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麗芳
(山西省太行山國有林管理局,山西 和順 032700)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天然氧吧,在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治理風沙、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維護物種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省森林茂密、河湖廣布,但長期的自然演變和人類生產活動,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高強度、大規模、粗放式的礦產資源開發,使得我省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森林資源大幅度減少。森林資源是林業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是一切林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森林資源管理貫穿于森林培育、保護、利用的全部過程和各個環節,是林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林業發展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西省是典型的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80.1%.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 ℃~14 ℃,年均降水量400 mm~650 mm,多集中于6月至8月。
目前,山西省共有11個市林業局、119個縣(區、市)林業局,1 251個鄉鎮林業工作站,227個國營林場。據2000年全國第四次森林資源復查數據,我省林地面積760.78×104h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8.57%.其中,森林面積221.11×104hm2,疏林地面積17.98×104hm2,一般灌木林面積116.05×104hm2,未成林地面積63.31×104hm2,苗圃地面積2.53×104hm2,無立木林地面積41.11×104hm2,宜林地面積298.69×104hm2.森林面積中,喬木林213.04×104hm2,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7.92×104hm2,竹林0.15×104hm2.森林面積按起源劃分,天然林面積118.06×104hm2,人工林面積103.05×104hm2.森林覆蓋率14.12%,森林蓄積7 643.67×104m3.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全面推進,林地經營形式呈現多樣化,但現有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相對滯后。個別地方集體的林木、林地以承包、拍賣、轉讓等方式轉移經營權,毀林占地、改變林地用途等現象時有發生。應深化集體林采伐制度改革,使其通過林改,既能嚴格執行林木采伐限額管理,又能充分調動林農植樹造林的積極性。
森林資源管理涉及林木、林地、林權,森林資源監測,木材經營與流通等方面,充足的人員與投入是實現森林資源全方位管理的基礎和保障。目前,我省森林資源管理機構編制少,市級資源管理人員平均不到5人,縣級不到3人;人員業務水平低,專業人才相對缺乏,人員知識結構老化,現代化操作水平不高;監測技術手段落后,數據時效性差,更新不及時,難以實現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監測。
資金投入不足,執法手段、監測方法、技術裝備相對落后,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難以適應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需求。據調查,85%以上的縣級森林資源管理部門缺少專門的林政執法交通工具和通訊、計算機等高新技術手段。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的指導方針,貫徹“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的指導思想。只有加強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才能維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建設“美麗山西”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必須站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系統研究森林資源管理的體制結構及與之相適應的法規體系、制度體系和責任體系建設。目前,要以落實好《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為抓手,因地制宜,對所管轄范圍內的生態公益林進行摸底調查,結合林地變更調查數據,為規范森林資源管理奠定堅實基礎;著力加強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規范資源管理程序,建立嚴格的約束機制,擴大制度覆蓋空間;進一步完善責任制體系,全面建立縣級人民政府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體系,將森林保有量、森林蓄積量、森林覆蓋率、林地保有量作為政府目標考核的核心內容。
一是積極開展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宣傳活動,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增強全民知法、守法意識,提高全社會對保護森林資源、依法使用林地的自覺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二是全面推進縣級政府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為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將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行為由林業主管部門為主逐步變成全社會的行為,在全社會真正形成保護森林、建設美麗山西的良好氛圍,為綠化山西、生態興省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建立森林資源情況定期報告制度,及時了解和掌握各地森林資源管理動態;二是建立破壞森
林資源重大案件及時報告制度,及時掌握和了解有關林政案件的發生、查處情況,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確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三是建立森林資源管理通報制度,通報森林資源管理情況;四是創新征占用林地專家現場評審制度,科學客觀地做好林地征占用審核審批服務工作;五是創新露天采礦礦區使用林地制度,開展露天采礦使用林地試點工作,將露天采礦礦區使用林地納入臨時占用林地,促進節約和合理使用林地。
一是加強森林資源管理人員培訓,提高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主要以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為核心,強化理論武裝和實踐鍛煉,全面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業務水平。二是加強森林資源調查規劃人員培訓,提高規劃水平。用生態文明理念提升規劃思維,以生態系統穩定為前提把握規劃布局,以建設生態山西作為發展目標。
積極搭建省級森林資源數據庫管理系統,全面提升森林資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創建全省森林資源數據庫,推進森林資源管理監測現代化,實現資源數據實時更新、管理成效及時評價。
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破壞林地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對少批多占、不批也占的亂占濫用林地行為,擅自減免、截留、挪用占用征用林地補償補助費和森林植被恢復經費的行為,非法采伐占用征用林地內林木等違法行為,要堅決依法查處。對違法占用林地造成森林植被破壞的,要依法追究責任,并責令非法占用者限期恢復森林植被,確保全省森林資源安全。
參考文獻:
[1] 馬文學,李國興,杜 君.國有森林資源管理體制轉型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7(3):21-23.
[2] 王 棣,楊勤學,耿煥忠.山西省森林資源管理問題及對策探討[J].山西林業科技,2007(3):55-57.
[3] 趙樹楷.基于ArcGIS和Oracle的山西省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J].山西林業科技,2010(2):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