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潛江市衛生學校
小兒發生輪狀病毒性腸炎后,臨床癥狀以嚴重腹瀉、嘔吐為主,是導致患兒機體水電解質失衡、脫水的重要原因[1]。臨床上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方法以抗病毒治療為主,單純的西藥治療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療效,因此為進一步探討中西醫聯合治療的效果,本組研究隨機抽取了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對象行分組分析,現將結果作如下總結。
隨機抽取本院兒科臨床2016年8月-2017年8月接收并應用西藥治療的50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作為甲組,另選同期接收并行中西醫聯合用藥治療的50例同疾病患兒作為乙組。甲組中男性患兒30例、女性患兒20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4歲,平均年齡是(1.8±0.5)歲;病程為1d-8d,平均(5.0±2.2)d。乙組中男性患兒28例、女性患兒22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3歲,平均年齡是(1.8±0.4)歲;病程為2d-7d,平均(4.5±2.0)d。兩組患兒家長對本研究已經知情同意,比較患兒的臨床資料,結果表示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實施進一步的比較,P>0.05。
10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實施基礎治療,包括降溫處理、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支持等等。甲組50例患兒均在基礎治療的同時單純應用西藥治療,應用媽咪愛治療,每次1袋,每天2次,持續治療3d。
乙組50例患兒則應用中西醫聯合用藥治療,首先采用炎琥寧注射液靜滴,每天1次,劑量控制為5mg/(kg·d)-10mg/(kg·d);同時聯合蒙脫石散與媽咪愛共同治療,其中蒙脫石散的用量為1袋/d,分作3次服用,媽咪愛用法用量與甲組一致,持續治療3d。
治療期間對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并對比其癥狀好轉的時間、治療效果。其中,將治療效果分作有效、好轉及無效。若患者經過治療后,腸胃穩定,大便次數及其性狀恢復正常,機體的其他病癥完全消失,即為有效。若患兒經過3d治療后臨床癥狀得以緩解,且大便次數較治療前顯著減少,性狀明顯改變,即為好轉。患兒經過3d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及大便次數、性狀等無顯著改善,或者存在嚴重趨勢,視為無效[2]。
甲組50例患兒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是76.0%,顯著低于乙組患兒的94.0%,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乙組各項體征改善的時間短于甲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甲乙兩組患兒體征改善的時間
在兒科臨床中,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屬于常見疾病,發病原因主要是感染輪狀病毒,并表現出致命性腹癥狀,嬰幼兒是該疾病的好發群體,且多發生于秋冬, 可通過糞便、口腔等傳播。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潛伏期較短、發病急促、病情進展迅速且病程短,具有較大的危害性。
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應用抗病毒治療方案,能夠抑制病毒DNA的復制,發揮治療作用,媽咪愛就是常用的一種抗病毒藥物,作為一種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其能通過抑制患兒體內有害菌群生長,保護胃腸黏膜,改善胃腸道功能,發揮顯著的止瀉作用。在此基礎上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則能夠強化患兒消化道的保護作用,炎琥寧注射液靜脈滴注,能夠對患兒早期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升高發揮抑制作用,同時抑制炎性滲出、水腫等,促ACTH釋放及其生物合成,從而發揮抗病毒的效果。三種藥物聯合應用,共奏止咳止痢、除濕以及清熱解毒等功效,又能對患兒的心臟給予有效保護[3]。本次研究提示,乙組患兒退熱時間、止吐時間、止瀉時間、脫水恢復時間均短于甲組,P<0.05;且乙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是94.0%,顯著高于甲組的76.0%,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西醫聯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1]鐘利央,龔鼎策.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及安全性[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05):1045~1047.
[2]吳曉霞.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150例療效觀察[J].中醫兒科雜志,2014,10(06):42~44.
[3]易麗玲.中西醫聯合用藥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療效[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0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