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勇

【摘要】目的:探討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 PFNA)與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ALP)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64例,隨機分為A、B兩組,分別采取PFNA、ALP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A組治療優良率為71. 88%,B組治療優良率為50.00%,(P<0.05)。結論: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中,PFNA術式的治療效果更佳。
【關鍵詞】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療效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非常多見的老年患者骨折類型,僅是依靠保守治療,非常容易引起畸形愈合,為此,當前多以手術治療為首選。考慮到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創傷,而老年患者的體質本身較弱,往往無法承擔這類手術,為此,多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與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 ALP)兩種術式來治療,但何種術式的效果更為顯著,更適合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治療成為了學界討論的熱點。現結合我院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與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 ALP)的治療效果作如下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病例均來自我院2016年1月一2 017年12月接診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年齡均超過了60歲,且根據髖部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以及X光檢查確診。選取64例作為本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排列法將其分為兩組,A組32例,女性11例,男性21例,年齡為( 68.13±5.87)歲;其中16例為右側骨折,16例為左側骨折。B組32例,女性13例,男性19例,年齡為(67.61±5.42)歲;其中14例為右側骨折,18例為左側骨折。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逐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組對象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A組
采用PFNA術式為患者提供治療。取仰臥位,將患肢外展固定,行全身麻醉后對其生命體征實施監測,經X線檢查結果明確骨折移位情況。取股外側與大粗隆項部近端接近的部位,切取5cm左右的縱行切口,將骨折與大粗隆完全暴露,并對骨折部位實施復位處理,采用克氏針進行固定。選取股骨大粗隆頂部位置,在其后外側的位置將導針置入,使其深入到股骨髓腔大約1.5cm,再沿著導針的方向以空心鉛對其實施擴髓處理,將導針退出,結合患者骨質與骨折的具體情況,為其配置型號合適的PFNA主釘,放置于髓內,再取股骨外側皮質進行鉆孔處理,隨后在瞄準架的輔助下將螺旋刀片打入到股骨頸內,通過X線觀察骨折情況,確認無誤后,即可將螺旋刀片鎖緊,隨后將主釘與尾帽置入,縫合即可。
1.2.2 B組
采用ALP術式為患者提供治療。取仰臥位,將患肢外展固定,行全身麻醉后對其生命體征實施監測,經X線檢查結果明確骨折移位情況。取髖關節外側骨折部位切取lOcm左右的縱行切口,將關節囊切開,采用對骨折進行復位處理,并以克氏針固定,結合骨折情況選取大小合適的解剖型鋼板,將其插入到大粗隆間與股骨外側,經X線引導下明確頸干角之后,再取3枚克氏針經鋼板置入到股骨頸中,以松質骨螺釘固定,再取3-5枚克氏針插入到股骨干部位的鋼板螺孔中,結合導針的插入情況將皮質骨螺釘固定,最后通過X線觀察固定效果和復位情況,確認無誤后,縫合即可。
1.3 療效判斷標準
根據人工全髖關節療效評分標準(Hams評分)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判斷。
(1)優:經X線檢查顯示,骨折線完全消失,且無任何疼痛感覺,Hams評分結果顯示達到90分以上。
(2)良:經X線檢查顯示,骨折線部分消失,骨折部位壓迫有輕微痛感,Harris評分結果在80-90分范圍內。
(3)可:經X線檢查顯示,骨折線呈現為模糊狀態,骨折部位壓迫有劇烈痛感,Hams評分結果在70-79分范圍內。
(4)差:經X線檢查顯示,骨折線清晰可見,骨折部位不需壓迫有明顯痛感,Harris評分結果低于7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行分析處理,以率(%)表示結果,以X2值進行檢驗,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治療優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群體中非常多見的下肢骨折疾病,其具有病情嚴重、突發性等特點。目前,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但考慮到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本身機體功能衰退,同時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關節炎等,極易導致內固定不穩定,為此,選擇一種有效的治療術式非常關鍵[l]。
本研究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常見術式,PFNA與ALP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相較于ALP,PFNA的治療效果更顯著。這主要是由于ALP術式操作中,需要相對較大的切口,使得患者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愈合傷口,并且在這段時間內需要保持長時間的臥床休息,而PFNA術式除了切口相對較小之外,其與生物負重力線更加負荷,能夠更好的承擔患者絕大部分的股骨近端負荷,加之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操作更加簡單,故取得的效果更顯著。另有研究者表示ALP其效果比PFNA差,主要是由于其屬于偏心內的固定術式,術中不僅會骨折端造成破壞,還會引起較大的出血量,同時所采用的拉力螺釘其把持力也相對較弱,不適合合并癥較多的老年群體。而PFNA則屬于軸心內固定,借助螺旋刀片能夠極大程度上提升固定效果,同時小切割力與大接觸面的相互結合,可最大程度上提升其抗內翻畸形能力與抗旋轉穩定性,使得骨量得到更好的保證,故患者的恢復效果更佳[2]。
綜上所述,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中,相較于ALP術式,PFNA具有更顯著的治療效果,故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該術式為首選方案。
參考文獻
[1]張宏偉,解剖型鎖定鋼板與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老年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 (72):14089-14090.
[2]周國萬,徐國紅,蔣劍鋒,解剖型鎖定鋼板與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老年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 (18):303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