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鴻
摘 要: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機米成為了大眾關注的焦點,無論是經濟價值還是市場需求,都呈現出全面提升的趨勢,而在有機稻種植管理過程中,要對環境、肥料以及病蟲害處理等工作予以重視。本文結合象州百香水稻現代農業示范區(市級)有機水稻種植管理情況對技術操作和應用實踐展開討論,以供參考。
關鍵詞:有機稻;種植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F30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29057
1 種植準備
1.1 種植基地的選擇
要對周圍環境和天氣因素予以管控。有機稻的生產基地要滿足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溫度要適宜,且種植區域的陽光條件、雨量條件以及土層條件都要滿足實際需求,土層中有機質含量要較高,且水質純凈的同時,充分考量環境和基地之間的影響力。需要注意的是,有機稻種植區域一定要遠離污染源,且周邊環境要經過國家環保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指定相關部門的檢測,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以及《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等要求,采取環保管理機制的同時,設置緩沖區,維護種植效果。
1.2 種植品種的選擇
在有機稻品種選擇過程中,要結合品種的質量要求,結合栽培氣候條件等情況進行多元化考量,確保品種的適應性和種植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品種選擇過程中,要保證其適合當地種植環境,并對抗病蟲害性能予以評定和分析,不能選取轉基因品種,在合理密植的基礎上強化通風性和透光性,從而保證其抗病能力。本文種植區域主要選擇的品種是雪銀香。
2 科學化耕種
2.1 種子處理
要對種子進行有效處理,根據雪銀香的生育期和象州的氣候條件,主要目的是為了避開晚稻的寒露風,早稻要求,在3月5—15日之間進行,晚稻要求7月5日之前進行浸種操作,按照大田的實際面積和要求對具體情況進行計算,每667m2用種子3.5kg左右,浸種管理工作結束后要對種子進行及時性的清洗和處理。本文種植區域要在浸種48h后,用清水洗凈種子進行催芽,待露白出芽后,適時播種。
2.2 秧田管理
在實際種植工作中,3月1日左右進行耕秧田操作,每667m2秧田撒肥250kg后耕田,每667m2用秧盤70個。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育秧盤水田淤泥育秧規范管理配套處理技術進行處理和綜合性管控,早稻借助尼龍膜予以保溫管理,及時在天氣晴好時進行通風和降溫,有效提高秧苗管理水平。晚稻則要借助遮光網予以處理,避免雨水對其產生的影響,確保秧苗根系發達且盤根力顯著,從而提高盤土的升級水平。另外,在4月5—15日開展適時的拋秧處理,拋秧前每667m2用華大生物有機肥,一次性施350kg有機肥以保肥料的處理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種植地區所采用的有機肥均為南寧華大生物有機肥[1]。
2.3 稻田耕整管理
栽插前1~2d,進行耕田、撒肥管理,主要是采取稻田耕整配套技術,不僅要保證田面的平整性,也要應用機械化處理水田技術,維護旋耕深度將其控制在10~15cm之間,栽插工作開始前,則進行了水層的維護和管理,深度約為2~3cm之間,沉實時間為2~3d。正是在這種預處理的基礎上,保證了田面的平整效果,能有利于田水管理和禾苗生長發育,整體種植域避免了嚴重的秸稈倒伏問題。
2.4 插秧工作
在插秧工作開始前,對田塊進行撒肥料和復耙田處理,在一系列操作結束后,借助機械栽插規范配套技術,展開系統化插秧工作,插秧規格按照30cm×12cm為標準,確保寬株和窄株之間能形成良好的通風透光狀態,從根本上避免了病蟲害問題的蔓延,并且,保證每667m2插值1.9萬穴,栽插深度控制在1.5cm以下。
3 科學化施肥
3.1 科學化施肥
在科學化施肥管理工作開展后,結合實際情況建立了有效的處理機制,尤其要保證大穗足穗,這是決定有機稻種植工作開展水平的關鍵,結合實際高產穩產的管理措施,對規模化生產以及管理工序展開深度研究。在規模化種植有機稻工作開展過程中,若是想大量的施加農家肥會有所難度,因此,選取南寧華大生物有機肥以保證肥料的處理效果。
3.2 科學化用水
在稻田水肥氣熱管理工作開展后,建立了相應的處理措施,以保證有機稻種植工作的實際水平。
在有機稻高產栽培管理工作中,要秉持科學化用水管理,主要是在插秧前2d對田間水進行放干處理,保證泥土沉實管理水平貼合實際,并且有效對田間插秧進行及時性管控和處理。在插秧后的1~2d內要對其進行整體的回田水處理,保證定根返青期得以有效灌溉,維護稻田管理水平。
對于分蘗期的管理,若是土壤過高,則會對水勢造成不力影響,甚至會導致稻田土壤由于過度還原產生含水量不足的問題,因此,在分蘗期要對其進行綜合性管理。主要是借助泥皮水進行系列化分蘗處理工作,在實際操作體系建立后,要保證整體灌水深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使泥皮5%~10%能有效露出水面,剩余部分在水面以下。并且,要確保稻田土壤水分的實際含量,也就是說,田間持水量的90%~95%之間為最佳。而在禾苗生長過程中,留取株莖粗扁且根粗色白的植株,對于稻株矮壯則進行散放型生態管理。當有機稻種植過程已經足夠苗期時,種植農戶要結合當地實際需求予以集中處理,利用較好的天氣進行曬田管理,從而保證稻根通氣充足,且有機稻都能及時性的促發新根,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病害對其產生的影響,尤其是預防稻谷倒伏問題,目前,該地區利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露曬田處理機制,既能保證分蘗效果,也能提升水稻的根系活力,減少了氮素的過量吸收,對于后期種植有深遠意義[2]。
要對晚稻和早稻予以區分,保證種植過程的有效性和系統化程度。
4 科學化處理病蟲害
4.1 紋枯病
主要是在灌水整田操作前,要集中對菌核予以處理,撈出浮渣展開集中銷毀操作,確保露曬田工作的處理水平能滿足實際種植需求,且不會對后續種植工作造成影響和制約。集中管控和監督無效分蘗問題,維護整體處理效果和運行水平,從根本上減少田間濕度,以提高種苗的實際種植效果,并且要對通風透光環境進行處理和管控,從而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菌的生長和傳播,為后續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只有積極落實系統化處理和管控維護機制,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發生幾率,為提升管理水平和種植效果提供保障。另外,種植人員要對禾苗封行期和幼穗分化期予以重視,有效借助相應的生物農藥進行處理,主要用3%的井岡霉素可溶性粉劑400g兌水45kg在封行期和幼穗分化其噴施2次,利用的是機械噴霧的方式進行施加,從而一定程度上有效預防紋枯病。
4.2 稻縱卷葉蟲、稻飛虱等蟲害
要利用成蟲的應激性作為滅蟲的根本,或者是利用藥用的印楝素,苦參堿,芽孢桿菌等進行處理,從而提高蟲害管控效果和處理水平,避免其出現板結問題,提高種植效率。或者是利用每667m2稻田放養麻鴨苗10~15只,要保持散養,能有效減少對禾苗的傷害[4]。
5 結語
在有機稻處理和管控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有效整合土壤實際條件和生物性狀,確保種植質量能滿足實際需求,提高有機稻種植實效性。在種植過程中,要按照標準化流程有序維護種植時間和種植工序,整合有機肥處理和病蟲害管控效果,避免種植質量受損,實現全綠色種植工序,為人們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有機稻。
參考文獻
[1]湖南新田縣成功試種有機水稻[J].農家致富顧問,2015(09):18.
[2]蔡振曄,薛文俠,陳錦珠,等.規模化機械直播有機栽培水稻配套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09):10-11.
[3]鄧秀云.金寨縣鐵沖鄉有機稻示范項目總結[J].現代農業科技,2015(12):105.
[4]易建華,彭宇,王修忠,等.外源有機14C對煙稻輪作土壤有機質特性的影響[J].煙草科技,2016,49(02):1-6.
作者簡介:韋文彪(1966-),男,壯族,象州縣運江鎮,大專,農藝師,研究方向:作物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