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冉
摘 要:考研學生群體在學習過程中,面臨沉重的壓力,易于產生焦慮、孤獨、緊張等情緒,從而影響其考研復習效果。此時父母的理解關心、同伴的鼓勵支持、老師的指導輔助等社會支持成為慰藉學生心靈的源泉,可以有效緩解考研學生壓力,減輕其緊張焦慮情緒,有效提高復習效果。筆者從現象學的視角,對數名在讀研究生考研體驗的文本進行分析,為考研學生群體考研復習提出社會支持上的策略,優化其學習效果。
關鍵詞:考研學習;社會支持;考研學生群體
人存在于社會之中,是社會的產物,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可能單獨存在于社會之中,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尋求歸屬感,通過與社會中其他個體的交往互動,排除孤獨情緒,獲得自我存在感。當個體體驗到消極情緒時,往往通過尋求其他個體的幫助,具體可見的支持或主觀體驗上的支持,在其他社會成員的支持下實現個體發展??佳袑W生群體在學習過程中,會受到其所在學習環境的影響,考研學生與其他學生、教師的交往互動會影響其學習。
一、社會支持與考研學生發展的關系
處于青年早期的考研學生群體,面臨的成長沖突為友愛親密與孤獨,個體在自我認同獲得自我認同感的同時,需要通過與其社會關系中其他個體的互動,建立友愛親密關系,獲得自己在群體中的歸屬感,克服成長中的緊張感,緩解成長過程中個體發展面臨的壓力與焦慮。從決定考研到考研成功,考研群體在汲取知識的同時,也在尋求成長,自習室埋頭讀書時的辛苦,選擇報考學校時的迷茫無助,學習處于瓶頸狀態時的焦躁,獨學而無友時的孤獨無援,學生在考研過程體驗著各種消極情緒。此時,來自同伴、父母、老師等社會關系網絡中的社會支持,對考研群體克服考研中的障礙,排解消極情緒、釋放壓力,獲得個體成長有重要作用。
“社會支持”概念最早源自20世紀70年代社區心理學的研究,已有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可以緩和生活壓力對生理或心理健康所造成的沖擊及增進個人的生活適應。卡特羅納等人認為社會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情感性支持,個體從他人身上獲得關愛、了解及同情,從而感受到鼓勵與安慰;二是友伴支持,使個體對團體感覺有隸屬感,并能與團體成員共同參與活動;三是尊重支持;四是信息性支持,個體能從他人那里得到意見、建議與信息;五是實質性支持。根據社會支持的性質,人們可以把它分為可見的實質性支持和情感體驗上的支持。本文中考研群體的社會支持主要是指考研學生接受來自父母、同伴、教師等社會關系中他人的支持,這種支持既包括提供教室座位、分享考研信息等客觀可見的支持,也包括組成考研團體,形成團體協作的良好心理氛圍,使個體體驗到歸屬感與尊重信任感,獲得友伴支持、情感支持等主觀體驗上的支持。
二、社會支持下的現象學分析
考研群體在考研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情緒體驗,這些情緒體驗的出現意味著什么?當考研群體無法很好地適應考研復習時,他們采取了哪些應對策略?他們是怎樣尋求社會支持的呢?
(一)情感性支持
人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不能不食人間煙火,也會在社會關系中尋求支持,在與其他個體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通過對數名在讀研究生考研體驗文本的分析,發現學生在面對考研壓力時,會主動尋求他人的情感性支持。不少考生在情緒低落時會尋求父母的安慰,學生以向父母傾訴的方式獲得情緒宣泄。通過與父母之間的情緒互動,學生的焦慮情緒逐步得到緩解,孤獨無助等消極情緒得到宣泄,父母的愛與信任,讓該生獲得堅持考研的信心,克服考研過程中的困難。此外,學生會尋求同伴的支持,當學生存在沮喪無助等情緒體驗時,通過與同伴的溝通、交流,共同參與一些有趣的活動排解消極情緒,來自社會關系中其他個體的情感性關懷,使考研群體感受到鼓勵與支持,有利于消解其考研過程中的心理壓力。
(二)友伴支持
考研過程中,同伴給予考研學生支持與鼓勵,通過與同伴傾訴或參與共同活動的方式,考研學生會獲得群體歸屬感,考研團體形成的互助協作的心理氛圍,使學生在復習懈怠時,及時獲得其他同伴的監督與鼓勵,考生在考研過程中遭遇挫折時,同伴的安慰與陪伴以及力所能及的幫助,使考生能盡快的戰勝困難,重新恢復考研的斗志,考研團體形成的互相關愛、互相進步的學習氛圍,有利于促進學生產生努力進步的傾向。
然而友伴支持的缺失,使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體驗到孤獨失落的情緒。孤立無援的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應激能力下降,適應性變差。因此,考研群體應主動尋求同伴支持,利用群體的力量發展自己,同時注重為其他同伴提供友伴支持,積極構建自己的同伴關系網絡。
(三)尊重支持
考研過程中來自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尊重支持,有利于考研群體保持良好的考研心理狀態??佳袕土曔^程中,老師、同學、父母尊重與信任的態度,使考研學生獲得極大地鼓舞,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學生能對自己的行動充滿信心,學生在尊重、友好的心理氛圍中提高了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其對考研抱有積極態度,以堅韌的意志克服考研過程中的困難。
(四)信息性支持
在考研過程中,考研群體可以從其他個體那里獲得意見、建議與信息,合理規劃自己的考研學習。
考研群體的壓力與緊張感,來自對未知的恐懼。考生無法運用已有生活經驗為即將到來的考研面試做好知識以及心理上的準備,認知上的失衡會引發情感上的緊張感,考生對面試缺乏把握,具有尋求考研面試信息的驅動力,此時來自往屆考研學生的信息性支持,無疑是考生心靈的慰藉,能有效緩解考研群體對未知的面試的恐懼,增加其考研信心。
考研過程中,同伴間也存在信息互動,大家交流學習進度、分享學習方法,同伴之間的交流有利于考研學生完善自己的考研資訊,調整復習計劃,提高考研學習效率。
(五)實質性支持
考研學生處在一定場域中,其學習的完成需要獲得實質性支持,如考研教室、考研書籍以及來自他人的實質性支持。
考研過程中,考研學習資料的購買、考研輔導班的報名費用都需要考研群體父母的支持,家長應鼓勵支持學生深造,給予學生必要的經濟支持,考研過程中學生會遇到購買復習資料、報考學習班等教育支出,家庭條件稍差的學生會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家長應以理解支持的態度,在減輕學生心理壓力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
三、考研群體運用社會支持的策略
Cobb把社會支持定義為一種信息,他認為社會支持有以下功能:使個體相信他/她被關心和愛的信息,使個體相信他有尊嚴和價值的信息,使個體相信他或她屬于團體成員的信息。個體通過社會支持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減輕壓力進而緩解焦慮,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考研群體在考研過程中的情緒體驗影響著其整個考研狀態,他們壓力的緩解、孤獨等消極情緒的消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長期壓抑的情緒體驗會影響考研群體的心理健康。因此,考研群體在注重運用各種認知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時,也應注重運用社會支持,通過來自社會關系中的支持,使自己獲得被關心、被信任、有歸屬感的積極情緒體驗,從而緩解自身壓力。
(一)區別對待,有差異地進行社會支持
對九位同學的考研體驗的文本進行分析,可以獲知不同考生在考研過程中體驗是不同的,有的考生處在缺失考研同伴的環境中,缺乏來自的同伴支持,產生孤獨、無助等消極情緒體驗,造成情緒起伏較大,時起時落的心情不利于考研復習,此類考生可以通過考研論壇等社交平臺,主動認識研友,并形成自己的考研群體,通過與群體中其他考生的交往互動,獲得群體歸屬感,從而緩解內心的孤獨感。還有一部分考生,由于缺乏關于考研面試的信息,對考研復試充滿畏懼感,此類考生應主動尋求自己所在學校教師及往屆考研學生群體的幫助,從他們那里獲得面試流程、面試技巧等方面的信息,減輕備考壓力,增加成功率。
(二)拓寬信息渠道,提供信息性支持
考研群體在面對未來去向時是迷茫無措的,學校應為考研學生群體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厘清考研與就業的關系,解答學生關于畢業去向的疑惑,減輕其選擇時的焦慮感,使有考研意向的學生更早進入考研狀態;考研群體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負責提供專業選擇、報考院校情況等信息,針對考研學生在考研過程中出現的具體的學習、心理問題進行指導;充分發揮往屆考研群體的作用,根據報考院校及專業,應屆考生可以和往屆考生溝通交流,拓寬信息渠道,通過往屆學長學姐的信息支持,考生可以增加對報考學校的了解,減少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來自學長學姐的建議往往能增加考生的信心。
另外,考研招生院校應實行更公開透明的信息公開制度,招生院校應對其面試環節、面試流程于國家線公布之后予以公布,使考生有心理以及知識上的準備,做到有備無患。
(三)創造良好環境,提供考研支持
學校應當注重良好學風的構建,在班級內形成良好的考研氛圍,鼓勵學生建立考研學習小組,小組內成員共同學習,互相鼓勵、互相督促,學生在學習團體中獲得歸屬感,在情緒低落時,團體給予溫暖的回應。在與同伴相處時,應注重自身同伴關系的維護,人與人之間的支持是相互的,支持別人的同時也為別人提供幫助打下了基礎。對自己關系網絡中的其他人施以關心與幫助,才能在自己需要幫助時,獲得別人的原援助,實現與大家的共同成長。
學校應長期開設考研復習教室,為考研群體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做好學生住宿和飲食方面的保障工作,尤其是寒暑假的后勤管理工作,使考生備考無后顧之憂,還有就是學校應利用學校的心理咨詢所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及時疏導考研學生遇到的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丁錦紅,王凈.在校大學生社會支持狀況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0(1).
[3]王霞.網絡社會支持研究現狀:一個文獻綜述[J].黑河學報,2009(10).
[4]馬克斯·范梅南.生活體驗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