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鯨宇
摘 要: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微博、微信、直播平臺等新興媒體給電視節目帶來巨大的挑戰。電視產業作為一種新聞傳播媒體,肩負輿論傳播和監督的作用,但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傳統電視節目已經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審美的需求,電視節目想要持續發展,必須在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堅持以觀眾為導向進行創作,不斷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在堅守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與國際接軌,交流互鑒,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關鍵詞:媒體融合;電視節目;創新;發展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國的電視媒體也在不斷發展。目前,我國已經進入網絡化時代,新興媒體也滲透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全新的體驗,使信息的傳播更加快捷、便利。人們現在已經可以通過網絡實時關注新聞動態,通過手機或新媒體在線看電視、看報紙等,各類直播平臺擁有很多觀眾,許多自媒體也在不斷吸引著大眾的眼球。這些新媒體不僅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的挑戰,也給電視節目帶來巨大的威脅,傳統媒體要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傳播力、影響力,必須與新興媒體相互融合,以創新求發展,探索更有力的發展途徑。
一、電視節目形式的創新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開始興起。在媒體融合的時代下,創新的網絡節目和自媒體短視頻大量出現,這些節目的制作人利用便利的互聯網,以及對節目的創新,吸引了不少觀眾。如馬東制作的《奇葩說》,馬東是一位閱歷豐富、知識廣博的主持人,他曾經制作過中央電視臺的《挑戰主持人》,他現在制作的《奇葩說》內容和形式都很新穎,是一檔以辯論為主的節目,并且立意深刻,經常圍繞一些社會的熱點事件或新聞辯論,這種形式很受大眾的喜愛。另外,這檔節目也會引起觀眾的深入思考,馬東在主持節目中也體現了人文關懷的精神,這也是這檔節目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這種網絡綜藝給傳統電視節目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傳統的節目應如何在形式上進行創新是一個難題。面對這樣的挑戰,浙江衛視首先開創了“去主持人化”的節目形式,從2012年開播的《中國好聲音》,到2014年引進的《奔跑吧兄弟》,再到今年熱度很高的《演員的誕生》,這類節目都是“去主持人化”的形式。在這類節目中,主持人不再是節目中主要的部分,而是由節目中的“導師”或者“兄弟團”串聯整個節目。這種節目看的就是整體的內容和形式,為了讓節目在當下有更適合的呈現,于是主持人就被融入在節目當中,換了一種形式存在,這也算是一個節目的創新,而浙江衛視的這種創新也讓它在各類電視臺中脫穎而出,保持著高水平的制作。
目前,大部分的綜藝節目已經開始進行“去主持人化”的嘗試,這是一個良好的嘗試,但是所有的電視節目都是同一種形式難免會讓觀眾覺得疲勞,因此形式上還應多創新,不要一味地模仿。
二、電視節目內容的創新:注重文化的傳播
如今的社會越來越浮躁,觀眾喜愛和追求的似乎都是娛樂性質的節目,但這不意味著大眾沒有對文化和內涵的需求,電視節目更應在人文方面進行創新。從2017年開始,文化類的節目不斷刷新觀眾的關注和期待,特別是中央電視臺為注重人文和傳統的傳播而制作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再到2017年年末制作的《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這些節目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也收獲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中國詩詞大會》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是針對大眾對中國詩詞傳統文化的欠缺而制作的,并且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而《朗讀者》通過邀請大眾喜愛的、有影響力的明星或學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目的宗旨是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這類電視節目注重大眾心靈的涵養,利用中國的傳統詩詞和文化佳作感染大眾,喚醒大眾內心的情感,以及培養大眾的價值觀、人生觀,為文化類綜藝節目樹立了標桿。
中央電視臺年底推出的《國家寶藏》是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央視與我國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立足于中華文化寶庫資源,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邀請大眾熟悉的演員演繹一個個精美的故事,而觀眾通過這些故事能重新認識歷史文物。節目內容十分豐富,生動形象地揭示了文物的內涵,引人入勝,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參與。不得不說,這是一檔成功的文化類節目。中央電視臺在元旦推出的《如果國寶會說話》是5分鐘一集的紀錄片,著重講述國寶背后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曲折經歷,在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尋找中華魂魄,使觀眾身臨其境,領略中華國寶不朽的價值與魅力。這檔節目雖然每集只有5分鐘,但并不是粗制濫造,而是對“精”的更高要求,不但在時長上滿足了更多觀眾的需求,短小而精致,而且在互聯網上傳播更方便、快捷,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
2017年似乎是文化元年,各大電視臺紛紛以文化為主制作節目,吸引觀眾。不得不說,中央電視臺的節目更加關注融媒體時代下大眾的深層需求,節目的內容、形式、技術制作等都在不斷創新,并且引發了文化創新、文化學習的潮流,很多電視臺也都在向中央電視臺學習,不斷創新,提升內容的質量,以及對文化的堅守。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在新時代下,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對于新時代下的電視節目來說,就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探索大眾的深層需求,以及關注社會熱點,不斷尋求電視節目的創新,要關注大眾的生活、情感、命運,反映出大眾的真實生活和實踐,以及大眾關切的熱點。
針對大眾文化的流失,社會的浮躁現象,中央電視臺推出《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擁有深層文化內涵的節目,喚醒大眾對文化的熱情和討論。針對當前就業創業問題的熱點,中央電視臺推出《創業英雄匯》,尋找具有增長潛力的創業項目,集合重量級創業導師以及數百名專業投資人,以資金、技術、人脈、資源等方面的支持,為創業者搭建一個展現自身價值、實現夢想的舞臺。針對目前娛樂方面的熱點,浙江衛視推出《演員的誕生》,節目以演技為視角,為有實力的普通演員和追夢人們搭建一個與業界大拿面對面切磋的真實平臺,也回應了大眾目前對不同影視人員的演技質疑。湖南衛視推出《聲臨其境》,以臺詞和配音為切入點,每期邀請四組臺詞功底深厚或是聲音動聽的演員和配音演員同臺競聲,比拼的是現場配音能力、臺詞功底和與年輕演員的互動搭檔實力,這也滿足了大眾對于演員臺詞功力的質疑。雖然這類節目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但都滿足了當下的熱點,以及大眾對不同類型節目的需求。
四、電視節目應與國際接軌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四年以來,世界媒體積極實踐,傳遞“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在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媒體也在不斷融入其他國家。如中央電視臺的中文國際頻道,它的目標觀眾是全球華人,特別是居住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及港澳臺同胞。其秉承的一貫宗旨是“傳承中華文明,服務全球華人”,自2007年改版,擴增為亞洲、歐洲、美洲三個版本,節目更加豐富多彩,方便不同地區的觀眾收看。
為開創國際新視野,許多電視節目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制作新形式。如湖南衛視推出的《漢語橋》,是由孔子學院舉辦的中文比賽,已成為世界人文交流領域的知名品牌活動?!皾h語橋”中文比賽已成為各國大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重要平臺,在中國與世界各國青年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江蘇衛視的《世界青年說》是邀請11個國家的青年代表和一名明星嘉賓出席,圍繞當下中國年輕人最關心的議題展開討論,融首腦會談的莊重儀式和輕松詼諧的談話氛圍于一體,力求以全球性眼光審視議題,探求答案。還有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颠藛堋罚菄鴥仁讬n中韓明星跨界體驗類真人秀節目,來自中韓兩國的明星通過學習京劇、越劇、川劇,最后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融入現代風格、時尚元素的新派戲曲節目。這檔節目承接了中韓文化交流大任,將具有外國明星體驗中國文化的高度立意,并極具創新性,將原創真人秀類綜藝節目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各國媒體融合的環境下,電視節目更應通過創新,不斷吸引國外的觀眾來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傳至世界。這也是當下電視節目的責任和義務,符合了我國“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
在我國,電視產業作為一種新聞傳播媒體,是連接黨、政府和人民的一座橋梁,既反映黨和政府的意志,也肩負著輿論監督的作用。而在當今融合媒體環境下,電視節目要想穩定發展,就更應牢記自身的使命,與互聯網融會貫通,互相進步,發揮促進社會和諧及進步的作用。電視節目的創新也要滿足大眾需求,要不斷實踐,探索當下社會的熱點,深入了解大眾的思想需求,制作出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內涵深刻的電視節目。
參考文獻:
[1]熊波.新媒體時代中國電視產業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2]吳克宇,張凌微.媒體融合背景下中央電視臺節目創新特點與趨勢[J].現代傳播,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