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緒銀
【摘要】醫學影像發展迅速,隔幾年就會出現一項新技術,更新周期相對較短。從以往的疾病形態學診斷,逐漸發展成了疾病功能診斷、分組診斷、定量與定性診斷,從診斷輔助科室,發展成為了臨床治療介入科室,這與放射科數字化改造不無關系。但實際上,改造成效直接受科室經濟水平、醫院發展、患者數量等因素影響;對此,根據醫院發展實際情況制定改造目標尤為關鍵,以實現改造的合理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醫學影像;放射科;數字化改造
放射科數字化是指實現科室醫學影像數字化存儲、傳輸與管理,利用無片化信息化模式,取代以往的膠片化本文與圖像傳輸、存儲與管理等模式。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數字化放射設備的應用,使醫學影像數字化越發成熟,提供豐富影像資料的同時,也提高了醫療技術與服務水平。作為醫學影像重要部門,數字化改造,也是醫院數字化建設的重大標志與進步,更是放射影像與時俱進的唯一途徑。
1 醫學影像學發展研究
倫琴在1895年,發現了X線,在醫學上的應用,推動了臨床醫學的進程,是放射學、現代醫學影像學發展重要基礎。上世紀60年代,影像增強技術的應用,改變了放射科在暗室檢查的局面。上世紀70年代,CT(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的應用,將放射學帶入了一個以計算機圖像重建、體層成像為基礎的新階段。CT憑借自身高密度分辨率等特征,結束了放射科只能觀察骷髏、骨骼的歷史,同時能夠觀察軟組織病變,彌補了X線診斷的不足;尤其是三維成像技術,書寫了疾病診療新篇章。隨后單層螺旋CT、容積CT、能譜CT、雙源CT、多層螺旋CT技術不斷涌現。后續MRI(磁共振成像)、X線、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等相繼應用于臨床。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MR成像技術,軟組織分辨率更高,檢查可實現全方位,人體病變了細微觀察,彌補了心血管造影、CT、X線檢查方式的不足,同時無創傷、無輻射損傷,其分子水平、功能成像等方面的優勢特征,也是心血管造影、CT等檢查方式不能取代的。隨后出現了介入放射學,通過微小創傷,解決了臨床難以處理疾病、創傷大等方面的問題,繼內科、外科后,成為了第三大治療學科。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了大量數字化放射設備與技術,如CR、DR成像技術,以及激光打印技術等,勞動強度顯著降低,工作效率、圖像質量顯著提高,以效率高、無創傷、診斷精準的優勢被廣大科室青睞。后續出現了PACS系統,醫學影響大融合得以實現,數字化圖像實現了串聯。醫院PACS等系統,可以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全面實現了醫院數字化。
醫學影像學的發展,經歷了X線臨床應用,以及放射學形成、醫學影像學形成的三個階段,發展成為了現代醫學影像學,即大體形態學向生理、基因成像或功能代謝成像過渡;一般性組織增強對比劑向疾病特異性增強過渡;膠片采集與顯示向數字采集、電子傳輸發展;介入治療、內鏡與微創治療或外科融合的發展。具體走向是影像信息特異性、敏感性、早期性逐漸增強;圖像分析實現定性、定量間的轉變;單一圖像技術,向綜合圖像技術的轉變;以及午膠片化的圖像存儲。影響診斷逐步向精準影像學發展,圖像數據解讀方式,也實現了硬讀片與軟讀片、模糊讀取與量化讀取的轉變。
未來醫學影像技術,必然向著融合化、網絡化、標準化趨勢發展,將引出一系列新概念,如下所示;一是建立影響方法學,借助信息技術,新型成像技術將層出不窮,借助CAD系統、影像處理軟件、工作站等,影響信息會更加敏感化與直觀化,建立影像方法學也將成為研究特點。二是建立技術診斷與工程的融合,要想實現影像學融合化與網絡化發展,必然需要建立三者融合的觀點,缺乏任何專業都不能促使現代影像學科發展,以及功能的發揮。三是影像學發展轉變,主要體現在燈箱照片軟硬拷貝、單一與綜合圖樣診斷技術、單純技術向軟件功能與設備功能最優化轉移三方面。
2 放射科數字化改造分析
2.1 數字化優勢
借助數字技術,能夠提高曝光寬容度,及時曝光條件差的部位,也可以獲取較為理想的影響。數字化最為代表性優勢,即分辨力高,圖像細膩且清晰,可根據實際需要,可完成圖像拼接、圖像濾波、放大漫游等圖像后處理,從而為影響診斷中的前后對比、細節觀察與定量分析等,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除此之外,數字化X線成像,僅需要較低X線劑量少,即可獲取清晰圖像,輻射危害隨之減輕。同時實現了計算機無片化檔案管理,取代了以往的膠片管理方式,資金場地有效節約,工作效率顯著提升。X線圖像傳輸功能,實現了遠程專家會診[1]。
2.2 放射設備
數字化放射設備如下所示-是CR(計算機X線攝影系統),其主要通過潛影方式,將X線攝影信息,記錄在影像板內,借助激光掃描儀,可讀出影像板內潛影,通過數字信號轉換,以及計算機圖像處理,得到高清晰的放射影像。影像板可以重復使用,取代了以往的X線膠片,具有性價比高、圖像清晰、移動性強等特征,但效率提升相對不理想。二是DR(數字X線攝影系統),其主要是借助X線吸收器、CCD(電荷耦合裝置)或是TFT(平板薄膜晶體管),實現病理、解刨等病人X線信息的獲取,同時生成數字圖像。DR的成像速度、分娩率、工作效率都是CR不能比擬的,但價格昂貴,尤其養護與維修等費用。三是RIS(放射信息管理系統)與PACS(醫學影像存放傳輸系統),是基于計算機技術、數字成像技術、網絡技術的醫學影響綜合管理系統,具有數據獲取、存儲、傳輸與管理等作用,也是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結合物。網絡系統、服務器、圖像報告工作站等都是其核心組件。四是激光膠片打印技術,作為信息時代發展產物,分為干濕兩類,干式激光膠片打印機,不僅無污染,維護簡單,同時不需要顯影液、暗室、水源等。在科學技術進步推動下,無論是打印速度、故障率、空間分辨率等,都能夠與濕式打印機相媲美。
3 數字化目標
放射數字化,是指成像設備、圖文信息的數字化,從而實現圖像采集、信息管理數字化。借助PACS、RIS、HIS,可實現放射科全數字化模式,工作效率、服務水平、檢查成效將顯著提高。實現放射科數字化改造,還需要根據科室實際情況,包括工作量、經濟水平、設備現狀、醫院發展等情況確定系統組建與設備選配。尤其是CR、DR的選配,需加強分析與考察,充分了解其使用效能,做到因需配置,以提高經濟效益[2]。
4 數字影像改造對策
4.1 明確改造目標
數字化改造目的是實現放射科完全數字化運行模式,提高醫療技術與服務水平,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但實際上,數字影像改造復雜且繁瑣,涉及影像成像機、影響處理機等數字化改造,以及患者資料數字化落實、醫院信息管理數字化等工作;對此,明確數字化改造目標尤為關鍵。
4.2 圍繞實際情況
在數字化改造中,應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儀器配置,根據醫院發展情況,合理購進數字化設備。數字化X線影響設備,雖然優勢特征較多,但是需要加強調查與分析,防止盲目投入,以提高儀器設備配置的針對性。
4.3 加強管理層重視
放射治療病人逐漸增加,強化科室救治率,提高診斷準確性尤為關鍵。醫院管理層應當加強數字化改造工作的重視,積極引進數字化影響設備,組織科室醫護人員學習與實踐,要求其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工作原理等,確保使用合理性與規范性,以提高工作效率,為醫療服務質量的持續改進助力。
4.4 加強政府干預
與以往的影像儀器不同,數字影像儀器的實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更加突出。但面對著資金、人才缺乏等問題,大規模數字化改造無法展開。對此,地方政府應當加強干預與扶持,全面考核醫院實際情況,尤其是醫院的經濟水平與人員配備問題,加強調整與優化。以提高科室工作效率與醫院治療成效。規模大、發展迅速的醫院,建議購買DR設備,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醫院形象與醫療服務質量。除此之外,對于基本圖像存儲、報告輸出、信息錄入的工作,可借助信息登記、圖文報告工作站實現,圖文數據離線備份工作,可以通過刻盤方式實現。患者數量多,影響科室依從性大的醫院,可借助PACS/RIS系統,實現科室自動化與數字化,以及模塊化崗位分工,從而優化生產力。
4.5 綜合素養培養
放射科醫護人員,對數字化診斷結果負責。實現數字化改造,不僅需要醫護人員掌握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能,還需轉換職業理念,提高其綜合素養。在其基礎上,實現權責利一體,使其靈活運用數字化影像儀器,完全按照標準步驟操作,以實現疾病診斷的高效率、精確化[3]。
5 總結
數字化放射儼然成為了醫院在信息時代改革的必然,新型放射模式的應用,不僅對醫院形象塑造有著積極促進作用,也是提高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重要舉措。醫院應當積極轉變觀念,加大對數字化放射科改造的投入與監管,推動醫學影像數字化合理化建設,以更好的落實臨床診斷服務。
參考文獻
[1]汪文斌,基層醫院放射科數字化改造與影像發展[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 (24):41-42.
[2]邱濤濤.基層醫院放射科數字化改造與影像發展探析[J].健康前沿,2016,23 (06).
[3]楊光慧,基層醫院放射科數字化改造與影像發展[J].醫藥衛生:文摘版.2016 (07):00314-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