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法律和組織成果,李克強總理于大會閉幕當天舉行記者會,回答中國發展面臨的具體問題。解決好每一個具體問題,是中國新時代發展藍圖從設計變成現實,需要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奮斗的過程。
中外記者的大部分問題指向了經濟和民生,通過提問和總理的回答,可以看出,中國當下的發展條件越來越好,但許多問題也是突出和緊迫的。比如一些民營企業家對財產得到保護信心不足,企業和群眾辦事仍手續繁多,外資對中國將長期對外開放存有疑慮,中美貿易戰風險驟增,老百姓因病致貧現象仍未消除等等。
中國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抗癌藥品爭取降到零稅率;全面放開制造業,在這方面不允許強制轉讓技術;避免多個“大蓋帽”去管一個小商販;給所有合法產權所有者都吃上長效的定心丸;決不允許有“零就業家庭”出現;不能讓一個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總理的這些回答尤其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
十九大確定了新時代的戰略目標,本次人代會實現了組織調整,接下來黨的大政方針需要加快向工作的最前沿推進落實,讓中國全社會盡快行動起來,對準一個個具體問題發力,促使改革與發展的成果不斷累積。
中央很堅決,群眾很渴望,多年的實踐證明,中國的“中間層”能否勇于擔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將決定各項戰略規劃落實的質量。“中間層”的概念雖然泛泛說起來顯得模糊,但它在針對具體工作和任務時又常常是清楚的。
中國經濟必須邁向高質量的發展,所謂高質量,說到底是與人民現實利益的高契合度。過去的中國更多搞的是粗放型發展,然而現在需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根據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做出改變。具體怎么改,需要大量探索,不能搞新瓶裝舊酒,也不能為迎合上級的考核檢查弄虛作假。讓經濟發展得又好又快,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這是一場硬仗,也是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最終著陸場。
時不我待,必須要把廣大“中間層”充分調動起來,再通過他們把大政方針在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建設的一線創造性地展開,激活整個中國基層社會,形成改革開放和各種建設新的熱潮。國家的政治建設成就巨大,經濟和社會建設應及時跟進,讓政治建設的火車頭掛上越來越多的車廂。
黨員干部們必須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具體工作中勇于擔當。取得好的實際工作效果應當是檢驗一個領導干部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的重要指標,這個指標的權重應當高于在接受和執行任務過程中所表達的態度。
為了鼓勵領導干部銳意進取和創新,一定要把容錯機制落到實處。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的干部流傳這樣一種做事原則,叫做“萬無一失,一失萬無”,這種觀念產生的政策土壤必須要認真清除。我們面臨相當艱難的事業,一定要讓信仰堅定政治可靠的干部們輕松上陣,不懼試錯,不怕栽小跟頭。他們的活力和拘謹都會在社會上有很大的擴散性。
本次人大完成了修憲和機構改革等重大任務,中國社會正是躊躇滿志之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經驗表明,中國的政治方向不可一日不明確,全黨全社會不可一日不跟著中央走,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不可一日不充分調動,對工作的實際效果不可一日不緊緊盯住。把握好這幾條,中國發展的路就一定能走正走好。▲
環球時報201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