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超
許是長久與書為伴,蘇文珠身上縈繞著一股書香氣息。
初見蘇,是在她的辦公室。一襲淡黃色的工作服,沉穩的表情。
她的辦公室,擺放著一組文創產品,“詩經”模樣的餐巾盒,印有傳統文化圖文的書箋、詩箋等,古色古香,惹人喜愛,讓人不由得生出“據為己有”的欲望。
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古籍仿佛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遠。然而,很多人忽視了,古籍是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重要載體和物證,在當今社會依然可以發揮它們的作用,重煥光芒。
為讓古籍走入尋常百姓家,蘇文珠和同事們一直在做著嘗試和努力。
今年50歲的蘇文珠是河北省圖書館特藏部主任、省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她所領導的特藏部專門負責古籍與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保管流通、開發利用。
所謂“特藏”,是區別于普通圖書的特種文獻或者獨具特色的文獻資料。對于圖書館來說,特藏部里的文獻才是最能體現圖書館之間差別的地方。
在外人看來,終日與古籍打交道,想必枯燥無比。然而蘇文珠卻始終保持著新鮮與好奇,并且“感覺越來越害怕”,因為不認識的字越來越多,不懂的知識越來越多。
1987年,蘇文珠從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后分配到河北省圖書館工作。對于酷愛讀書的她來說,這份工作無疑正合胃口。雖然在實際工作中,蘇文珠發現,并不能像想象中那樣可以有大把的時間讀書,當時是手工借閱,幫讀者找書、蓋戳、整理書籍……忙得停不下來,即便如此,看到吸引人的書名,蘇文珠心中想著可以找時間借回家讀,還是覺得心滿意足。
在一線借閱崗位的10年里,蘇文珠一絲不茍,熱情對待每一位讀者,其扎實的工作作風與好學上進的精神,使其很快嶄露出眾的才能。1996年,蘇文珠被選派到特藏部,從此開始與古籍打交道。
到特藏部以后,蘇文珠越來越感到,在圖書館工作已不僅僅是單純的喜歡,責任心和使命感與日俱增。
蘇文珠回憶,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始實施,在對全省古籍保護情況進行摸底調查時,她看到很多單位的古籍保護意識淡薄,有的將古籍堆到一個屋子里,從不打開,古籍積滿厚厚的灰塵;有的將古籍和現代出版的書籍堆到一起,導致古籍酸化,紙張變得非常脆,掉渣掉得厲害;有的單位保管的古籍蟲蛀、發霉,紙張粘連到一起……
“看到后非常心痛。”蘇文珠說,中華文化之所以傳承不斷,古籍是一個重要載體,如果古籍不保護好,多少年后,我們的文明就有可能不知道從哪里來。
要做好古籍保護工作,首先要摸清家底。但古籍普查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做個登記”那樣簡單。
很多古籍沒頭沒尾,書名、作者、版本沒法確認,遇到這樣的古籍,著錄往往需要耗費很多時間,這在外行看來難以理解。“遇到沒見過的不能亂說,必須有證可查。”蘇文珠說,為了確認書名、作者、版本、印章、序跋等三十多項信息,他們往往要查很多工具書,如果還查不清楚,就要找其他單位的專家求教。
“這是個細致活兒,因而更加需要耐心和耐住寂寞。”蘇文珠透露,目前河北省的古籍普查工作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等全部完成后將做全省古籍聯合目錄。
作為河北省文化系統唯一當選的十九大基層代表,蘇文珠最近還一直在為宣講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而忙碌。
從城市到鄉村,從大學到政府機關,蘇文珠馬不停蹄地宣講了二十多場。宣講中有人向她提問,傳統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這個問題也是蘇文珠在思索的問題。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蘇文珠深刻地感受到,保護與弘揚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并一直延續至今的文明,這已足夠令我們自信。”蘇文珠認為,欲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釋放光彩,就需要對其進行時代性轉換,讓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到現代生活中。
為了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讓中華古籍重煥光芒,近些年在持續開展古籍普查的同時,蘇文珠還帶領部室相繼承辦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成果展”、“我與中華古籍”攝影大賽優秀作品巡展、創客圖書館創意作品大賽等活動,并連續三年策劃組織了全省古籍保護宣傳推廣月活動,包括舉辦古籍展覽、講座,現場展示拓片、古籍修復技藝以及古籍線裝書制作技藝。
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大人帶著小孩兒來看,當人們近距離地看到古籍時感到很吃驚,他們驚訝于古籍歷經數百年依然保存完好,驚訝于古籍殘破之后還能修復如初,驚訝于古人的智慧……
蘇文珠說,通過這樣的活動拉近了古籍與普通讀者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年輕人,“當人們近距離地看到古籍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時,感到我們的文化很了不起。”
為進一步展示古典文化魅力,蘇文珠還在地方文獻閱覽室開辟了一塊空間舉辦文化沙龍活動,組織“愛誦”志愿者詩歌朗誦團,通過朗誦古典詩詞,點燃人們心中的“文化火苗”。蘇文珠還利用古籍元素,設計策劃了書箋系列文創產品,讓傳統文化元素融進現代生活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生”。為了方便讀者,他們近幾年也做古籍的影印出版,并購買了一批數字化古籍。
對于普通讀者來說,面對浩如煙海的古籍,該讀什么?又該怎么讀呢?很多人看到古籍會頭疼,因為古籍是豎體,還沒有標點,斷句都成問題。蘇文珠認為,應該組織專家去挖掘和闡發,通過專家的整理闡發,讓古籍更淺顯易懂,引導讀者閱讀消化,這正是他們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從“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至今,十年過去,蘇文珠看到了很多可喜的變化。“古籍被束之高閣的情況沒有了”,蘇文珠說,大家都意識到,古籍是圖書館最寶貴的資料,要改善條件,建設專門書庫,上保護設備,目前省內已有六家古籍書庫達到或接近國家標準,“說明古籍壽命延長的條件越來越好了,這是非常大的收獲。”
不僅僅是圖書館,社會人士對古籍的保護意識也在明顯提升。蘇文珠說,過去人們不知道古籍的珍貴,如今,很多人過來咨詢如何保管古籍。對此,河北省圖書館特別開展了代社會個人寄存古籍的服務,如果個人家里沒有保管條件,可以放到該館免費保存。
“古籍保護不僅僅是我們的工作,更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重視。”蘇文珠深知,保護古籍就是保護文化,就是保護中華的文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與古籍相伴二十多年,蘇文珠心中更多的是敬畏。她愿意繼續做那架古今之間的橋梁,讓書香飛進千萬家。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