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3月19日文章,原題:鬼城還是新興城市?新城到底將變成什么 30年前,除上海本地人外,幾乎沒有人能找到想去浦東的理由。當時如果對某個人說,黃浦江對岸的這片淤泥灘上終將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世界最知名金融機構和企業紛紛入駐的密集摩天大廈,那么這將會引人發笑。其實,許多人確實笑過。在浦東金融區的核心區域拔地而起后的許多年內,這里的摩天大樓仍空空蕩蕩,成為付出卻得不到回報的發展夢想的鋼鐵和玻璃外殼。國際觀察人士和旁觀者的嘲諷接踵而至,這里曾成為上海的笑柄。但浦東金融區最終還是成長起來,如今這里的入駐率號稱高達約99%——再也沒有人嘲笑它是“鬼城”。
當我在2012年春首次開展我為期兩年的中國“鬼城”之行時,我曾預料到將發現海量的空蕩高層住宅樓、公路和購物中心。一開始,我感到正在跟蹤類似巨人阿特拉斯的故事:一個無視經濟原理而建造得過大過快的社會或將轟然倒下。但這并不是我發現的故事。一路上看到的尚無多少人入住的新城越多,我的腦海中越浮現出一幅更宏大的畫面。在中國,新城建設并非僅僅是一種工程活動,而是一種規模史無前例的完整社會經濟試驗。其要義并非是利用建造新的開發項目賺錢,而是發動新的經濟引擎以創造并維持更多增長,并遏制這個國家東西部地區之間懸殊的社會和經濟差距。
幾乎就在一夜間,成都、重慶、武漢、西安、昆明、貴陽等曾與東部相比發展滯后的(中西部)城市突然成為中國表現最好的城市。如今,在中國國內那些在2013年至2014年被頻繁曝光的所謂“鬼城”內,人氣已經上升至它們足以成為功能完善的正常城市的程度。我當時不知道的是,我曾在中國各地觀察的這股建造新城熱潮也已在整個東亞、中東和非洲等新興市場興起。新城通常需要二三十年的建設時間,只要給予合適的發展時間,鮮有徹底失敗的大型新城項目。盡管大部分此類項目不會像浦東金融區或中國內陸省城的新區或新城那么成功,但大部分都將成為有效運轉的城區。▲
(作者韋德·謝潑德,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