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智慧

看到“中國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榮膺世界超算冠軍”的新聞之后,萬錚開始重新制定職業規劃。不久之后,萬錚動身從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回到家鄉無錫。如今,他的工作是向到訪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的人展示、介紹太湖之濱的榮耀—“神威·太湖之光”。
這是中國大陸首度自行設計、不使用英特爾等美國核心芯片并占據國際超算大會TOP500第一名寶座的超級計算機。它是“中國智造”的一個典型樣本,也是無錫尋找產業發展新動能的標志之一。
看準大勢,戰略先行
“神威·太湖之光”的名字是個好兆頭,就在它贏得“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稱號的18個月之后,無錫市躋身“萬億之城”—經濟總量達10511.8億元,展示了“太湖之光”的奕奕神采。
超級計算機的落腳點從來不是無的放矢,周邊要有扎實的計算需求。之前幾代超級計算機,都布局在區域經濟的核心位置,像天津和長沙的“天河一號”、廣州的“天河二號”、濟南的“神威·藍光”。能爭取到“神威·太湖之光”,也是由于無錫在整個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增速明顯,經濟密度上升。
2014年,無錫GDP增速曾在江蘇13個設區市中墊底,而在2017年,這一增速高達7.4%,5年來首次高出江蘇平均水平。同時,GDP質量也堪稱一流。2017年,無錫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40.43億元,同比增長13.7%。
2007年太湖水危機爆發后,無錫先后轉移3000多家企業,自此直至2014年,無錫所有的重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省連續靠后甚至墊底。這一場危機不僅讓無錫面臨經濟失速和產業衰敗的困境,更是直接把以制造業為支柱的無錫逼上了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
2008年一場金融危機,令世界各國都對“脫實向虛”的經濟狀況表示警惕。相對于蔓延著泡沫的虛擬經濟和低附加值的第三產業,各國越發認識到那些附加價值較高、技術密集型的先進制造業才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于是,以美國為代表,各國都開始力推“制造業重振計劃”。
中國亦然。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2017年,發改委發布了《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無錫順勢而為,抓住了大勢。2015年,無錫提出產業強市主導戰略,“重振產業雄風”,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智能制造、現代服務業,分別出臺“三年行動計劃”,并提出“十三五”期間累計安排不低于200億元的現代產業發展基金。同時,一年降低實體經濟各類成本約200億元,把資金都留給了實體企業,為企業加碼研發,加快轉型升級留下了“彈藥”。
從主要指標增速在江蘇省內部整體靠后,到GDP增速等指標位居全省前列,經濟密度位居全國第四。那么,在過去的幾年間,無錫在經濟的微觀層面到底發生了什么?
企業主導,內生動能
某種意義上講,當下的中國制造業正在打響“正名之戰”,作為傳統產業重鎮,無錫的企業群體在這場戰役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一直以來,中國被認為是僅靠成本競爭力興起的制造業大國,而向更高價值的制造業產業鏈環節邁進成為必然。這種進程,一定程度上受迫于平均工資日益的增長。但從另一方面看,工資的提升也意味著中國中產階層的迅速擴大,這是消費升級的條件。而消費升級又將為產業升級提供更為廣袤的市場和可能性。
在無錫,企業的確感到了成本上升的壓力。無論是國營的無錫第一棉紡織集團,還是民營的江蘇陽光集團,他們都首先承認了勞動力緊缺的現實。
同時,來自同行的信息也令他們備受鞭策。青島紅領是無錫紡織服裝企業從業者口中頻頻提到的“樣板”,流水線、個性化定制、數字化運營……先進技術帶來了更大的競爭優勢和更多的商業模式的可能性。而且,企業面對的消費者群體也在悄然轉變,“00后”正逐漸邁入消費主場,新生代的習慣和喜好往往更傾向于高質量、獨一無二的消費品。
一年降低實體經濟各類成本約200億元,把資金都留給了實體企業,為企業加碼研發,加快轉型升級留下了“彈藥”。
江蘇陽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麗芬表示,外部環境和外部原因是一個方面,而更多的是“陽光人內在的動力”—利用技術升級來“保持、打造我們自己的領先地位”。作為中國毛紡行業唯一獲得“中國質量獎”的企業,陽光集團每天研發50多個面料新品,技術始終保持全球領先水平;以平均每天生產10萬米精粗紡呢絨、1萬套西服、1億元銷售、1千萬元利稅的規模,位列精毛紡生產規模全球第一。
智能吊掛、智能化染色系統、生產數據采集系統、針對個性定制用戶的服裝可追溯可查詢系統等,都已在陽光集團內投入使用,“實現從羊毛到服裝全產業鏈的智能化,將是我們最終發展的一個目標,也就是說一根紗線進去,一件服裝出來。”江蘇陽光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曹秀明說。
高級訂制的消費者則可以在門店里享受智能化的服務,數十個紅外攝像頭將在一分鐘內讀取訂制服裝的基本數據,比如腰圍、袖長等。消費者也可以登陸網站自行選擇面料和款式,上傳所需數據,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在家中收到合體的套裝。
和陽光集團直接面向消費者的“2C”不同,無錫第一棉紡織集團主要服務于生產商。這家成立于1919年的紡織廠曾是民族工業的典范,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國營紡織廠倒閉潮之后,“一棉”依然能夠保持它的重要地位。董事長周曄珺已經在此工作了30余年,她剛剛參加工作時,“一棉”還是一個萬人大廠,人員完全以一線擋車工為主,而現在走進生產車間,上百臺機器轟鳴,工作人員卻寥寥無幾。
“一棉”已經實現了信息化的生產管控,每臺機器上都配備有傳感器,實時傳輸紗錠的狀態和信息,在后臺的系統上,哪一臺機器、哪一個紗錠出現異常,都可以即時得到提醒。工作人員只需要在幾臺生產線上巡視、監控即可。過去,每萬錠紗線用工達300人以上,現在只需要25人。周曄珺說,以后5-8人就夠了。
結合先進硬件與先進軟件、傳感器以及大量的數據與分析,技術的改進和升級催生出更智能的產品與工藝,使得客戶、供應商和制造業之間的關系更緊密,也完全改變了如紡織服裝行業一樣的傳統制造業的“勞動密集”生產方式。未來制造業的愿景將是“每一個新造零件都優于前一個”(Every part better than the last),通過從每個已經生產的零部件中持續、自動學習。
不光是傳統制造業,新興的高科技制造業同樣離不開強大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國家實驗室、大學和企業在研發方面的通力合作,也在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華中科技大學與無錫惠山區合作成立了研究院,以技術服務、項目合作等方式解決當地企業的工藝創新問題。曾經有一家機械企業的滾子生產線停產,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派了博士上門“診斷”,每臺設備只花1000多元改造,生產線就重新運轉起來。
以往打磨風電葉片、高鐵車體需要工人操作,粉塵飛揚,打磨效率不穩定。研究院為中車株洲所定向研發了機器人磨拋技術,將平整度誤差控制到極小的范圍內,單臺設備比人工打磨每年節省6萬元。
實際上,無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所憑借的技術,比如傳感技術,很大程度都是“無錫智造”,這是一種內生新動能。
正如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介紹,“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無錫發展了新動能、取得了新成效。作為“無錫名片”的物聯網產業,以示范應用為龍頭、以企業為抓手,攻克包括傳感器、網絡傳輸、處理應用等在內的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關鍵技術和產品。2016年營業收入突破2000億元、全國占比達24%,2017年繼續增長18%。
積極作為,制度優化
對一家初創企業來說,單獨進行技術創新、技術改造的風險非常高昂,大多數企業都很難承擔由此帶來的成本壓力。所以,政府合理的支持和推進,在很多時候會顯示出關鍵的價值。無錫推行的“政產學研”合作機制下,有兩種模式較為成型,一種是孵化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創業公司,一種為制造業提供技術咨詢,推動工藝創新和工藝改進。
無錫市政府為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提供了啟動資金和一座辦公大樓。在應用技術研發、孵化、創業投資領域,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的發展已經有了良好的勢頭。副院長姜永鑌介紹,在該院辦公樓里已經駐有71家企業,由該院投資的有十幾家,其中在精微機械、自動化、激光器領域的投資都卓有成效,這一類型的創業公司抗風險能力強,輕資產,重技術,回報率也可觀。尤其集成電路領域的明星卓勝微電子公司,年利潤可觀。
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則更多對接當地機械企業的技術改造需求。院長助理王立成介紹,無錫市科技局每一年都會把企業的技術需求匯編成冊,遞交給研究院,促成企業和學院的順利對接。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也采取“合同科研”和“投資入股”的方式,一方面實現自我生存和發展,一方面也能發揮自身技術專長,幫助企業解決其自身無法解決的工藝創新問題,提升產品層次和科技含量,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幫助企業提升制造產品附加值、解決技術升級問題,無錫最終通過整合政府、學界和投資者,制定和頒布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條例,來建立、維持一個創新、更新的技術生態系統,為參與其中的制造企業帶來顯著的好處。
無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所憑借的技術,比如傳感技術,很大程度都是“無錫智造”,這是一種內生新動能。
在任何國家,良好的公共政策都可以從制度層面構建一個低成本的環境,尤其在經濟轉型的節點,更是不可或缺。德勤《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公共政策有可能影響國家勞動力的效率和效益,也影響著制造工藝和伙伴關系的經濟因素,乃至影響一個國家現在和將來的整體制造業競爭力。
無錫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欽在上個月接受采訪時表示,無錫內在的發展動力還是“抓住了‘改革和‘開放這兩個關鍵”,像無錫的“事業單位改革”已獲得了中央編辦的認定。他還強調,針對企業的“去杠桿”以及“降成本”,無錫的成效領先全省。在“降成本”上,無錫為企業減負總量占全省10%。
行政性審批越簡單,企業就能越快、越自主地把資源集中到刀刃上,讓技術升級加快。在這方面,江陰市的行政改革是無錫地區較為突出的典型。
作為“華夏A股第一縣”,江陰把改革的核心確定為“擴大基層權限,實現權責一致”。按照“法律允許、上級能放、江陰急需、市縣同權”的原則,上報給無錫市政府1000多項需求清單。得到反饋后,立即下放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類權限75項,下放行政處罰權784項,極大地擴大了鎮(街)行政權力,他們希望能夠依此解決“小馬拉大車”的難題。
內生新動能,加上優良的公共服務,這是無錫產業再次騰飛的技術和制度保證。實際上,無錫的雄心遠不止轉型升級這么簡單,更新的產業、技術的引進,無疑是面向未來的。
無錫超算中心就是一個例子。按照規劃,無錫超級計算服務中心將立足無錫,服務全國,努力成為國內一流的高性能計算公共資源服務中心、高性能計算技術支持中心、高性能計算增值服務中心。
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增速“破七”之后,國內外不少研究宏觀經濟的學者總是對經濟流露出些許的悲觀情緒。但是一旦進入到微觀經濟的范疇,比如走進無錫大大小小的企業,一種蓬勃向上的朝氣令人感受至深。
站在萬億元GDP的起點上,無錫是一個很好的觀察樣板:制造業強市的技術升級,來自于內生的新動能;敢為人先的制度優化背后,則是當地總是能準確地領會國家戰略,并把握全球產業趨勢,從而勇敢地進行公共服務的創新探索。
無錫就像是工業中國的縮影,在民族工商業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程里,從不缺席,走新路,攻新關。如果把“神威·太湖之光”看成一個隱喻,那么它實際在告訴人們,中國工業的光芒之中,太湖之濱的無錫正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