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群



【摘要】目的:探討無償獻血脂肪血報廢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方法:本研究選擇分析我市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間無償獻血2 000名無償獻血者的統計資料,對其脂肪血的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探討相應的處理措施。結果:男性獻血證脂肪血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P<0.05)。首次獻血者脂肪血發生率明顯高于再次獻血者(P<0.05)。共有39人出現脂肪血情況,發生率為1.95%,其中,36-45歲年齡段人群脂肪血發生率最高(P<0.05)。結論:對于出現脂肪血現象的無償獻血者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有助于提高血液采集質量,降低血液報廢率,避免發生血液資源浪費情況。
【關鍵詞】無償獻血:脂肪血;報廢原因;應對措施
《獻血法》頒布實施以來,無償獻血已經逐漸成為了臨床用血的主要來源,但是受到獻血者不了解相關知識、無償獻血者隨意性和不固定性較強等問題的影響,脂肪血報廢率仍然高居不下。盡管脂肪血的發生不會對患者健康造成影響,但是,嚴重的脂肪血會誘導脂肪栓塞、發熱和過敏反應等輸血問題,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用血者抵觸、配血試驗觀察以及ALT檢測異常問題,這就會降低紅細胞懸液和血漿的應用效率,產生血液資源浪費問題。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分析我市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間無償獻血且符合衛生部《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標準的2000名無償獻血者的統計資料,其中,男性1000名,女性1000名;首次獻血1000名,再次獻血1000名。
1.2 方法
無償獻血所用設備包括:SIGMA 8K大容量低溫離心機和山東威高三聯采血袋。對全部2000名無償獻血者的姓名、年齡、性別、獻血時間和獻血次數等基礎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并對部分獻血者進行了電話隨訪。
脂肪血判斷標準:對血液樣本進行離心處理,通過肉眼觀察,根據GB18469-202012對乳糜狀血漿的血液質量進行觀察和判斷,若屬于重度乳糜,即可判斷為重度脂肪血。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臨床資料均使用SPSS17.0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t檢驗,若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性別獻血者脂肪血發生情況
男性獻血脂肪血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不同性別獻血者脂肪血發生情況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l所示。
2.2 不同獻血次數人群脂肪血發生情況
首次獻血者脂肪血發生率明顯高于再次獻血者,不同獻血次數人群脂肪血發生情況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2所示。
2.3 不同年齡獻血者脂肪血發生情況
全部2000名無償獻血者中,共有39人出現脂肪血情況,發生率為1.95%,其中,36~45歲年齡段人群脂肪血發生率最高,且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不同年齡獻血者脂肪血發生率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3所示。
3 討論
3.1 原因分析
脂肪血指的是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含量過高,使得血液呈現為乳白色渾濁狀態。從本研究結果來看,男性脂肪血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男性通常喜歡進食高膽固醇、高脂肪的食物,且有飲酒習慣,日常應酬和社交活動較多,而女性相對生活更加規律,飲食自律性也較高,對于高脂肪食物的攝入量較少,因而嚴重脂肪血的發生率較低[1]。從獻血者的年齡構成來看,36歲以上獻血者的脂肪血發生率明顯高于35歲以下人群,其中,36~45歲年齡段獻血者的脂肪血發生率最高,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這部分人群處于事業的忙碌期,日常生活容易出現不規律、應酬多等情況,對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的關注度有所降低,這也是誘發脂肪血的主要原因。從獻血者的獻血次數來看,首次獻血者脂肪血發生率高于再次獻血者,主要原因在于,首次獻血的人對于相關知識了解程度較差,在獻血前也沒有接受系統的身體健康或是獻血者有意隱瞞相關情況,導致脂肪血發生率的提高[2]。
2.2 應對措施
第一,加強無償獻血宣傳工作,保證無償獻血人群了解更多的獻血知識,包括獻血前12h內保持清淡飲食,禁食花生、豆漿、牛奶和油膩食物,完全戒煙戒酒。
第二,強化工作人員自身綜合素質,為獻血者提供良好的服務,讓更多健康人群主動參與無償獻血。
第三,獻血前對獻血者進行嚴格的病史和體格檢查,了解其飲食情況,重點關注35歲以上、腹部肥胖的男性患者,獻血前抽取血液標本進行乳糜血漿檢測,如不合格暫不能獻血。
第四,強化獻血后的服務,對于發生嚴重脂肪血情況的獻血者,需要及時聯系工作人員,確定脂肪血的發生原因,并告知其注意調節日常飲食[3]。
參考文獻
[1]王勝軍,胡升蘋,梅州市2010-2 012年無償獻血血液報廢原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3,2 (21):1-2.
[2]宋俊榮.2009-2 011年無償獻血者血液報廢原因的分析及對策[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 (01):153-155.
[3]李佳,姜殿菁,某地區年一年無償獻血可控項目報廢情況的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 (03):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