試10MWT、TUGT、FAC、踝趾屈肌肌張力、Brunnstrom運動功能分期。結果發現,兩組患者的足下垂情況均較治療前明顯好轉,但組間比較,以FES組效果更優,提示FES較踝足矯形器對卒中后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效果更佳。
在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均予常規治療,除了用藥外,還予康復訓練、針灸、推拿按摩、訓練患者的一般日常生活能力等處理,研究組增加FES,每次30min,1/日,每周5日,共維持4周。在療程結束后,評價兩組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結果基本同以往研究情況,增加FES的患者足下垂治療效果明顯優于普通康復訓練。
總之,對腦卒中患者行康復訓練時,結合功能性電刺激,能促進神經支配肌肉活動,有效促進患肢功能恢復,發揮踝關節功能,明顯改善患者運動及平衡功能。
參考文獻
[1]徐旭東,金奕,趙媛等,功能性電刺激對腦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矯正效果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3,13 (06): 735-740.
[2]楊紅旗,李東升,孫治坤等,步態聯合平衡訓練對原發性帕金森病患者運動及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 (05):387-389.
[3]王學新,林發亮,褚文政等,電針與康復訓練手法治療腦卒中足下垂療效差異表面肌電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9 (02):243-244
[4]陳曦,王強,張永祥等,不同次數的功能性電刺激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 (06):421-423.
[5]倫億禧,王強,張永祥,功能性電刺激與踝足矯形器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的療效對比[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6 (05):357-360.
[6]唐容達,歐陽八四,恢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足下垂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 (04):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