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麗
摘 要: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精神萎靡、人生信仰缺失、道德行為滯后、家國責任意識淡化、價值觀導向功利化的問題,而傳統儒家禮樂文化以“修身、養性、平天下”為核心思想,對于當代大學生健康精神生態培育具有重要價值。基于此,文章在簡要總結當代大學生精神健康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儒家禮樂文化的重要價值,以及正確利用儒家禮樂文化開展精神生態培養的方式,為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借鑒。
關鍵詞:儒家禮樂文化;當代大學生;健康精神生態培養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其不僅要掌握豐富的、高水平的專業技能知識;而且還必須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更加積極主動、堅韌不拔、樂觀自信地面對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挑戰。然而,當代大學生均是在優越的物質條件和情感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長期接受電視、網絡、手機之類的大眾媒體的熏陶,既促進了個人健康成長,但也對其情感、思想、道德、觀念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進一步加強對當代大學生健康精神生態培育成為廣大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精神健康存在的問題
(一)精神萎靡與人生信仰缺失
具備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精神狀態和正確、高尚的人生信仰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并獲得卓越成就的基本素質。走訪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精神萎靡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厭學情緒較嚴重,不愿參加集體性活動,傾向于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圈子中,甚至是把自己禁錮在網絡虛擬空間的社交與娛樂活動中,對學習、生活中的挫折往往以消極、被動、回避的心態面對。另外,當代大學生的人生信仰越來越不明確,對于個人學習、生活及將來的工作缺乏規劃,更沒有遠大的理想,很多時候都是得過且過,或者是沉溺于網絡游戲、談情說愛甚至是無所事事,或者是忙于各種社團活動、社交活動、兼職活動,或者是一味地追求金錢、功力、實用、個人,等等。這導致大學生失去了作為高等人才所應有的社會責任感,既不利于個人成長與發展,也不利于國家與社會的進步。
(二)道德行為滯后與家國意識淡化
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及強烈的家國意識是當代大學生安身立命所不可或缺的素質,更是個人健康成長、取得成就乃至于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保障。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還存在道德行為滯后與家國意識淡化的問題。首先,很多大學生對于社會公序良俗、基本道德的認同感及踐行意識較低,往往將一些仁愛禮讓、互相尊重、遵守公德之類的觀念視為是老套、成就、落后的行為,不認可其價值,更不愿意去執行,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各種臟話隨口而來,公共場合吸煙、接吻、打鬧現象普遍,還存在因不注重個人言行而導致同學間產生矛盾,為了通過考試而抄襲甚至是找人代考,部分女生與社會人員保持不正當關系,等等。這造成部分大學生逐漸形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對其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格修養帶來負面影響。其次,部分大學生存在明顯的家國意識淡化的問題,缺乏對個人家庭、國家的責任意識,將各種培養、教育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將為人處世單純看成是個人的行為,而無法顧忌對家庭和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三)價值觀導向功利化與極端情緒嚴重
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和良好的情緒狀態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又一重要表現。當前,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普及,將各類良莠不齊的影視作品、新聞事件、綜藝節目統統呈現在學生面前,里面沖斥著大量紙醉金迷的生活、物質消費的刺激、及時享樂的思想、盲目攀比的行為、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事件,等等,引誘部分大學生逐步形成了享樂、功利、物質之類的錯誤價值觀思想。這種思想直接導致學生失去了家國責任感、思想道德意識淡化、人生信仰缺失,是當代大學生精神健康問題的根源所在。另外,諸如馬加爵事件、李國陽殺人事件、藥家鑫事件、黃洋被投毒事件等,都充分反映出部分大學生極端情緒嚴重的問題,面對特定情境,往往會瞬間失去理智,無法控制個人情緒,以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這說明部分大學生存在心理素質差、潛在極端情緒嚴重的問題,其造成的嚴重后果不僅毀了個人前途、戕害了他人,而且也嚴重破壞了大學生形象。
二、儒家禮樂文化培養大學生健康精神的價值
(一)培養學生道德品行
追根溯源,傳統儒家禮樂文化主要是要求人們要尊禮崇道,能夠按照社會基本秩序、基本禮儀道德、基本公序良俗塑造個人思想,規范個人行為,從而達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良好社會秩序。諸如《論語·為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均強調了人們受禮的規范和約束。面對當代大學生道德行為滯后、價值觀導向功利化、極端情緒嚴重之類的問題,加強儒家禮樂文化的教育活動,能夠深化其對禮儀、規范、規制乃至于良好思想道德修養、性格品質重要價值的認識,充分體會我國古人對“崇禮”“尊禮”的重視,系統了解我國傳統的“禮儀思想”“禮儀標準”,由此逐步規范個人的思想和言行,逐步提高個人思想道德品質、價值觀思想,改變極端情緒。
(二)激發學生進取意識
面對當前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大學生只有具備強烈的進取意識,并養成樹立高遠目標、積極向上、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習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取得更大的發展與成就。傳統儒家禮樂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根本,也融入了大量積極進取、安身立命的內容,諸如儒家將個人發展分為四重境界,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融入了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剛健有為、積極進取的精神思想。這均強調個人要根據實際情境,樹立不同等級、不同類型的人才目標,近則需要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增強為人處世能力;遠則需要實現個人對社會、國家的價值,能夠做出一番成就。
(三)培養溫文爾雅性格
當前,部分大學生潛在的極端情緒是其性格缺失的表現。傳統儒家禮樂文化中蘊含著諸多有關“心性”“心術論”“禮樂之教”方面的內容,對消解學生極端情緒,培養學生理性精神,由此塑造溫文爾雅的性格具有重要意義。諸如傳統儒家禮樂文化中反復提到“凡性,或動之,或逆之,或交之,或厲之,或黜之,或養之,或長之。凡動性者,物也。逆性者,悅也。交性者,故也。厲性者,義也。黜性者,勢也。養性者,習也。長性者,道也”。這充分強調了個人多樣化的性情,而不同性情具有差異化的表現方式,需要進行針對性的培養,使不同的性情在相互促進、相互平衡的過程中共同發展,以達到培養個人完整性格的效果。另外,傳統儒家禮樂文化中有關“樂”的部分,注重樂思想、樂感的平和、穩重,在“以樂教化”的過程中,培養個人溫文爾雅、平和自然的性格。
三、儒家禮樂文化培育大學生健康精神的方式
首先,大學教師應系統調研當代大學生精神健康狀況,一方面系統把握廣大學生精神健康水平,準確提煉其精神健康存在的諸多問題,諸如精神萎靡與人生信仰缺失、道德行為滯后與家國意識淡化、價值觀導向功利化與極端情緒嚴重等;另一方面要準確了解廣大學生的性格、生活習慣、學習特征情況。據此,大學教師應樹立系統、明確的大學生精神教育目標,包括培養學生良好的精神狀態,塑造正確的人生信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強化其家國意識,端正其價值觀態度,改變極端情緒,等等,然后根據各項精神教育目標,尋求傳統儒家禮樂文化中的相關內容來加以支撐,以儒家禮樂文化來傳播精神教育內容、實現精神教育目標,最終達到創新大學生精神教育方式,實現儒家禮樂文化的精神教育價值。
其次,大學教師要實現對傳統儒家禮樂文化形式與內容的“轉換”。傳統儒家禮樂文化往往是以艱澀的詞、句呈現出來的,單純對學生講授這些詞、句,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產生學生排斥、抵觸之類的適得其反的效果。基于此,大學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認知、接受能力特征,將提煉、總結出來的傳統儒家禮樂文化翻譯成容易理解的、通俗易懂甚至是風趣幽默的內容,尤其是要將傳統儒家禮樂文化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情、人事結合起來,以傳統文化解讀現代“情”與“事”,由此深化學生對于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深刻體會傳統文化對現代學習、生活、工作的指導價值,從而能夠按照禮樂文化中的要求規范個人思想和言行,并在課下進一步加強對傳統禮樂文化的學習、研究活動。
第三,各個高校不僅要提倡傳統儒家禮樂文化進課堂活動,而且也要注重課下對學生思想、行為的教育和熏陶。具體來說,各個學校也需要以傳統儒家禮樂文化中的思想和內容要求,一方面營造出濃厚的傳統儒家禮樂文化的校園氛圍,諸如張貼一些有關儒家禮樂文化的海報,制作一些有關傳統儒家禮樂文化的名言警句,推出一些有關儒家禮樂文化的宣傳視頻等;另一方面也需要積極開展一些活動,包括儒家禮樂文化知識競賽活動,儒家禮樂文化征文活動,儒家禮樂文化演講比賽活動等,使廣大學生能夠生活在這樣的校園氛圍中,時時刻刻接受儒家禮樂文化核心思想的熏陶與指導。這能夠深化學生對于儒家禮樂文化的認識,并以此為基礎來規范個人言行。
總體來說,儒家禮樂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行、激發學生進取意識、培養溫文爾雅性格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而大學教師在以儒家禮樂文化開展精神健康教育過程中,既要注重立足于學生精神狀態與學習特征,來提煉、轉換儒家禮樂文化形式與內容,同時也應注重營造濃厚的儒家禮樂文化校園氛圍,從整體上發揮儒家禮樂文化對大學生精神健康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韓云忠.先秦儒家禮樂文化的德育價值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劉玉勤.儒家禮樂文化的德育價值探討[J].教育文匯,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