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2月25日,為期16天的冬奧會在韓國江原道平昌郡閉幕。3月9日,為期10天的冬殘奧會又將開幕。預計3月18日冬殘奧會閉幕后,韓美推遲的年度聯合軍演才會重啟。奧運帶給朝鮮半島的這一個多月的和平氛圍,卻給人一種隱隱的不安感。
盡管出席平昌冬奧會的國家領導人只有20多位,但這注定是一次“政治奧運”。朝鮮派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金永南,以及金正恩的胞妹金與正赴韓,可謂把象征意義做到了極致。
而從韓國輿論、民意來看,平昌冬奧會所激起的“熱情與期待”遠不如以往。時移世易,如今奧運的“和平意愿”已難以承載半島和解的功能。平昌冬奧會提供了契機,但留下更多的是懸念。
政治奧運
2月9日晚的冬奧會開幕式上,朝韓代表團舉著“朝鮮半島旗”,踏著著名民族歌曲《阿里郎》的音樂共同入場。類似的一幕此前在奧運史上出現過3次(2000年悉尼、2004年雅典夏季奧運會、2006年都靈冬奧會)。這次的不同之處在于,“共同入場”首次出現在朝鮮半島本土。
這種“歷史重現”在美朝關系緊繃的當下,意義非同一般。1月中旬,朝鮮與韓國在位于朝韓軍事分界線的板門店,通過副部長級會議商定,兩國在冬奧會開幕式上舉“統一旗”共同入場,并共同組建女子冰球隊參賽。此前朝韓有過共同組隊參加國際賽事的先例,但在冬奧會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樣的安排“很政治”。
2008年北京奧運前,朝韓曾商議共同入場,并共同組建一支參賽隊。但雙方經歷近一年的討價還價,在參賽隊人員構成上無法妥協,最終不歡而散。那時,朝鮮提議人員構成上,朝韓各占一半,韓國則堅持按運動員水平挑選隊員。這次組建女子冰球隊,朝鮮幾乎是全盤接受韓國的要求,即以運動員水平作為挑選標準,主教練由韓方人員擔任。無疑,朝鮮的政治動機,是重要的促成因素。
2013年底,金正恩視察位于朝鮮東南部的馬息嶺滑雪場建設工地。當時有敏銳的韓國分析人士指出,建設滑雪場耗資巨大,資金有限的朝鮮不惜重金打造這種設施,很可能瞄準的是2018年平昌冬奧會。2013年9月,國際奧委會朝鮮籍委員張雄在接受美媒采訪時說:“一旦馬息嶺滑雪場建成,就可以用于像奧運這樣的國際賽事。”
目前看來,朝鮮精心打造馬息嶺滑雪場,的確與平昌冬奧會有關。在地理位置上,這個滑雪場距離韓國平昌并不遠。在1月17日朝韓副部長級會議上,雙方達成的一項協議,即是朝韓兩國運動員在馬息嶺滑雪場共同訓練。
朝鮮的參賽選手不到30人,平壤卻派出了近500人的代表團,并由朝鮮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金永南帶隊,其對于平昌冬奧會的“重視”可見一斑。
早在冬奧會開幕前,朝鮮的先遣隊就在韓國社會刮起了旋風,賺足了韓國輿論的眼球。平壤對平昌冬奧會的精心布局,甚至使韓國輿論感慨“平昌冬奧會”變成了“平壤冬奧會”。
“更政治”的是韓國。文在寅當選總統后不久,就多次在公開場合邀請朝鮮參加平昌冬奧會,并為此投入了很大的政治和外交資源。
由于此前平壤遲遲不對是否參會做出回應,首爾與國際奧委會合作,把參賽報名日期延遲到平壤確認參賽。為了盡量不讓朝鮮參賽過程橫生枝節,青瓦臺官員甚至非正式地要求韓國媒體,在報道上顧忌朝鮮人的敏感性。這在“新聞自由”的韓國并不多見。
1月21日,朝鮮三池淵管弦樂團團長玄松月抵達韓國,為朝鮮藝術團冬奧會期間在韓演出提前“踩點”。韓國出動了700多名警員負責安保工作,這事實上已經是外國高官訪韓的安保級別。金永南一行抵韓后,韓國的接待禮遇更是國家元首級別。文在寅政府從政治高度來運作平昌冬奧會,是朝方在接待和參賽上享受高禮遇的重要原因。
去年底,美國媒體傳出特朗普政府正在制定代號為“流鼻血”(Bloody Nose)的作戰計劃,擬對朝鮮的導彈發射基地與核設施,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
文在寅政府這樣做,是冒了政治風險的。關于韓朝共同組建女子冰球隊一事,韓國民調顯示70%的人持反對態度。根據韓國民調機構Real Meter1月25日公布的民調,文在寅的支持率從就任之初的82%,下降到59.8%。有分析稱,支持率首次降至60%以下,與文在寅政府對平昌冬奧會的“政治運作”不無關系。
這些年韓朝關系的惡化,朝鮮核導威脅的現實,已經明顯強化了韓國社會對朝鮮負面形象的認知。在這種情況下,韓國政府對朝鮮的任何善意,可能不僅不會有政治加分的作用,甚至會成為政治風險。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文在寅政府頂住壓力對朝鮮釋放善意,也有助于平壤判斷韓方的政治誠意。只不過,這種判斷是否會轉化成對等的回應,則是另一回事。
最后機會
“沒人會對與朝鮮的對話氛圍能否持續表示樂觀。如果朝鮮參與冬奧會不能促進更多的對話,那將很難再找到另一個對話機會。”文在寅1月22日在一次青瓦臺高官會上如是說。
“最后的機會”,這是文在寅政府對平昌冬奧會“政治作用”的基本判斷。正是基于這一判斷,韓國以平昌冬奧會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積極主動的外交。
有韓國媒體援引未經證實的消息稱,為了把朝鮮“拉入”平昌冬奧會,文在寅政府官員與朝方官員在中國進行了秘密會談。這樣的密會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得到韓媒證實的是,早在特朗普與平壤進行“火與怒”的言辭交鋒時,韓國執政黨、情報部門官員以及平昌地方官員,就通過不同渠道與朝方接觸,并向對方發出參加平昌冬奧會的邀請。
作為金大中、盧武鉉“陽光政策”衣缽的繼承者,文在寅在政府中任命了多名熟悉朝鮮事務,精于對朝接觸的高官。比如,韓國對外安全情報院院長徐薰,就是“陽光政策”實施期間,負責韓朝幕后溝通的核心官員之一。這些熟悉朝鮮事務的官員,也最明白金正恩成為朝鮮領導人以來對體育的重視,意味著通過體育這個渠道把“政治信息”傳遞到平壤的可能性。
文在寅政府對“機會”的把握,另一突出表現是對美外交。文在寅入主青瓦臺后不久,就公開邀請朝鮮參加平昌冬奧會。此舉也是在向特朗普政府傳遞信息—韓國新政府不會繼承前任的對抗性對朝政策,至少會首先嘗試接觸。這是在給文在寅政府的對朝政策預熱,同時也給美國的對朝政策施加影響。
目前,文在寅的對美外交至少取得了部分成功。韓美關系不僅沒有因對朝態度的不同而出現嫌隙,還在相當程度上做到了外交默契。去年11月訪韓期間,特朗普當面問文在寅:“我能為韓國做些什么?”文在寅的回答是,可以在平昌冬奧會這事上提供幫助。其言外之意是,韓美以推遲聯合軍演向朝鮮釋放善意,為朝鮮參加平昌冬奧會創造臺階。
特朗普答應推遲美韓聯合軍演,表明美國也在為“最后的機會”做努力。從美國副總統彭斯訪問日韓并出席冬奧會開幕式期間的表態來看,特朗普政府在對朝“極限施壓”上并未松口。某種程度上說,美國“不松口”意在強調,平昌冬奧會這個機會的“最后”色彩。機會之窗關閉后,就會是“其他選項”。

去年底,美國媒體傳出特朗普政府正在制定代號為“流鼻血”(Bloody Nose)的作戰計劃,擬對朝鮮的導彈發射基地與核設施,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從而迫使平壤回到談判桌。雖然從克林頓到布什、奧巴馬政府,美國都做過對朝鮮進行外科手術式軍事打擊的宣示,但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政府的宣示很可能是最接近現實的。
平昌冬奧會可能是首爾主動向平壤伸出的最后一根橄欖枝。作為朝鮮戰爭期間從北部逃到南部的難民之子,文在寅總統對韓朝和解有著不同于歷任韓國總統的特殊情結。但就是這么一位總統,與同屬韓國政黨進步陣營的金大中、盧武鉉相比,對朝鮮的耐心也在降低。換句話說,文在寅很可能是最后一位愿意“無條件”對平壤釋放善意的韓國總統。
韓國政治和社會生態的變化,很能說明問題。韓國社會對朝鮮的態度,代際之間的變化不可避免會反映到政治生態上。韓國統一部去年7月公布的民調顯示,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認為韓朝能實現統一的比例是47.3%,但在2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這個比例僅為20.5%。這意味著,未來的韓國政治人物,主動對平壤拋橄欖枝的民意基礎將越來越弱。
在首爾把對朝外交作為主攻方向的同時,平壤卻在降低“對韓和解”在戰略上的優先度。
認知錯位
“最后的機會”,這是韓國的看法,但朝鮮卻不一定這么認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平昌冬奧會上,朝韓代表團“共同入場”,但運動員還是會“同臺競技”。這無意間成了朝韓錯綜復雜關系的政治隱喻。平昌冬奧會能否成為和解的契機,不取決于奧運本身,而取決于朝韓在戰略認知上,是否存在最起碼的契合。
韓國前副外長金圣翰近日表示,雖然體育能成為外交的催化劑,但并不能改變最根本的政治盤算。“最好的情況是能促成韓朝高層對話,以及關于棄核的多邊對話,但我對此并不樂觀。”
朝鮮半島的事,樂觀的理由向來稀缺。如今又出現了新的不樂觀的理由。
文在寅總統在政府中,配備了不少對朝事務的政壇“老司機”,全力以赴利用“奧運機會”緩解韓朝對抗。但在首爾把對朝外交作為主攻方向的同時,平壤卻在降低“對韓和解”在戰略上的優先度。
據韓媒報道,目前朝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的負責人李善權,屬于對韓強硬派,并可能與“天安艦事件”有牽連。2015年金大中遺孀訪問朝鮮,金正恩的避而不見,曾讓韓國主張對朝和解的人大失所望。
朝鮮借平昌冬奧會對韓國展開了強大的“魅力攻勢”,但這并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平壤的外交主攻方向是美國,而不是韓國。從朝鮮的角度看,只要能打開對美外交局面,韓國的人道主義援助就會源源不斷地進入朝鮮,朝韓經濟合作也會隨之提上議事日程。那時,朝韓關系是否緩和并不重要,至少不會起決定性作用。
反之,如果朝鮮不能在對美外交上實現突破,韓國能給朝鮮的“善意”就會相當有限。在目前這個階段,不論是重開開城工業園區,還是開啟新的朝韓經濟合作,都會直接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的對朝經濟制裁決議。如今韓國唯一能做的是對朝鮮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但規模太小對平壤沒有吸引力,足夠大又必須得到華盛頓的默許。
與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相比,金正恩的不同之處在于,他的年齡、經歷、視野決定了,對韓和解只會是戰略籌碼,不會是戰略目標。金正恩更在乎的是朝鮮在國際社會更大的生存空間,朝韓關系不會是首要考慮。這些年朝鮮在核導技術上的突破,更增加了他對美外交的底氣。朝鮮不會像韓國那樣在乎平昌冬奧會是不是最后的機會,因為手中還有最后的籌碼。
文在寅在平昌冬奧會“開幕周”(也被稱為他的“命運黃金周”)的一系列首腦外交,被韓聯社稱為是替“朝美對話”搭橋。就此而言,韓國政府已經做得仁至義盡了。是否要抓住奧運機會,除了美國的態度之外,關鍵還是取決于朝鮮的戰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