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增 魯來京 劉洪
【摘要】以《黃帝內經》等古著為依據,說明了風水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提出了科學運用風水,實現“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扣諧相處提高健康水平的理論根據。
【關鍵詞】天人合一:風水:健康
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很多,諸如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生活因素、醫療因素等等。刊物上對這些因素的討論較多,但筆者發現大家忽視了一條與健康更為密切一個細節,這個細節就是自然環境中的風水。本文就轉對風水進行討論。
1 風
“風”由氣的運動而產生。風有暴風、颶風、臺風、季風、山谷風、小麥干熱風等。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胡同風、樓道風、屋檐風;還有人為的電風扇風、空調風等。風主動,有侵襲的性質,就如《素問》說的:風是“虛無的、邪惡的、有害的,喜歡乘虛而入,很難躲避”。《養生論》說:“避風就要像避箭一樣”。風能影響溫度與濕度,能傳播病菌,能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所以無論什么風都可以直接和間接地侵入人體,給人類健康直接和間接地造成影響。故中醫把風看作風邪。《黃帝內經》把“風”作為“百病之長”。
《黃帝內經》把由風引起的疾病論述的非常具體:如“以春傷于風者為肝風,以夏傷于風者為心風,以季夏傷于風者為脾風……”。連洗頭時中風,得頭痛就有論述。
由于風能影響溫度與濕度,所以就牽動居住周圍的環境,產生中醫所謂“風、寒、暑、濕、燥、火”的致病因素。如果居住周圍有工業生產、交通要道,以及室內裝飾,都能產生有害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碳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等。這些有害氣體都能隨風而行,使空氣的成分發生變化,對人類身體健康產生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響。
2 水
水有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氣降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2000多年前《呂氏春秋.盡數》中講到,在輕水邊居住的人,多禿頭;在重水邊居住的人,多瘸腿;在甜水邊居住的人,多健康和漂亮;在辛水邊居住的人,皮膚不好在苦水邊居住的人,多佝僂、駝背。《藝文類聚>卷八十一引《風俗通》講到,在河南南陽酈縣有一條甘谷……山谷中住戶人家,飲用甘谷的泉水,最長壽的一百二三十歲,中等的一百余歲,最少的也七八十歲的壽辰。
水的分子式是H20,由氫與氧兩種元素組成。水的活性很強,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和活潑金屬的堿性氧化物、很多酸性氧化物、有些不飽和烴發生水化反應,生成另一種物質;可以水解鹽類、糖類、酯類、酰胺類等其它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后,就與人類的健康更加密切。
水影響大氣濕度,是中醫外感致病的主要因素。空氣中水氣多,濕度過大,能使身體虛弱的人因濕感病;濕度過小,燥就成為感病因素。濕氣與其它因素互作容易使身體虛弱的人患上風濕病、濕寒病、濕熱病等。
3 科學運用風水,提高健康水平
風、水都是是自然因素,與局部環境(山、川、平原)結合直接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中醫有“天人合一”的觀點。人要健康長壽就必須“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怎樣才算“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那就是科學運用風水,人造環境,環境育人。因為住房連接宇宙與人體,所以,住房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子夏》說“人靠住宅安身,住宅靠人保存,人和宅相互依靠,感應通天地”。
平原住房的坐向:坐北向南,山區的建房多數是坐山面水,就是我國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長期和諧相處的舉措。平原住房坐北向南,可以避免冬季西北風、北風的侵襲,夏天可以接納南方和東南方的溫濕氣候。同時,冬天的太陽斜射地球的角度大,陽光照進房內的多,可以增加室內溫度;夏天的太陽直射地球,房內很少有陽光,可以減少光照輻射的溫度,這樣就有利于改善室內小氣候。山區的建房多數是坐山面水,因后有座山,首先給人以安全感,阻擋后邊的來風,同時避免山坡的雨水以及雨水沖帶的泥沙迎門而來。其次是房前開闊,有利于活動,有利于采光。這些都是科學運用風水,人造環境,環境育人的具體體現。
住房是人體氣場與天地氣場交流的場所,所以要求住房要與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處,使住房的小環境順應周邊的大環境;適合氣候運行規律,緩沖天氣驟然變化;看之溫馨,感之舒適;具體有以下兩點:
3.1 住房與外部環境要和諧
我國是明顯的“季風”區。由于“季風”和陽光照射地球的角度不同,才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四季分明。由于平原與山區的氣候不同,所以,平原與山區在建造住房的坐向方面有很大區別。天有天氣,地有地氣,人有人氣,三氣和諧,人才能健康長壽。
《皇帝宅經》把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要求住宅的水要往東南流”。意思是住宅就像人一樣,住宅里的流水如同人的血脈。為什么要求住宅的水要往東南流?因為我國的水總體是往東南方向流的,水往東南流是大環境,一個住宅的水也往東南流,就是小環境順應了大環境。小環境與大環境和諧,才有利宅內的人體健康。流動的水在動,靜止的水水分子也在動。住宅的東邊有凈水,東邊就能為住宅提供凈水的氣場,住宅的西邊有臟水,西邊就為住宅提供臟水的氣場。由于水的方位不同,水質不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就不同。
《保生要錄》說:“居家臥室,地基要深厚,水源要豐富……要讓四周密不透風,不能有一絲的縫隙讓風鉆入,人們不容易感受的那些小風的侵入,但它卻最能使人健康受損。最初的時候不容易發覺,久了就容易發生中風等疾病。……風的性質有正亦有邪。最初侵入表面肌膚,漸漸進入肌膚,向內傳入經脈,直達臟腑……”。可見風、水對住房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其次是陰陽要協調,并且面向長生。老子《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意思是,萬物生長總要面向陽光,迎接生氣、陽氣,才有利于生長。另一方面,講究陰陽平衡。陰陽不平衡,就要發生病變。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萬物才能化生。因此,在選擇住房時,無論平原與山區都有以最大限度的采光為總原則,同時考慮季風與陣風的影響,避開山谷風、胡同風、樓道風對住房的侵襲。并且要求前方的水以環抱最好,水質甘甜、秀麗,流水不見響聲。
3.2 室內陰陽要平衡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身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命之日人”。這就是說人有陰陽,是“天地之氣”的產物,人的形體構成實際上也是以“氣”為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人的氣要與天地之氣喜相合,才稱之為“天人合一”。《皇帝宅經》云:“凡之陽宅,即有陽氣包陰,陰宅即有陰氣包陽”。具體地說就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是對立的兩個方面,住房外部為陽、內部陰;明處為陽,暗處為陰;室內有光的地方就是陰中之陽。如果一再強調光線,沒有暗處,是不利隱私和休息的,是不利健康的。因此,室內只有陰陽平衡,天地人三氣才能融通。
住房之所以是人體氣場與天地氣場交流的場所,是因為人一天至少有1/3的時間在住房內休息,如果是小兒、老人或在住房內工作,在住房內的時間就更長。住房是一個小宇宙,通過門窗時刻接受著自然界大宇宙的能量。所以,住房的門和窗都是人與自然交流的氣口(風道),又是調節陰陽的必經之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僅僅是房屋外部的坐向問題,還有房屋內部門口與窗戶的設置都有細膩的講究。“天隠子”說:“房子不要太高,否則光線過于充足會使陽氣過盛;房子也不能太矮,過多陰暗會使陰氣過盛。如果明暗不協調,就會患病”。他還說:“他的住室,四邊都有窗戶,有風就緊閉窗戶,無風開窗。居室門口有門簾,太亮了就把門簾放下,太暗了就把簾子卷起來,使內外光線相通…”。這樣利用門、窗調節陰陽的方法,便證明門、窗設置有細膩的講究了。
一個住宅的設計,不僅要遵循地球運行的大規律,還要適應局部光、溫、水、氣的運動特點以及室內結構的陰陽協調。它牽涉生物學、生理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氣象學、環境學、建筑學等學科。正是《皇帝內徑》說的:“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摸。非夫博物明賢,無能悟絲道也。”意思是住宅是調節陰陽平衡的最佳方案,影響人的生命活動,只有懂得天文地理知識淵博的賢士才能認識,平常人是不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