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任重 本報記者 倪浩 劉揚
全球首例自動駕駛汽車撞死行人的事故20日在全球各大科技類媒體引起強烈轟動。事故車輛所在優步公司第一時間叫停旗下所有自動駕駛汽車的上路測試并進行事故調查。按照當地警方的說法,該起嚴重事故可能與行人的違規有關。而這也引發外界對于自動駕駛汽車的相關技術是否足以應對路面各種突發情況的關切?!董h球時報》記者20日就此采訪了多位國內自動駕駛領域的專家。
各方調查事故原因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20日報道,一名女性無家可歸者于當地時間18日晚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被優步的無人駕駛汽車撞傷后身亡,這是已知首起行人被無人駕駛汽車撞死事故。當地警方表示,這輛無人駕駛汽車當時有一名駕駛員協助操控,該車撞倒了正在人行橫道外的街道上推著自行車行走的一名女性。優步發言人表示,這起事故發生后,優步暫停了在坦佩、舊金山、匹茲堡和多倫多的無人駕駛汽車測試項目。她表示,優步正與有關部門配合調查該起事故的原因。
亞利桑那州坦佩警察局局長莫伊爾19日對《舊金山紀事報》表示,初步調查顯示,在致一名行人死亡的交通事故中,優步無人車可能不存在過錯。他透露,根據汽車配備的攝像頭拍攝的視頻,這次交通事故過錯可能在受害者本人而非優步,“在有照明情況良好的人行橫道的情況下,傍晚在其他地方橫穿馬路是非常危險的。根據受害人橫穿馬路的方式,無論是有人還是自動駕駛模式,要避免這起交通事故是極其困難的”。莫伊爾表示,雖然當時優步測試車輛處于自動駕駛模式,但前排座位上坐有一名司機,這名司機似乎沒有采取任何動作來避免事故發生,“司機稱受害人突然就出現在前方。他收到的第一個事故警報是碰撞聲。”警方的初步調查顯示,優步汽車當時時速為40英里——而該地區限速為每小時35英里,而且車輛沒有嘗試剎車。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無人車沒有及時做出規避動作呢,是因為夜間視線差影響了系統反應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知名自動駕駛領域技術專家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信息有限,優步的車發生了什么不好判斷。理論上,只要有360度多冗余的傳感器配置,系統會比人更快發現并反應,不存在光線不好或視線影響的問題。除非人是從死角出來,比如前方右邊是一堵墻,人從墻后出來,但在這種情況下,車應該會減速。一般情況下,系統會很早發現路邊的人,但下一步是否減速將基于對路人意圖的推測。
中科院自動化所無人車領域專家黃武陵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無人駕駛是個綜合系統,“傳感器相當于車的‘眼睛,計算機系統是‘大腦,汽車結構和運動系統就是‘軀干”。傳感器中的相機、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起到重要作用。相機可對周圍環境中的目標進行檢測、識別和追蹤;激光雷達也會對周圍環境進行360度掃描,通過激光點云來提供測距數據和目標描述信息;而毫米波雷達可用于檢測稍微遠距離的運動目標。黃武陵認為,夜晚對于“眼睛”中的可見光設備對周圍環境的識別會產生較大影響,圖像分析算法可能失效,這時就需要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發揮作用。
暴露哪些技術漏洞
那目前無人車的“眼睛”所具有的感知能力是否存在著技術漏洞與不足呢?上述專家認為,在非極端天氣條件下,融合運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等多種傳感器的自動駕駛系統應該是可以做到檢測障礙物的,但能否避障還要看下層的控制系統,就像大腦要通過神經和小腦控制肌肉運動。下層控制系統的延遲或失效還是會導致避障的失敗。
黃武陵認為,這次的事故存在多種可能:一是當時車載傳感器由于存在盲區或算法問題沒檢測到被撞女士,就是“眼睛”沒看到;二是車載傳感器檢測到該女士,但沒有進行正確跟蹤,而是簡單把她當成路側的正常通行行人,沒有預測到可能發生的碰撞。就是“眼睛”看到了,但沒有正確理解并做出決策;三是車載傳感器檢測到該女士,而且也進行了跟蹤,預測到可能發生的碰撞,也做出剎車決策,但由于行人速度快、距離近,而且自身車速較快,所以無法避免碰撞。就是“眼睛”看到了也理解了,并做出決策,但“手腳”不聽話了。
撞人事故給我們哪些提醒
黃武陵認為,這起交通事故提醒我們,無人駕駛道路測試需要審慎與嚴謹,需要抓緊建設無人駕駛測試場,形成一套科學細致的測評體系,減少上路測試的風險。特別是協調國內已經開始建設的自動駕駛測試場,盡快系統地開展不同氣候環境下的場地道路測試,推動技術的成熟。此外,也要抓緊完善相關的交通法規,抓緊定制相關的交通保險,做到未雨綢繆。
中國知名人工智能專家余凱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整個業界需要從事故中分析原因,使得系統安全性進一步提升。新技術企業一定要對生命安全有敬畏之心,避免過分樂觀,應踏踏實實投入技術研發,特別是安全性的測試驗證?!巴瑫r,我也希望人們客觀看待自動駕駛技術發展以及這次事件,不要過分炒作,自動駕駛既不會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像場狂歡,技術成熟一蹴而就,也不會因為出現幾次事故就停止前進的步伐?!薄?/p>
環球時報201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