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
摘要:“一帶一路”構想代表了我們對遼闊的亞歐非大陸予以規劃的新地緣政治想像。其避免了以往地緣政治想像所具有的一些缺點及盲區,突破了以往“中心—邊緣”的思考方式、具備了勝出海權—陸權二分法的潛質。拿中亞區域來說,大國集中這里角逐, “一帶一路”地緣政治想像卻給了這個區域不同以往的觀點,這種觀點可以為推動我國同中亞國家一起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給出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一帶一路” 地緣政治想像 地區合作
“一帶一路”構想代表了我們對于遼闊的亞歐非大陸等世界地緣政治空間予以思慮、規劃的地緣政治想像,此類想像同以往突出國際關系里級別制、劃分中心和邊沿、陸海權二分法等特點的地緣政治想像不同,具備了更勝一籌的潛質。
用以往地緣政治的眼光來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一定會對應著具有零和博弈思考方式特點的地緣政治想像。其實,同過去用地緣政治眼光評判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政治目的與將會出現的戰略結果不同,批判地緣政治學提醒大家關注“一帶一路”構想所代表的地緣政治想像,尤其亮眼的是,其根據亞歐非大陸的實際狀況做出了同以往不同的地緣政治想像,具有超出現代地緣政治想像的重要潛質。
依據“一帶一路”設計的思路,其不僅牽涉到一般認識上的推動歐亞非大陸間的彼此聯結,還在推動全球不同文明、文化間的和諧相處及合作并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此一特點明顯表現在《愿景與行動》之中。據此文的論述,“一帶一路”構想讓全球變成了這樣一個空間:其連貫亞歐非大陸,一邊為躍動著的東亞經濟圈,一邊為繁華的歐洲經濟圈,居于二者之間遼闊地帶的國家擁有極巨的經濟成長潛質。這種與太極圖形相似的空間形象就形成了,其在表面上象征“一帶一路”構想中亞洲、歐洲與非洲相互連接的一種空間想像構成。據此構想,“一帶一路”考慮的不只是我國,還囊括了遼闊的亞歐非地區。圍繞著“互聯互通”這個中央,我們建立了這樣的考察角度:就是彼此都是中央、彼此都是邊境,這一視角有助于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地球,扭轉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種種不合適的辦法。
實際上,此一構想既從空間范圍上迥太極圖樣接近,又從理念上明確表現出中國太極式的思考問題的形式。就像太極圖表現出的樣子,二者彼此包容,同生同在,構建出一個統一體。不管是把相關國家及其文化、文明看作是各自平等、共同推動的政治想像,還是把各自國家看作是“一帶一路”的中央,此一構想的想像都和太極圖的基本精神相合。
以批判地緣政治學的眼光來看,此類地緣政治想像主要有如下特點:
(一)此類地緣政治想像或可為全球通聯打下根基
雖然此一構想中的許多項目并不完全歸為區域間協作的工程,但是,在它們歸到相關國家已有或者計劃中的基本設備網,終會推動相關區域國家步調不一卻比較平衡地成長。非但這樣,利用別的地方的便利開展通聯,還可以延伸“一帶一路”,使其不局限于亞歐非,乃至可以同澳洲、北美等區域的基本設備連接起來。此類建立在彼此聯通根基上,用點來帶動面的做法,最后把全球連接到一起的成長歷程,恰好同太極圖里陰與陽在互動中擴展,及至包羅萬象的精神相一致。
(二)太極式的地緣政治想像勝過了傳統
在太極圖式的地緣政治想像中,“一帶一路”經過的區域具有變成中央的潛質,不僅如此,其自身即為全球大勢的中央。也就是說,所謂的中央,實質只是其擁有的資源稟賦、文化特性、發展模式等不一樣,要點體現在怎樣確保各種中央在加入全球互通時完全施展各自的長處,在維持其獨具特色的中央地位的根基上力爭在別的地方取得更佳的成長。在這一過程里,“一帶一路”并非要消除各個國家或地區間在許多方面的差別,其只是創造出一個制度或者舞臺,讓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自己選取的路徑上獲得突破的時機。
(三)太極式的地緣政治想像試圖超越海權—陸權二分法
圍繞海權與陸權的討論左右了以往及當今許多國家的國務實踐及外交策略,在極大限度上決定了國務活動家和研究者們理會、解釋國際事務與大國對外策略的思路。
“一帶一路”構想的太極式地緣政治想像既解決了海陸二分這一傳統地緣政治思維的制約,又為調整我國的國家大戰略給出了詳細的落實辦法。依據海陸兩分的地緣政治思維,“一帶”多數與陸權相關,“一路”多數與海權相關,我們不難看出,“一帶”和“一路”這二者有一種彼此推動、轉換的聯系。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此一構想表現出的地緣政治想像與特色和當下世界政治的實際似乎有點超脫。這可以換種思路來理解,即恰恰由于眼下全球政治受到權力政治的左右,才讓 “一帶一路”構想及其構造的新穎地緣政治現象變得更為緊迫。
“一帶一路”構想囊括的地緣政治想像有著獨特的戰略作用,其是怎樣推動相關國家基本設備的通聯及經濟協作的呢?下面就以“一帶一路”沿線的中亞地區為例,討論太極式地緣政治想像給此一區域做出的嶄新定位。
這個區域在現代地緣政治想像中是陸權和海權國家的重要爭搶目標。依據以往的地緣政治探究,其既是“心臟地帶”中的樞紐,亦為“大棋局”的關鍵構成成分。
美俄是此一區域影響最大的兩個國家。在二十多年里,美國就變成此一區域中只弱于俄羅斯,甚至可以同其并肩而立的一個國家。總的來說,美國勢力為了自己的重要目的,在此一區域獲得了一些進步,然而,卻在扭轉此一區域邊緣化位置等方面沒有表現出多大的影響力。
于俄羅斯而言,此一區域同別的獨聯體國家相似,是其鄰近區域。不管是出于戰略上的考量抑或是留戀蘇聯時代的大國風光,其均把此一區域看作是自己權益的拓展,直白地說就是其勢力區間。
上面為美、俄等國在此一區域構造的地緣政治想像。反觀“一帶一路”視野中的中亞,其同此全然不同,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特點:
首先,此一區域同中國、歐洲沒有兩樣,亦為亞歐非乃至全世界的中心。此乃視角變化的結果,并不是指此一區域的發達程度抑或是其地理方位。
其次,此一區域始終為人類文明交流、碰撞及交融的區域。其有多種方位,可以是邊緣區域,也可以是中心區域,甚至還是人類某一方面的源頭。
再次,此一區域國家不是他國的“勢力范圍”,更不是大國競相博弈的“大棋局”。相反,其本身就是“博弈者”,具有豐富的能動性。
第四,大國在此一區域確實有著角逐,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國家在此也有著某種程度的協作。
以上即為“一帶一路”構想所包括的太極式地緣政治想像,其幫助大家又一次考察此一區域在全球政治中的位置,給人們以全新的啟迪。
通過“一帶一路”構想,人們不難看出,不同類型的聯通協作工程的進行,可以推動不同國家的互惠協作及協調成長,這就避免以一種零和方式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如此,中國的此番構想根本無左右此一區域國家選取自己成長路徑的想法,亦無按照自己訂立的規則來評判此一區域國家的政治體制的打算,更無把此一區域國家看作是低下的協作對象。我們設想的是,利用同此一區域國家一起建設“一帶一路”,幫助此一區域創造機會,以進一步地脫離將其貼上 “邊緣地帶”“內陸地區”的種種標簽的各類傳統地緣政治想像。
本文從批判地緣政治學的角度考察了“一帶一路”構想所蘊含的地緣政治想像及其作用。同歐美國家認知世界空間的新地緣政治想像不同,“一帶一路”構想有助于消除現代地緣政治想像的某些缺點及盲區。當然,如何將“一帶一路”地緣政治想像的新穎與獨特之處落到實處,還要依靠中國協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一起建設“一帶一路”時拋棄以往的地緣政治思維,力爭讓不同國家在此過程中獲得切實的好處與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曉;李俊久.“一帶一路”與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10).
[2]張曉通.“一帶一路”與地緣政治理論創新[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6,(05).
(作者單位:濟南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