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楠
【摘要】汗證為臨床常見病證,中醫診治汗證多從心、肺、腎著眼,多治以益氣養陰固表之法。然“脾氣散精”功能失調在本病中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夠重視。脾運化水谷精微,氣血津液是汗液化生的物質基礎,脾胃功能失調,則津液輸布失常,津液外泄則為汗;脾胃滋養臟腑形骸,脾胃功能失司,還可以引起他臟病變從而引起汗證。參苓白術散為運脾除濕法代表方劑之一,可以調暢脾胃升降氣機,恢復脾胃運化功能,面對脾氣散精功能失調所致汗證,可取得良效。
【關鍵詞】脾氣散精;汗證;參苓白術散
1 汗證病因病機
汗證是指由于各種病因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早在《內經》就對汗的生理和病理有了一定認識,明確指出生理性的出汗與氣溫高低和衣著薄厚有密切的關系,并對汗證的病因病機有了高度概括,《素問·陰陽別論》中提出“陽加于陰謂之汗”[1];《素問·舉痛論》中“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1],總結出病理性出汗總屬陰陽、營衛氣血失調所致。《中醫內科學》[2]中總括汗證的病機分型,不外肺氣不足、營衛不和、心血不足、陰虛火旺、邪熱郁蒸五種。汗證虛多實少,一般來說,自汗多屬氣虛,盜汗多為陰虛。實證者,多由肝火或濕熱郁蒸所致。虛實之間每可兼見或相互轉化。
2 脾的生理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為“主運化”。脾的運化功能又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運化水谷是指脾胃可對攝入的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運化為水谷精微,并且對水谷精微進行轉輸的作用。脾運化水液是指脾可對體內水液進行吸收、輸布的作用。人體攝入的津液在脾的作用下,轉輸至全身,滋潤濡養臟腑組織四肢孔竅。脾通過升清的作用,將津液上輸至肺,在肺的宣發肅降作用下,布散周身,多余的水液以汗的形式,排出體外。故《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1]。
3“脾氣散精”與汗證病機
3.1“脾氣散精”功能異常,影響汗液排泄,發為汗證
“脾氣散精”的功能正常,汗液排泄的功能才能正常,脾氣不足,則推動溫煦功能受損,津液排泄異常,則可變生汗證。《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3]。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具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作用。在氣的生成過程中,脾胃的運化功能尤其重要。《靈樞·無味》日“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4]。而津液來自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津液在氣的推動和溫煦作用下化為汗液排出體外,說明脾氣散精的功能正常,汗液排泄的功能才能正常,脾氣不足,則推動溫煦功能有損,津液排泄異常,則可變生汗證。津血同源,脾氣運化水谷,輸布精微物質,是氣血生化之源,氣血生化無力,則津液輸布不足,汗液的排泄亦會受到影響。
3.2“脾氣散精”功能異常,累及它臟,繼而影響汗液的排泄,發為汗證
《素問·經脈別論》日“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月干.搖體勞苦,汗出于脾”[1]。可見各臟腑功能失調與汗證亦有很大關系。其中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通過脾胃“以灌四旁”,營養其余四臟。若脾胃虛弱,母病及子,土不生金,可致肺脾氣虛,肺合皮毛,肺氣不足,則肌表疏松,表虛不固,腠理開泄而致自汗。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源,則心主血,肝藏血的功能失司,汗為心之液,心血不足,血不養心,可致汗液外泄太過,引起自汗或盜汗;肝血不足,虛火內生,陰津被擾,不能自藏而外泄,導致盜汗或自汗。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氣機升降失常,氣郁可化火,邪熱郁蒸,迫津液外泄可致汗出異常;若脾陽虧虛,可損及腎陽,腎主水,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功能,《醫碥·汗》謂“汗者,水也,腎之所主也。內藏則為液,上升則為津,下降則為尿,外泄則為汗”[5],故脾腎陽虛,腎主水功能失司,亦可致自汗或盜汗。
由此可見,“脾氣散精”功能失調在汗證的病機中非常重要,脾虛可以導致汗證,脾胃功能失調,氣機升降失常,亦可導致汗證。此外,脾虛則運化功能失常,不能運化水谷,其余臟腑形骸無以滋養,可致汗證不能運化水濕,則津液輸布失常,亦可導致汗證。因此,治療汗證時,可以從調整“脾氣散精”功能進行論治,擴展臨床思路,提高臨床療效。
4 病案舉例
趙X,男,24歲,2014年3月1日初診。患者自述盜汗5余年,雙手掌干燥有異味,無惡寒發熱,納眠可,小便正常,大便干燥,舌淡苔白微膩,脈細,予當歸六黃湯加味。二診,3月8日,患者訴服藥后大便順暢,余癥從前,睡眠中汗出,但近身衣物不濕而床板有水漬,納眠可,小便正常,無口干,舌淡苔白膩,脈細,寸脈滑,予桂枝龍骨牡蠣湯加味。三診:4月12日,患者仍汗出,自訴無出汗感覺,似水汽從身體而出,而遇床板等物而凝成水,雙手掌干燥,手掌異味較前減輕,平素午后易疲倦,畏寒,大便略干,納眠可,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膩,脈弦細,予參苓白術散加味。患者服藥一月后復診,汗出明顯減少,雙手掌干燥癥狀亦好轉,大便規律,納眠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后繼續服藥十余劑,以鞏固療效。
分析:患者自述盜汗日久,且雙手掌干燥,故初診時考慮陰虛盜汗,予當歸六黃湯益氣養陰斂汗,效果不顯。后患者詳述出汗情況,近身衣物不濕而床板有水漬,排除環境等客觀因素后,結合患者舌脈,考慮“脾氣散精”功能失常,氣虛不能固攝津液,使津液外泄則汗出,雖汗出但手掌仍干燥,津液不能輸布到大腸,則大便干,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郁體內,當一天中陽氣開始升發,氣蒸騰水濕,則自覺水汽從身體出,故投以參苓白術散運脾除濕,恢復“脾氣散精”功能,達到臨床治愈的效果。
5 總結
汗證為臨床常見病證,常見的有自汗,盜汗,手足汗,頭汗,半身汗,陰汗等。汗證病機為陰陽失調,津液輸布異常,現行中醫內科學教材中將汗證分為肺衛不固證,心血不足證,陰虛火旺證,邪熱郁蒸證。而筆者由一則病案思考汗證的病因病機,認為脾胃在汗證的病機中非常重要,脾胃功能失調則津液輸布異常而致汗證,脾胃功能虛弱則其余臟腑失養亦可致汗證。參苓白術散運脾益氣除濕,是治療脾虛夾濕的常用處方,可以調暢脾胃升降氣機,在脾虛夾濕而致的汗證中不失為良方。臨床上當謹守辨證論治的原則,理法方藥一線貫通,辨證當為臨床第一要義,而論治不僅僅局限于書本,更要拓展臨床思維,多思考,以求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馬烈光,張新渝,黃帝內經·素問[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3](戰國)秦越人,難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
[4]張新渝,馬烈光,黃帝內經·靈樞[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5](清)何夢瑤,醫碥[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