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靜
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及普及,各類社交媒體不斷涌現,已成為人們現實交往的有力補充。2016年7月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其中青少年群體更是社交類媒體使用的主力軍。學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高校大學生的媒介使用行為及社交媒介依賴問題,而沒有對大學生進行受眾細分。本文試圖以兩類社交媒體(即時性通訊社交媒體和社區聚合型社交媒體)為切入點,通過對安徽大學95后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探索這一群體社交媒體使用的新特點及引發的社交媒體依賴現象。
關鍵詞:自我選擇;社交媒體;依賴
一、理論與文獻回顧
社交媒體依賴根植于媒介依賴概念,所以研究社交媒體依賴則需要以以前學者研究媒介依賴的相關研究為起點。
1976年美國大眾傳播社會學家桑德拉·鮑爾-洛基奇和梅爾文·德弗勒(Ball —Rokeach,Sandra and DeFleur, Melvin)在兩人合著的《大眾傳播媒介效果的依賴模式》一文中詳細闡釋了“媒介系統依賴理論”(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的主要假設和觀點。這一理論主要是從宏觀及社會生態學的角度來研究媒介和受眾之間的關系,即受眾和媒介是一種不對稱的關系,媒介資源對于受眾是稀缺的、珍貴的,所以受眾要依賴于媒介的資源信息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實現自己的目的。
二、主要研究問題
本文主要以安徽大學95后大學生作為研究主體,考察他們的社交媒介使用和媒介依賴情況。由于研究水平和時間的限制,文中涉及的社交媒介僅指狹義的“社交媒介”概念,是指基于用戶線下社交關系而誕生,旨在為用戶提供一個溝通交流平臺的社交網站。本文的研究范圍僅限于IM(QQ/微信)及SNS(QQ空間,朋友圈,貼吧,微博),主要的研究問題如下:
(1)當前95后大學生社交媒介使用與社交媒介依賴狀況是怎樣的
(2)社交媒介接觸與社交媒介依賴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3)不同社交媒體與社交媒介依賴性的關系是怎樣的及呈現這種關系的原因
(4)社交媒介依賴與媒介心理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兩種研究方法。
研究前期,筆者選取了安徽大學磬院校區95后大學生以社交媒介日常使用情況和社交媒介依賴這一話題展開個人訪談。研究后期,筆者根據個人訪談資料及相關研究文獻,制訂了關于95后社交媒介現狀與分析的受眾問卷。
問卷調查基本情況如下:
女性受訪者比例略高于男性受訪者,女性占比58%,男性42%,與安徽大學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安徽大學95后大學生大部分為本科生,極少部分是研究生,符合安徽大學95后大學生正常學齡受教育狀況。受訪者的專業分布情況與受訪者性別分布情況基本一致,文史類專業略高于理工類專業,但基本上接近1:1的樣本比例,說明此問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代表性。
四、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社交媒介使用基本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QQ使用平均值遠大于微信等其他媒介,說明95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使用QQ及其相關功能。同時,QQ的使用平均值要高于矩陣平均值和其他媒介平均值,說明受訪者每天使用QQ的時間最長。對比數據可知,95后大學生對QQ的依賴程度要遠遠大于其他媒介。
從以上可以看出,95后大學生的社交媒介使用時間要長于一般用戶,顯示出一定的社交媒體依賴特性。而其中QQ(包括QQ群、QQ空間)是使用人數最多及使用時間最長的社交工具。
(二)大學生社交媒介依賴基本狀況
分析可見,“臨睡覺時”(平均值3.86),“課間”(平均值3.62),“任何時間只要躺在床上”(平均值3.23),“參加講座或者活動時”(平均值3.1)這四項為平均值較高且都高于矩陣平均值。雖然調查結果不能說明在這兩段時間受訪者有明顯的媒介依賴行為,但是能一定程度上體現受訪者使用社交媒介的強迫特征,社交媒介已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調查顯示出,高于矩陣平均值的幾項均體現了相比于現實人際交流,受訪者更傾向于利用社交媒介進行交流溝通。同時,受訪者也會利用社交媒介緩解內心的孤獨感及人際交際的恐懼感,這兩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加劇大學生進一步依賴于社交媒介的狀況。
(三)大學生社交媒介使用動機及分析
問卷顯示,使用QQ功能的前四項平均值均超過矩陣平均值,微信則只有兩項超過矩陣平均值,這反映出受訪者使用即時通訊工具時更多地是聊天交流,包括一對一和群聊。跟上述受訪者使用社交媒介基本情況相一致,受訪者更多地使用QQ進行交流溝通,而對微信使用則較少。
美國社會學家卡茨在1973年對個人對媒介的需求進行梳理分類,分別為認知需要、情感需要、個人整合需要、社會整合需要及疏解壓力的需要五大類。受訪者使用QQ、微信則明顯體現出大學生需要借助社交工具進行社會整合,加強與親朋好友的聯系和虛擬接觸,維持人際關系。
同時,在調查過程中,近一半的大學生受訪者表示他們會有一個微信或者QQ小號。在有小號的受訪者中,過半人數認為自己無任何目的性動機,單純想開一個小號而已。但是筆者認為,這種無目的地增加社交媒介使用種類,也是社交媒介依賴不斷加深的一種表現。同時,30%以上的大學生表示使用小號是為了逃避熟人,發布隱私的狀態,說明95后大學生把其當作釋放壓力、緩解情緒的一種手段。這一點在問卷調查中“在人多的場合我通常會通過與朋友聊天或者瀏覽信息來緩解內心的孤獨感”也有比較明顯的體現,說明受訪者也會通過社交媒介的使用滿足自己情感的需要。
五、結論與討論
(一)95后大學生群體對不同社交媒介依賴程度不一,QQ最為明顯
在各類社交媒介中,QQ、QQ空間在本次調查中出現最頻繁。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都顯示出95后大學生對QQ及其相關功能的嚴重依賴。QQ與其同質化的社交媒體微信相比,即時通訊功能和社交功能均更加豐富,比如QQ空間更加突出“玩”的特征,圖片水印、文件傳輸無限制等特點。這些明顯更符合95后新一代大學生突顯個性,喜愛原創的特點。而且,QQ在其后續開發中明顯傾向于社區、游戲等應用的開發,這就進一步增加了95后大學生的用戶忠誠度和用戶粘性。
總體上來說,筆者認為,在媒介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無論是能夠直接與名人交流的微博,還是各類社交App,在功能設計上以及在移動終端的便捷度上都遠超于貼吧。貼吧的興趣聚集功能、信息提供功能以及社交功能都在被各類社交媒介同質化,95后大學生傾向于使用更具特色的其他社交媒介。
(二)不同的社交媒介依賴取決于不同的媒介需求
本次調查顯示,95后更傾向于使用即時通訊工具(QQ、微信)滿足社會需求,傾向于利用聚合型社交媒介滿足其個人認知需求。95后大學生接觸社交媒介的自主性不容忽視。媒介依賴理論的后期發展“傳播機體論”鮮明地說明了受眾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具有很強主觀能動性和傳播的主體,所以考察社交媒介依賴時,95后大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媒介功能等特點自主選擇接觸社交媒介。
(三)社交媒介依賴產生一定的孤獨感和焦慮感
在現實生活中,當渴望與人進行交往的愿望與現實實際交往水平產生差距時,人們就會使用社交媒介來填補時間的空白,寄希望于能夠通過虛擬社交來滿足自己期望的交往水平。這種社交焦慮為進一步增加媒介依賴程度提供了前提和基礎。但是社交依賴程度的增加,會使大學生更加脫離現實交往,產生一種脫離現實生活的孤獨感。這樣一種惡性循環的相互關系歸根到底還是產生于過度的社交媒介依賴。
同時,調查中發現的利用空閑間隙漫無目的地使用社交媒介,也體現出95后大學生使用社交媒介依賴不能自拔自控的傾向。他們使用社交媒介即使不能得到交往或者獲取信息的滿足,依然無法將其注意力轉移出來。筆者認為,這所表現出的強迫特征也是社交媒介焦慮形成的一個原因。
六、研究不足
首先,本文雖然旨在探討95后大學生社交媒介使用情況及社交媒介依賴現象,但是重點在于分析社交媒介依賴的表現及社交媒介類型與社交媒介的關系,而對其背后的成因分析不足,這也是前期問卷調查設計的不足之處。其次,本文在探討社交媒介依賴現狀時,只在媒介特性與媒介需求部分對社交媒介進行簡單的分類討論,在分析總體社交媒介依賴現象時并未分別討論,如果單一分析個別媒介時,媒介依賴現象及特征可能會有所差異。最后,本文由于筆者水平及時間的限制,只采用了隨機抽樣的方法,未對每個年齡段、院系進行分層抽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問卷調查的可信程度。這些問題筆者會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注意并改進。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6-08-03)[2018-01-01].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W020160803204144417902.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6-107.
[3]曹博林.社交媒體:概念、發展歷程、特征與未來——兼談當下對社交媒體認識的模糊之處[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