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成


【摘要】目的:研究中藥炮制和用法對藥物作用的影響。方法:從我院不同科室中選擇97名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時間范圍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以計算機表法作為依據將患者分為參照組(n=49)與研究組(n=48)。給予參照組患者未炮制中藥進行治療,給予研究組患者炮制中藥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評價中藥炮制和用法對藥物作用的影響。結果:研究組的臨床有效率97.92%,顯著高于參照組患者的85.71%。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17%,顯著低于參照組的16.33%,且兩組差異較大,最終檢驗結局為P<0.05,具有探析價值。結論:對患者應用炮制過的中藥治療,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且能夠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中藥炮制;用法;藥物作用;影響
中藥的在臨床上得到應用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或者起到保健作用的物質。現代人們口中所說的中藥,不僅包括天然生長的藥物植物,也包括以該類植物為基礎制成的方劑。在中藥組成中,大部分以植物為主,因此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l]。而中藥炮制主要是指按照中醫的囑咐,根據藥性的不同對其進行加工處理,以確保藥物本身的藥性得以發揮,升華用藥效果。基于此,本次報告中錄入在我院不同科室進行治療的患者,共計97例,將其分為兩組后采用未炮制和炮制中藥進行治療,對得出數據展開分析,評價中藥炮制和用法對藥物作用的影響,最終將報告總結為以下呈現。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從在我院不同科室中選擇97名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時間范圍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以計算機表法作為依據將患者分為參照組(n_49)與研究組(n=48)。參照組:男27例,女22例,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年齡(43.53±4.23)歲。最長病程2年,最短病程2個月,平均( 25.65±3.41)月。研究組:男40例,女8例,最大年齡69歲,最小年齡22歲,平均年齡(46.02±4.51)歲。最長病程1.5年,最短病程1個月,平均(24.93±3.78)月。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結局呈現P>0.05,不具有探析價值,可討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適合使用中藥進行治療;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加入本次研究,并簽署相關協議;患者均具有較好依從性。排除標準: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溝通有障礙患者;無法服用中藥患者。
1.2 方法
給予參照組患者未炮制中藥進行治療,給予研究組患者炮制中藥治療。具體的炮制方式為以下: (1)挑選。去除中藥材無用的部分,然后按照藥材的性能進行區分。(2)切制。將已經挑選好的藥材按照適合的大小均勻切開,避免在煎煮的過程中出現藥材成分溶出率不一樣的現象[2]。(3)加熱。為了增強藥效,加熱是藥材炮制過程中必要的步驟,一般是通過煅制、炒制的方式進行。(4)輔料制。為了達到提高藥效的目的,炮制過程中,輔料是必備的基礎元素。比如:采用酒制的方式對苦寒性藥物進行炮制,能夠將寒性緩解,更有助于應用降燥、去火、滋陰[3]。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臨床治療效果:患者用藥過后,臨床表征全部消失,機體能力恢復正常,各項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記為顯效;臨床表征有所改善,機體能力有好轉,各項檢查結果較用藥之前向好的方向發展,記為有效;臨床癥狀表征依然存在,機體能力無好轉現象,檢查結果顯示與用藥前無異,甚至有所加重,記為無效。有效率一(顯效+有效)/(顯效+有效+無效)Xl00%。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惡心、嘔吐、過敏、頭暈。
1.4 統計學方法
將97例患者的臨床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中完成數據分析,選擇Xz檢驗,以百分比形式體現組間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若最終檢驗結局體現P<0.05,則數據具有分析價值。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參照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為85.71%,與研究組的97.92%對比,明顯較低,兩組數據差異加大,且最終檢驗結局呈現P<0.05,具有探析價值,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參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33%,明顯高于研究組的4.17%,兩組數據差異加大,且最終檢驗結局呈現P<0.05,具有探析價值,見表2。
3 討論
3.1 藥物的效果得以提升
不同的藥物經過不同的炮制后,藥性可得到顯著提升,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藥效,一般來講,類似具有堅硬外科的種子類藥物,其最具有藥用價值的即種子外殼,而炮制也就是通過“炒”的方式,使外殼爆裂,釋放藥效[4]。
3.2 藥物的歸經改變
在人服用中藥之后,藥材能夠對人體內的某些器官、經絡產生作用,即為藥物歸經,但是同一種藥物對于不同的器官和經絡產生作用的差異也較大。在進行過炮制之后,藥物歸經會發生改變,可以使其藥效更加凸顯,在應用時更具有針對性。比如:藥物歸經可通過蜜制、醋制改變.是藥物具有更強的指向性,服用過后,藥物可以更準確的到達病灶處。以知母醋制為例,知母本身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經過醋制之后,最終歸與肝經,從而達到益肝補氣的作用[5]。
3.3 提純藥物成分
眾所周知,中藥藥材一般屬于天然生長,在采集之后,藥材表面會附著很多不屬于其本身的雜質,比如:泥土、砂子等等。因此,在采集過后需要對藥物進行清洗,將雜質取出從而達到提純藥物的目的。另外,由于各個地區的土壤生長出的藥物效果也有所不同,需要做好分類處理。對于大多數中藥材而言,烘干儲存是非常實用的方式,能夠有效的降低藥物的分解率,鎖住藥效。
3.4 降低毒、副作用
世間事物有利有弊,中藥亦是如此。中國有句古話:“是藥三分毒”。中藥的藥物毒性分大毒、常毒、小毒、無毒。雖然有強身健體、祛病除痛的效果,但是對人體的損傷也是比較大的,而中藥的藥性可以通過炮制很好的緩解。從本文結果來看,研究組患者在使用過炮制的中藥之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明顯較參照組更優。在很多相關的文獻中,也有顯示,對于一些油類藥物及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只有經過炮制,才能降低不良反應[6]。
本實驗中,給予參照組患者未炮制中藥進行治療。給予研究組患者炮制中藥治療。實驗結果顯示: (1)臨床治療效果。參照組患者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分別為25例、17例、7例,臨床總有效率為85.71%,研究組患者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分別為36例、11例、l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7.92%,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呈現X2=4.7711,P=0.0289。具有探析價值(P<0.05)。(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參照組患者出現惡心、嘔吐、過敏、頭暈的例數分別為2例、2例、1例、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33%,研究組患者出現惡心、嘔吐、過敏、頭暈的例數分別為l例、l例、0例、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17%,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兩組對比呈現X2=3.8775,P=0.0489,具有探析價值(P<0.05)。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應用炮制過的中藥為患者進行治療,可在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意義,此結果與韋云威,潘太花[7]等人的研究結論相同。
綜上所述,經過炮制的重要,藥物效果可得到顯著提升,且安全性較高,因此,在選用中藥進行治療或者保健時,盡量選擇炮制過藥物。
參考文獻
[1]呂立峰,中藥炮制和用法對藥物作用的影響分析[J].醫藥前沿,2015 (19):373-374.
[2]李嬋娟,中藥炮制和用法對藥物作用的影響分析[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5 (09):219.
[3]田瑞益,中藥炮制和用法對藥物作用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 (12):2336.
[4]陶美紅,中藥炮制和用法對藥物作用的影響探討[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 (05):637-637.
[5]潘后樹,關于中藥炮制和用法對藥物作用的影響探究[J].醫藥前沿.2015 (29):322-323.
[6]劉明進,中藥炮制和用法對藥物作用的影響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 (13):148+162.
[7]韋云威,潘太花,中藥炮制和用法對藥物作用的影響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 (17):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