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繁文
長安和羅馬,兩個帝國權力之巔的城市,一個追求著“重威”,城市的規模和規格在當時都是最高的,另一個城市則追求著“永恒”,世上沒有哪一座城市像羅馬一樣2700多年來一直在同一個地方。兩千年前,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各被一個宏偉的帝國所控制——漢和羅馬。作為當時的帝都,長安城和羅馬城是帝國恢弘景觀的微縮,也是我們回望歷史的窗口。
長安城幾乎是一座全新的城市,隨著新帝國的締造而乍現于渭河南岸。羅馬帝國建立時,那座與帝國同名的城市已沿用數百年。
長安與羅馬的城起
劉邦稱帝以后,最初以洛陽為都。他的股肱之臣們多來自關東,也屬意于將這里定為新帝國的都城。公元前202年,劉邦采納婁敬和張良的建議將政治中樞定在了關中,選址在秦都成陽的渭南之地,取名長安。
羅馬帝國的都城理所當然沿用一座已經使用了700多年的城作為首都,這座城直到今天仍然是意大利的首都。在神話中,羅馬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至今在每年的這一天,羅馬都會舉行紀念儀式,演員們裝扮成古羅馬人進行建城游行。2000多年來,儀式一直是在城中心區的羅馬廣場旁舉行的,現實和歷史就這樣在時光的兩頭對接。最早的羅馬城于公元前7世紀晚期漸漸成形。公元前6世紀,圍合這座“羅馬方城”的城墻竣工。
城墻的不同功用
而對于長安人來說,城內和城外的界限是如此之明顯,深闊的壕溝、高厚的城墻,這些都是城之所以為城的最重要標志。長安的城墻除了被作為行政界限并具有軍事防御功能以外,還具有標志它在帝國城市體系中占據至高地位的禮制含義,彰顯著天子都城的規格和氣派。城內土地皆為黑壤,城墻是用城南龍首山上挖來的黃土夯筑,堅固程度可與磚墻相比。墻面上涂一層摻和麥秸的草泥,外面再涂一層堅硬的朱紅色細沙泥,號稱“赤如火,堅如石”。城墻外環繞壕溝,寬8米、深3米,從城內延伸出來的八條大街跨過壕溝之處皆架有石橋。
長安城一共有12座城門,東南西北每面備三門。12座城門中,只有東面的霸城門、清明門、宣平門外有闕。但以正對未央宮南門的西安門和正對長樂宮東門的霸城門規模最宏偉,城門以夯土起筑,土墩邊密排石礎,礎上立木柱,之上再蓋門樓。城門內側緊靠城墻處是城門候和城門屯兵的住所,負責城門的開關和安全。這些城門都掩映在扶疏林木間,氣勢恢宏,可容12輛車并行,一門三道,中間的門道專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熙熙攘攘卻秩序井然。
早期羅馬帝國的都城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雖然也有城墻,卻是一道已經沿用了400年的舊墻,如果從它最早的建造時間算起,它比帝國大了整整600歲。在這數百年的時光中,羅馬的各種建筑早已漫出了城墻之外,所向披靡的軍團鐵騎帶來亞平寧半島的和平,城墻也因此失去了防御功能。
271年開始,奧勒良皇帝下令修建一道新城墻。城墻全長18.837里,走向全面考慮了地形、戰略和經濟因素,由于要在短期內迅速組織起一道有效防線,因而并入了許多建筑,連接了幾座山丘,并避免將大型建筑留在城外。城墻由混凝土修建,用舊磚砌面,厚約3.5米,高約6米,軍事防御性大大加強,內側有哨兵通道,每100步(約29.6米)設一座配備弩炮室的正方形塔樓,城墻上還設有公共廁所。
八街九陌與條條大路通羅馬
長安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水陸干道由此向外輻射,保證統治機構運轉和都城物資供應的順暢。城內的道路號稱“八街九陌”。八條城門大街規整端直,各由兩條排水溝分為并行的三股道。兩側各寬12米,供一般吏民行走;中股道寬20米,并且有抹泥地面,是天子專用的馳道,即便是儲君,無令也不得擅自行走馳道。若擅入馳道,會被沒收車馬并免爵,即使得到允許行走馳道,也只能靠邊走,不得進入中間的三丈。
在羅馬城,“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是哲理,而是現實。公元前20年,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奧古斯都在羅馬城中心設置黃金里程碑,作為亞平寧半島上所有重要道路的起點,這根覆蓋鍍金青銅的大理石圓柱上銘刻了它們的里程。長且直的軍事、政治和商業要道被稱為“大道”,修建時間大多可追溯至前帝國時代。它們通往亞平寧半島的各個重要城市。羅馬城內道路縱橫,路旁設有里程石,盡管它們中最寬敞的大道也遠遜長安城的大街,但是這些用石塊、礫石、石板層層鋪就的考究道路,可使行人免遭塵土、泥濘之苦。
羅馬城的路上常常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富人們的抬轎工們野蠻地穿過人群。由于都城白天禁止大部分的車輛通行,所以很多重物只能靠奴隸們搬運,路上常常能看到肩扛或頭頂著大包袱的奴隸們。不僅如此,道路交通還被商店擺在外面的貨物和手工業者們在街上擺設的攤位弄得更加擁擠,因此圖密善皇帝在公元92年曾頒布一項法令禁止開展這些活動。
誰在保衛這兩座都城
長安是一座封閉式管理的城,城門、邑門、里門都定時開閉,有嚴格的宵禁,甚至官府的捕吏都不能在夜間進入民宅抓人。元始二年,長安和附近8個陵縣的總人口有100多萬。這在當時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超級大都市。城內人口以戶為基本單位造冊,登記內容有姓名、性別、年齡、籍貫、爵位,可能還有健康狀況,每隔幾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長安的治安具體由京兆尹和長安令負責。京城的父母官職位雖高,卻是個燙手山芋,長者不過兩三年,短者數月到一年,就因各種事故被罷免。京師的安全由中尉(后更名執金吾)負責,可能同時兼管消防安全,有一段時間曾設司隸、繡衣使者監督三輔治安、秩序和風化。城門有屯兵,陵邑門有戍衛,里門有游徼。
京師的主要武裝力量包括南軍、北軍和八校尉。國家武備收藏在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的武庫內,由皇帝直接掌控,占地約23萬平方米,分為東院和西院,按類別儲存用于平定內亂和武裝邊兵的兵器。
與長安相比,羅馬并無宵禁。尼祿皇帝喜歡在天黑時裝成平民鉆進酒肆或在街上閑逛。帝國管理層最大的特色是數量眾多的皇帝官僚,他們被視為皇帝個人的雇員,服務于皇帝。他們掌管著龐大帝國的各種具體事務,從城市的行政、糧務、治安長官,到道路、建筑、水渠和河道的主管。
由于羅馬城有一道“神圣邊界”,軍隊進入時需要解除武裝,因此在共和國時期羅馬城內從未有軍隊的固定駐地,實際上也一直排斥在城內有武裝軍隊。直到奧古斯都時期,才首次在羅馬配置常設軍隊。帝國都城的主要武裝力量有禁軍、城市步兵、精銳騎兵、密探、拉文納帝國艦隊,以及一支米森農特遣艦隊。
長安城的行政機構集中、等級嚴明、重軍守衛,采取半軍事化的封閉式管理,極大地保證了權力的安全、管理的高效、政令的暢通。羅馬城的行政機構分散、階層嵌錯、軍力分散,采取開放式管理,雖然權力受到制約,卻造成權力安全無法保障、行政效率低下,通過威權建立起來的統一帝國管理松散,政局常常內外交困、動蕩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