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赫,趙 琳,宋卓然,劉 洋,李雍睿
(1.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計量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8;2.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 遼寧 沈陽 110015;3.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6)
2015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提出“合理成本加準許收益”的原則。2015年6月9日,國家發改委印發《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試行)》(發改價格〔2015〕1347號)。2015年11月30日,六大配套文件將電改推向了新的高度。《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實施意見》作為附件1,提出了“還原電力商品屬性,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核定電網企業準許收入和分電壓等級輸配電價”。
在經過了1個月的征求意見后,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7年正式頒布了《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定價辦法(試行)》。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針對超大網絡型自然壟斷電網行業的定價辦法。該辦法的出臺,加上此前已頒布的《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標志著國家已初步建立起科學、規范、透明的電網輸配電價監管框架體系,對電網企業的監管進入制度化監管的新階段[1-2]。
電價改革一直作為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電價包括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及銷售電價。本文主要從輸配電價改革方面進行解讀,并對新電改形勢下的電網企業投資發展提出建議[3-4]。
目前國際上比較常見的是激勵型監管模式,該模式有利于促進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并能夠使電力用戶分享企業由于生產效率提升所帶來的收益。激勵型監管主要包括收入上限和價格上限兩種。
收入上限制是以企業年度收入為監管主要對象,企業在監管期開始前提交年收入構成要素做成本認定,通過上報與批復的反復博弈,監管機構認定企業年度準許收入上限,執行情況偏差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或獎勵。
價格上限制是以電價上限作為監管對象。運營成本和電量事先預測,投資成本事后認定。電價上限的制定過程中,監管機構核定企業上一期發生的投資,預測本期運營成本及售電量,得出電價上限。本監管期結束后,監管方綜合對企業生產績效、供電質量以及售電量等因素的要求和預測,形成效率因子X,通過RPI-X對電價在下一監管期內每年調節電價,從而使企業可以保留一部分效率提升帶來的超額利潤,消費者也可以分享到一部分效率提升帶來的電價降低福利。
中國在改革過程中,各省監管部門對電網企業設定準許收入上限,因此屬于收入上限制,但從目前各省輸配電價核定實際結果來看,電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也有價格上限制的部分特征。
建立獨立的輸配電價機制目的在于還原電力商品屬性,有序放開競爭性業務、競爭環節電價,促進電力市場化改革。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則,引入了現代激勵性監管的理念,通過機制和規則約束電網企業無效投資,加強對電網企業監管[5]。
一是辦法明確了準許收入的計算方法,提出準許收入是準許成本、準許收益及價內稅金之和,并對“新增投資計入固定資產比率”、材料費、修理費、其他費用、營運資本等多項指標取值上限作出明確規定。
二是辦法著力促進電網企業提高投資效率。辦法中提出“規劃新增輸配電固定資產投資額按照有權限的政府主管部門預測的、符合電力規劃的電網投資計劃,并根據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應與規劃電量增長、負荷增長、供電可靠性相匹配的原則統籌核定”、“與電量增長、負荷增長、供電可靠性提升的偏差部分,相關輸配電資產產生的折舊費、運行維護費可以暫不計入該監管周期輸配電價”等強監管性的條款,迫使電網企業科學投資。
三是約束與激勵并重。如債務資本收益率的確定上規定“如電網企業實際借款利率低于基準利率,按照實際借款利率加二者差額的50%核定”,在線損率的取值上,規定“實際運行中線損率超過核定值的風險由電網企業承擔,實際運行中線損率低于核定值的收益由電網企業和電力用戶各分享50%”。允許電網企業通過提質增效,分享成本節約帶來的收益,激勵電網企業努力降低自身成本。
四是積極探索創新。辦法指出“為引導電網合理投資,條件成熟的地區,準許收益率可在上述定價公式基礎上,根據電網的資產實際利用率、供電可靠性及服務質量相應上下浮動”,“具備條件的地區,可建立考核電網企業供電可靠率、服務質量等的輸配電價調整機制”,“供電可靠率、服務質量等超過規定標準一定幅度的,可適當提高下一監管周期準許收入;達不到規定標準的,應降低下一監管周期準許收入”,將服務質量與電網企業收入關聯,使電力的商品屬性更加突出,電網企業和用戶可以在服務質量和供電價格上進行博弈。辦法還明確了“可以探索結合負荷率等因素制定輸配電價套餐,由電力用戶選擇執行”,在豐富輸配電價結構,引導優化用電行為與增加市場活力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創新。
為貫徹落實9號文有關要求,理順電價形成機制,《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實施意見》作為附件1,提出了“還原電力商品屬性,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核定電網企業準許收入和分電壓等級輸配電價”。
輸配電價改革首先于2014年在深圳開展,2015年在蒙西電網試點,然后進一步擴大到湖北、寧夏、云南、貴州五個省區。按照發改委價格司公布的數據,五大試點省份均取得了較大成績。輸配電價降價空間合計55.6億元,剔除或核減了與電網輸配電無關的資產和不合理的成本約160億元。云南通過市場化交易電量達到320億kWh,占全省工業用電量45%,使電價降低了0.18元/kWh。
目前,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已經實現了全覆蓋,截至2017年7月底,已經有深圳、蒙西等17家電網輸配電價獲得批復。批復電價如表1所示。

表1 已批復各地區輸配電價詳情 元/kWh
根據已批復的各地輸配電價文件來看,不同用電種類以及地區之間,輸配電價存在較大差異。除深圳沒有對電價進行分類以外,各地的一般工商業用電平均輸配電價大部分在0.3元/kWh以上,其中最高為湖北,達到0.466元/kWh;最低為河北北網,平均為0.109 0元/kWh。分地域看,東北地區一般工商業平均輸配電價在0.4元/kWh以上,高于其他區域平均值,各地區輸配電價核定結果如圖1、圖2所示。

圖1 一般工商業輸配電價對比

圖2 大工業輸配電價對比
大工業用電平均輸配電價在0.1元/kWh左右,最高為天津電網,達到0.183 0元/kWh;最低為山西,僅為0.083 8元/kWh。此外,同地區同種類不同電壓等級下的輸配電價也不相同,電價隨電壓的升高而降低。輸配電價改革效果各地不同,北京、天津部分等地區電價甚至上漲。
根據已經批復的輸配電價,以及各地區目錄銷售電價和燃煤發電標桿上網電價(含脫硫、脫硝、除塵)最新近期調整結果,各地終端銷售電價變化幅度也不相同,遼寧、河南、江西等省份其余各地均出現改革后電價銷售高于目錄電價的情況,這也意味著該地區電網公司承擔保底服務供電的時候,獲取的輸配電價要低于核定值,電網公司很有可能需要承擔電價損失。
從已公布數據來看[6],貴州輸配電價降低幅度在全國是最大的。貴州輸電環節過網費每kWh下降0.016 6元,帶動大工業用電過網費下降0.030 6元。2016年年度雙邊協商電力直接交易簽約電量約417億kWh,占省內售電量比重超過45%。其中省內簽約電量357億kWh,跨省區交易簽約電量約60億kWh。深圳輸配電價每kWh較2014年下降1.23分,年降價9億元;內蒙古輸配電價實施后,政府將核減的成本空間主要用于降低蒙西電網大工業電價,降價空間約26億元。
一是交叉補貼問題。試點省份的輸配電價改革還沒能很好解決工業用電對農業、居民用電的交叉補貼問題。若工業企業直接與發電企業商定電價,國家不再規定工業電價,那么工業用電將很難補貼農業、居民用電。且若農業、居民用電仍由國家核定為相對低的價格,而又無交叉補貼,那么發電企業將不會有意愿供電[7-8]。
二是專用網絡輸配電價問題。辦法適用于省級共用網絡輸配電價核定,但專用網絡和增量配電網輸配電價核定仍未明確。如何保證專用網絡及由社會資本投資的增量配電網電價與電網公司輸配電價水平的公平性,需要進一步明確。
三是電網投資問題。地方政府為拉動經濟增長,可能存在擴張電網投資的傾向。在希望加大電網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卻不希望電價上漲,這樣很可能出現壓低輸配電成本核價參數的情況,引發各類矛盾。
a. 對電網精準投資提出新要求
輸配電價與準許收入和銷售電量直接相關,而準許收入測算的核心是有效資產。現有資產和增量資產能否被充分納入有效資產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對于基期有效資產,公司需要厘清相關資產與輸配電業務相關程度,合理納入有效資產。對于增量資產投資,公司需要加強投資流程管理,保證合法合規。在監審周期執行過程中,需要保證投資按計劃完成,避免由于投資偏差造成對電網公司下一監審周期投資能力影響。
b. 對電網規劃影響
目前公司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周期一致,以5年為周期,綜合計劃以1年為周期,而政府的輸配電價監管以3年為周期。因此,公司規劃計劃管理機制流程需要重新梳理,相關管理流程均需要對應修改,保證與監管要求有效對接。
加強項目規劃、可研管理,對電網項目進行分類并結合問題編碼綜合打分,根據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工程投資計劃,優先安排負荷需求迫切、供電質量亟待提升、經濟效益顯著的電網項目。
電網公司需要對經營區域內負荷進行掌握,準確把握負荷預測水平,確保新增的電網資產能夠與電量增長、負荷增長、供電可靠性提升相匹配。
c. 對電網建設影響
公司需要加強對電網工程建設的監管力度,及時跟進工程進度,加強敏感點的排查,創新工程技術,優化管理流程,保證工程按時投產,確保投資能夠及時轉為有效資產。
d. 對電網運行影響
在運行維護上,健全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加強設備狀態檢修,及時處理隱患。進一步壓降運維、檢修中的可控成本,同時統籌考慮設備監管壽命政策以及資產折舊、投資回報等因素,科學安排設備更換與退役策略。
e. 對營銷服務的影響
國家通過設立平衡賬戶對電網企業收入進行調節,電網盈利模式已經從賺取購銷價差轉變為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在僅考慮監管類業務收入的條件下,電網企業的增售電量沒有關系,因此從輸配電價核定角度來看,電網企業的營銷機構售電量僅需要滿足監審期預測電量即可,無需再為進一步擴大用電需求而努力。
輸配電價改革作為電改的核心環節,正在全國全面推進。由于中國電力發展具有鮮明的自身特點,我國的輸配電價改革在借鑒國際上先進經驗的同時,又融入了自身特點。因此在第一個監審周期執行過程中,政府作為監管部門,仍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很多條款需要進一步完善。而作為被監管的
主體,電網公司需要在改革中不斷調整自身定位,特別是在規劃、運行、建設、營銷等方面需要轉變思路,充分保障電網投資有效性以及保證電網投資能力與電網建設水平。
[1] 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實施意見[Z]. 發改經體〔2015〕2752號.
[2] 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試行)[Z].發改價格〔2015〕1347號.
[3] 宋卓然,趙 琳,焦 勇.電力體制改革下的遼寧電網發展研究[J]. 東北電力技術,2016,37(5):5-9.
[4] 沈 方,宋卓然,張明理,等.電力體制改革進展及存在問題淺析[J]. 東北電力技術,2017,38(5):1-5.
[5] 關于《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定價辦法(試行)》的起草說明[Z]. 發改價格〔2016〕2711號.
[6] 《貴州省電力市場主體注冊管理辦法(試行)》[Z].
[7] 王風云, 蘇燁琴, 李嘯虎.電力體制改革下核定輸配電價難點與對策研究[J]. 價格理論與實踐, 2016(11):238-241.
[8] 王莉紅, 魏農建,郝鳳霞. 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幾點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