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預計有820萬畢業生,他們中絕大部分人,將面臨人生中的另一次啟程:工作。
工作,是個人通往社會深處、高處的橋梁。對于已工作多年的人來說,又自有一番感受。
工作幾乎是人生存、生活的剛需。
但是,沒有一種剛需,像工作一樣讓我們又愛又恨,懷著希望,又有失落,累,而又向往,感覺挫敗,而又清楚它是我們向上提升的階梯。
從時間上計算,工作消耗了我們最多的頭腦-心理-人格-人格能量。我們的一些問題因工作而起,我們的突破、創造因工作而生。一個人在社會意義上的成功和失敗,皆和工作息息相關。
有時候,你的內心可能會感覺自己不想再工作,但馬上現實會告訴你,你不得不工作。生存的壓力,獲取社會價值感的強烈動機,以及對社會游戲的參與,讓你無法甩門而去。即使你真的只想過“詩和遠方”的生活,也會面臨“娜拉出走后怎么辦”的困境。無形的力量,總會把你拉回來。
另一些時候,你想實現財務自由后不再工作。但當你真的實現后,可能會發現,“不工作”的狀態沒辦法持續多久,你最終還是要工作,只不過,你的工作換成了讓別人或錢為你工作。而即使是這樣,你也會發現,你只是獲得了一種個人因為擺脫生存壓力的束縛后的自由感而已,你無法通過工作這個橋梁,去延展你的社會關系,讓你在社會身份的建構上找到價值。
關于工作的抱怨,古已有之。哲學家、社會學家們發現,工作對人的壓抑,來自于它的異化:剝奪性體系和科層制,這已不僅僅是對頭腦-心理-身體能量的正常消耗,而是涉及到了把人格也當成一種手段。這確實是現代治理結構、工業和商業體系的一個必然結果。而我們也發現,讓人對工作抱怨的,還有直觀可以感受到的東西:職場中的人際-利益關系。
一項工作,所面對的無非就是科層制度、工作對象、人際-利益關系。科層制度是大規模社會合作能夠保證的前提,人際-利益關系則是不可避免的情境,而工作對象,則直接考驗著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它們相當于以社會制約的形式,讓人通過工作對象自我提升和促進社會的發展,而人在社會發展中又找到一個更好的位置。所以,工作中的愛恨,對人的壓抑和提升,是同一件事物的一體兩面。
工作是一款社會游戲,詮釋著一個社會的各種規則的秘密,也迸發著人突破性的能量。它甚至在哲學上是一種本質的規定。它只是被累的那一面弄得有點俗,而在創造性的那一面,它也是詩和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