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騫
摘 要:高校微博自開設以來,一直被各大學重視。微博簡單、方便、開放、高效的特點深受大學生歡迎,并被越來越多的大學所使用。大學微博在宣傳形象、傳遞信息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很多大學的微博建設并不出色,利用率較低,沒有充分發揮微博的功能。由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微博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以期促進大學微博的建設和運行。
關鍵詞:大學微博;官方微博;內容;建設
2010年底,各類高校紛紛加入微博團隊,微博逐漸成為高校發布信息、展示高校新形象的新平臺,截至到2017年12月底,全國已有1 000多所高校在新浪開設了官方微博,微博為大學在宣傳形象、傳遞形象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各校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和推廣,但各類高校的微博建設并不出色。
一、大學微博的分類
了解大學微博準確的分類可以幫助高校官方微博的運作規范化,現有的高校官方微博,主要分為新聞類、介紹類、綜合類,具體分類如下。
(一)新聞類
新聞類微博定位本身就是高校網站發布平臺的附屬,主要是對高校網站的主頁新聞進行簡單的編輯和粘貼。盡管與高校官方網站保持一致,突出了信息公開的權威性,并借此權威推動了黨務,校務公開,增強了高校信息的透明度,使兄弟等大學或社會團體其他團體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到高校情況。然而,嚴肅而簡單的內容導致與學生之間互動性差,造成信息傳播不暢。
(二)介紹類
介紹類微博主要是介紹高校的開發建設情況,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媒體,從各個角度推動高校發展。這類微博內容符合粉絲“自豪”的心態,符合畢業生的懷舊心理,也符合考生了解高校情況的需求。如此大量的官方轉發,宣傳效果更好。然而由于轉發的信息質量要求較高,要保持轉發的頻率是有一定困難的。
(三)綜合類
綜合類微博主要是為大學生服務,在發布校園新聞的同時,也通過轉發、評論、抽獎等方式與學生互動。由于大學在發布信息時經常使用網絡在線語言,所以微博的親和力無疑是最高的,這類微博關心粉絲的生活,并且被很多粉絲轉發,綜合類官方微博的缺點是權威性不高。
通過對高校微博進行分類,發現“新聞類”的定位更適合宣傳部門的宣傳;“介紹類”更適合招生辦、校友會等部門;“綜合類”比較適合共青團,為粉絲提供服務。
二、大學官方微博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定位不清晰
有些高校在微博開放之前缺乏規劃和部署,要么尋求信息流通,要么處理上級要求。微博開設后,有些粉絲甚至沒有弄清楚微博的功能和主題,覺得微博只是接收新聞和文件的平臺。部分高校僅在微博上發布重要的信息,傳遞校園文化的精髓,雖然權威性高,但容易失去“粉絲”。部分高校微博內容蒼白,主要轉發一些著名的格言,連學校重要的信息也不發布,微博雖然開設了幾年,但幾乎沒有更新過任何內容。
(二)微博內容單一、嚴肅
目前,不少大學紛紛開通官方微博,多采用分層次管理。在各大門戶的微博社區中,有許多微博帳號與大學有關。有些高校甚至有五六個微博賬號與自己的高校名稱有關。就名稱而言,有些是直接根據大學名字命名的。部分大學微博被命名為“官方微博”,有些是學校微博,有些是基于部門名稱的微博,部分微博以校園媒體名稱命名,主要有“微博部”“粉絲社區微博”“教育培訓微博”等類別。然而,從學生數量看,“微博教育培訓計劃”及“招生微博”最受關注,其他類型的微博的關注度較低。有些微博代表高校或部門,有的微博似乎是官方的,而只是代表個人。多級微博的建立,造成信息分散,口徑不同,影響了微博的權威性。許多高校官方微博是校園網站的簡明版,不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大部分內容過于嚴肅,主要是宣傳高校的重要事件,缺乏生動的圖片和視頻,很難吸引受眾的關注和互動。
(三)內容更新不及時
有些大學官方微博更新非常不規范,有時候一天內或者一段時間內發布多條微博,但有時候多天也不發布任何信息,這種情況在寒暑假尤為常見。部分大學官方的微博更新速度太慢,且很多高校官方微博更新的內容也不是原創的,主要存在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轉發其他微博內容和轉發無意義的內容;二是直接復制其他內容,比如只發送新聞標題和相關鏈接。由于非原創性信息是重復性的,不容易吸引學生的關注,這會影響溝通能力和影響力。
(四)與學生互動性較少
雖然不少高校關注官方微博的學生數以萬計,但學生關注官方微博的忠誠度并不高。忠誠度是指學生對微博的忠誠度,是增加其重置成本,降低其更換意愿的重要手段。筆者通過對50所大學2017年12月發布的微博進行調查,發現其中評論最多的微博只有56條,平均每條微博只有1條評論。互動是微博的魅力,但是部分高校并沒有發揮微博獨特的互動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官方微博作為單向信息發布工具,讓學生們感覺自己像是在自言自語,學生們的主動評論較少;二是不重視學生的反饋意見,甚至直接忽視學生的評論。
三、大學官方微博建設的對策
(一)大學微博要進行合理的定位
高校官方微博要進行清晰的定位,與高校網站要有所區別,不能簡單地公布一些枯燥而嚴肅的新聞和信息,應該具有個性化,是師生和社會所能接受的,但也不應忽視官方定位。既客觀又人道,既權威又活潑,在保持官方權威與吸引學生親和力之間尋求平衡,類似“新聞發言人”角色,該職位削弱了“個人”色彩,把握語言權威與誠懇的平衡,使之客觀權威。
(二)注重大學微博的內容建設
高校微博應該堅持“學生導向,內容為王”的原則,加強微博內容的原創性,合理規劃內容,要善于利用微博的各種功能,傳遞有價值的信息,加強對學生認知的引導。首先,能夠發布高校重要的新聞、講座、文件、通知等信息,還能夠直播高校的重要活動。其次,能夠開設專門的科室,發放招生和就業信息,這是考生和家長較關注的熱門話題。三是圍繞高校特色文化傳承,發布特色信息,如發布高校歷史老照片,同時展示高校學科建設,科研成果及新的進展。四是通過設置一些獎勵,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增強微博的影響力。獎品可以設置為筆記本、筆、高校標志的筆筒。同時還要注意個性語言的使用,微博可以官方或學術語言發布部分更為重要的信息。但是,對于其他信息,大學微博要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來拉近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微博的內容還要注重創新,在微博外部表現的形成上,微博的名字必須使用高校的全名,增加官方認證,突出微博的權威性。在使用微博肖像時,可以使用校徽,還可以用校門和代表建筑和風景。微博內容的形式表達,要善于利用文字,能夠在網絡表情符號中使用文字,比如開心,頭暈,瘋狂等等。在微博的內容中引入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等,如果內容太多,可以采用超鏈接形式,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其體驗閱讀形式的樂趣,做到圖文并茂,既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又能活躍微博的氛圍。
(三)及時更新微博,準確發布權威信息
微博本身就有多元化的溝通方式,個人能夠隨時隨地使用電腦、手機、ipad或其他個人通訊終端訪問和更新微博。筆者曾經對高校的粉絲進行過調查,據資料顯示,超過95%的粉絲通過手機登錄微博,每天約有45%的粉絲登錄微博,平均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時間約為40分鐘,約90%的粉絲認為校園微博上的信息可靠。可見,微博溝通模式符合當代大學生喜歡快節奏的人格特質,已經成為大學人生記錄、獲取信息、交流信息、表達情感的主要工具之一,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因此,由于高校的主流學生是年輕人,所以要抓住年輕人的特點,及時更新微博,闡述時事觀點,展示對重大事件的態度,抓住粉絲和公眾的“眼球”,展現高校的形象。微博還要及時發布高校的重要活動,發布高校發展規劃、招生、就業和教育方面的信息。發出具有明確大學輿論導向的官方聲音,避免公眾和媒體誤解大學決策,并惡意炒作,要樹立嚴謹、負責、認真的大學形象。
(四)加強與學生的互動
傳播理論指出,人際交往是一種信息介導的社會交往過程,反映了“交往”的重要性。微博是信息傳播的媒體,大學微博必須強調與學生的互動和反饋。運作微博的高校,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注重互動,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回應。例如,針對特定問題設置微博投票,研究和收集意見,還主動設置互動主題。在推動校園文化的同時,又要加強粉絲互動。回復師生的評論,不僅要求回復及時,還要把控好語言和觀點,既代表高校的權威回復,又不嚴肅而生硬;合理使用轉發功能,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表明高校的價值觀和態度,因此轉發時必須嚴謹,確保信息準確。當然,作為大學的官方媒體,轉發和評論的內容必須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必須杜絕敏感內容的轉播,沒有通過驗證的信息不能轉發。而且轉發數量不能過多,一天最多四個,如果轉發次數過多,會影響微博原有的影響力,由此對轉發的頻次也要合理控制。
四、結語
總之,大學官方微博的建設首先要從管理入手,重點從校園微博向粉絲群體輻射,精心打造微博內容,充分利用微博的互動參與功能,主動發起話題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進一步吸引人氣。其次,要及時更新內容,保證信息內容的真實性,避免虛假信息對大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大學管理層要充分利用微博,及時公布高校的重要信息和政策,提高自身的形象。
參考文獻:
[1]顧華寧,楊鑫.大學官方微博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以成都理工高校官方微博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16(04):11-14.
[2]薛峰.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的建設及運營——以常州高校為例[J].青年記者,2016(35):83-84.
[3]吳鵬,鐵錚.大學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6(0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