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毒藥還是榮耀?
是“精神鴉片”還是為國爭光?
如何理性面對飛速成長的網游產業?
如何應對其帶來的深層次文化挑戰?
帶著這些問題,本期雜志專門刊發文章,提醒讀者注意網絡游戲這一文化產業中的“新生代”。
據統計,2017年中國游戲行業整體營業收入約達2189.6億元,與2016年相比增長23.1%,繼續位居世界第一。從國家經濟構成這個宏觀層面上來講,網絡游戲已經超越了出版、電影等在文化產業中的份額,甚至達到了一款《王者榮耀》就能“碾壓”出版行業的地步。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網游從概念誕生到屬性歸位,從發展雛形到形成規模,從陌生認知到深度影響,已深入到公眾生活中,而且不斷引發輿論的“撕裂”,爭論從未中斷。
誠然,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媒介迭代,受眾迭代,虛擬的網絡游戲已經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影響到我們的社會生活,所以我們看待網絡游戲,也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它的積極作用,及早規劃好發展道路,不能野蠻生長。同時也不能忽略其意識形態的內涵,認真應對網絡游戲在深層次上的文化挑戰。
特別需要注意到的是,由于部分游戲格調不高,存在低俗暴力傾向,個別作品歪曲歷史、惡搞英雄,價值觀念出現偏差,觸碰道德底線,有的作品抹黑英雄人物、違反民族宗教政策、宣揚淫穢色情、兇殺暴力、賭博等,對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產生負面社會影響。這些作品不僅“辣眼”,更“堵心”,由于未成年人缺少自制力,缺乏分辨力和分寸感,非常容易代入游戲,由于模仿游戲造成的自殘、傷人慘劇時常發生,不斷給我們敲響警鐘。這些游戲可以說是精神海洛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念,在純凈的心靈世界里散播霧霾。
目前網游市場經營行為問題也較為突出,部分企業主體責任缺失,低俗營銷、誘導消費現象嚴重,用戶權益保護不力,無序競爭時有發生,私服外掛等侵權盜版行為屢禁不絕。網絡游戲系統安全、用戶信息安全問題較為突出,個人信息泄露、賬號非法交易現象較為普遍。這充分暴露了當下對網絡游戲的管理體制機制與市場發展還不完全匹配,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方式手段還不夠完善,糾錯懲戒不足以形成震懾。
為了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有效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推動我國網絡游戲健康有序發展。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八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嚴格規范網絡游戲市場管理的意見》,對集中規范整治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各相關部門要迅速開展全面排查,對價值導向嚴重偏差、含有暴力色情等法律法規禁止內容的,堅決予以查處;對內容格調低俗、存在打擦邊球行為的,堅決予以整改;對未經許可、擅自上網運營的,堅決予以取締;對來自境外、含有我國法律法規禁止內容的,堅決予以阻斷。
治亂當用重典,我們對違反社會公德、觸及社會底線的網游產品堅決不能手軟。在嚴格管理的同時,也要賦予其正能量,合力推進轉型升級,提升文化內涵,讓中國網游真正做強做大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