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寶雞中學
廣袤無垠的蒼穹寂寥無語,人們的深思寄托于天幕之上;壯闊的海洋無語,人們聽潮享受蘇醒后的歡欣;生靈腳底的泥土無語,亡靈安眠休憩與凈土之下。
自然萬物,大多是靜的。窗前的玉蘭迎春而來,送春而凋。他不露痕跡的來了,在你一顰一蹙時,一點頭一微笑時,它翩翩而至,喚醒了料峭的春寒。滿樹的白,滿眼的繁,落瓣后更是滿地的情。但幾日后,它雖傲立,白色的殘瓣卻隨風飄落,每一片花瓣,都落得輕盈,落得坦然。次日,當日再一次拉開窗幔時,也許這一樹生機,只剩下些枯萎的枝椏與蔫癟的褐色,如水般靈動的潔凈褪了,換暮色中殘缺的美與夕陽相醉。待到花落盡時,才有青綠的新芽給你出其不意的驚喜。這只是自然世界中一隅,花開無語,花落亦無聲。玉蘭只是默默的開了,它從未想得到任何人的駐足于艷羨,它冠上的每一朵花,都是自己傲然的自賞,為自己盛放的無聲生命。而它的美麗,或許就在于它安靜從容的生長,守護內心的澄澈。
安靜的生活,使人們重拾生活本色,本味。文學的心,大部分是在野的。爭名奪利的朝廷中很難心遠地自偏。蘇軾被貶嶺南,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被貶黃州,寫下千古絕唱——赤壁賦與赤壁懷古。安靜的環境造就安靜的心境,若不如此,哪里有“也無風雨也無晴”“天涯何處無芳草”與“此心安處是吾鄉”。安靜的內心,常伴隨著人們深邃的思考,錢鐘書楊絳夫婦一生不爭,楊絳曾翻譯過一首詩早暗喻了她的人生思考“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錢楊夫婦一生為文學事業奮斗,如何在繁華的世間覓得清凈平和的本心,他們的人生態度給了我們答案。看看那些虔誠的信徒,雙手合十,心無雜念。禪心使人靜坐,禱告是心中的祈福與默念,閉上雙眼便與喧囂隔絕。
靜的美麗,在于玉蘭的孤芳自賞,在于與世不爭的清靜無為。靜能生智,便能生慧。
這個世界太熱鬧,但我相信,熱鬧永遠只是這個世界的一小部分,總在角落有一個安靜的位置屬于我,而如果我找到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便是找到了那個存在于物外的真正的自我,我便能讀懂自己的內在性情。正如玉蘭在靜默中演繹著生命的絢爛,那些文人在文字中暢談人生哲思,他們在塵世喧鬧中覓得自己安靜的一片天地,而這一小片泥土,是灌溉他們一生的精神樂土。
靜,更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
你若干凈,世界便清靈;你若安靜,世界便純潔;你若不半推半就,世界便難以給你曖昧。守護靜的魅力,任由世間風云變幻,我也可以在天地間暢然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