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涉農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對中職人才培養意義重大。目前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特別是農職學校涉農專業,雙師型教師更是匱乏。目前看,已嚴重制約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本文從農村職業學校的角度出發,探討打造涉農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途徑和措施。
關鍵詞:涉農專業 雙師型教師
涉農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如何,直接影響著學校面向農業、服務農村、致富農民的培養目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村、農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打造一支富有涉農特色的一流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不僅是為當地培養人才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農職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關鍵。
在近些年的調查中發現,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偏低;專業教師中從事理論課教學的人數偏多,從事實習實訓課教學的人數明顯偏少;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和高級技師證書的“雙師型”教師更少, 致使涉農專業人才的培養受到限制。可見,涉農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和專業教學帶頭人的培養,已成為農職業學校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也采取了有力措施,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師資,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水平,“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同時我們也看到,農村職業學校一些骨干專業,像涉農這樣的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為農村服務最直接的特色專業,師資建設仍是一個薄弱環節, “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培養力度不夠,已嚴重制約學校發展,制約當地經濟的發展。我們在教學一線從事農職業教育多年,對如何打造涉農專業雙師型教師有以下幾點看法:
學校要開展好對專任教師的技能培訓,使其獲得與專業對應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掌握本專業崗位技能標準。
首先,學校應立足校本培訓,充分利用本校現有的實習、實訓條件,組織安排教師參加專業培訓,通過培訓和考核使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具有“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像雙遼市職業中專對涉農實習基地投入了大量資金,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成了高科技示范園,為教師開展試驗項目進行生產經營提供了廣闊空間。如王傳景老師的花生栽培項目,為當地的種植結構調整,起到了重大作用,花生栽培已在全市得到種植推廣。使花生成為雙遼市支柱產業。王世學老師的“營養紙塊育苗法”、和“金土地營養土”都獲得了國家專利。
其次,學校要結合涉農專業知識、技術更新快的特點,采取積極的措施,主動為教師的進修和深造創造條件。 有計劃、有步驟地選送優秀教師外出參加高層次的技能培訓和進修,更新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結構,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近年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越來越重視教師隊伍建設,2007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啟動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這標志著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將邁上新的臺階。中職學校要好好把握國家級和省級培訓機會,嚴格遴選參培學員,合理調配教師資源,妥善調整教學任務,主動積極地為參培人員創造條件,讓他們安心學習,快速成長。
農職業學校涉農專業的實踐教學,要實際,實效,實用,本著為當地生產服務的原則,高標準嚴要求,教中學,學中教,促使專業教師在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從而達到技師標準。
首先,要求專業教師能在實驗室上的課不在教室上,能在實習場地上的課不在實驗室上,自己要帶領學生走出去,多接觸實踐,與生產實際接軌,這樣不僅提高教學質量,也使自己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
比如,我們學校鼓勵專業教師走出課堂,大膽實踐。農學專業課,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采集制作植物標本,昆蟲標本。采集害蟲的卵、幼蟲,蛹、成蟲制成生活史標本,不僅了解了害蟲的習性,對防治害蟲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專業教師也會有很多新發現,通過實踐對教師的技能有很大提高。
再比如:牧醫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制作馬、牛、羊的骨骼標本,各種珍禽標本過程,專業教師也學到了很多技巧,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技能。
其次,開發學生潛能,促使專業教師自身專業素質提高。在涉農專業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想象力,鼓勵學生大膽進行科學試驗。老師和學生一道完成課題項目,經常會有很大收獲。例如,雙遼市職業中專幾年來學生在發明創造,科技論文大賽中涉農方面的實驗項目獲國家獎十余項,省級獎五十余項,地區級獎項一百余項。像《馬玲薯整技修剪增產效益分析》、《豆角再生效益好》、《山翅斑鶉訓養》、《簡易施肥箱》等項目都獲得國家級大獎,指導教師劉英彥,孫顯峰等被評為全國優秀輔導員,為教師的專業技能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農職業學校大多地處農村,學校要利用這一優勢和周邊的鄉鎮、村、屯建立科技生產聯系,讓專業教師走出去,把科技送到千家萬戶的同時,把實踐技能學到手。
學校可通過與上級主管部門協調,派專業教師到基層搞科技扶貧,科技推廣,當科技村長,村農業技術員,涉農場技術顧問,在指導生產同時提高自身素質。如雙遼市職業中專的農學專業教師劉秀麗被派到五家子村當科技副村長,她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試驗開發水田,成功后在全村推廣,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自己也被人們譽為“水稻專家”。林果專業教師幫六家子村建立葡萄示范村,整個規劃,設計,栽培管理都是專業教師參與指導完成的。農學專業老師還針對本地區春旱實際,推廣了玉米紙筒育苗,躲過春季干旱大風災害,幫農民解決了大問題。
走出去的同時要引進來,要把外地好的項目、技術引進學校,由學校專業教師進行實驗,然后在當地推廣,這樣專業教師都成了行家里手,比如雙遼市職業中專當年引進的肉食雞生產技術、還有食用菌技術等。都是通過專業教師試驗成功后,輻射到全市各鄉鎮的。這些專業教師,也成了這方面的能人。
總之,學校要根據國家政策,充分利用現在條件,建立健全制度,根據涉農專業自身特點,挖掘潛力,采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措施,為農職學校培養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為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繁榮,農民的富裕服務,真正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李開勤.“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0,(12).
(作者簡介:巫成彥,雙遼職業中專,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