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既源于經濟領域的理論啟發,也源于文化領域當前的現實問題。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職能由包辦型向服務型轉變的重要體現,政府從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到購買者這一身份的轉型,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水平,實現公共文化產品多元供給,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聚合社會力量并打造聯動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
關鍵詞 供給側 政府 公共文化服務 創新
當前文化領域的供給側和結構性問題,依靠政府引導和市場主體的雙向合力,把握好“雙效統一”的改革原則,將需求升級作為有效供給的新引導,加強投資引導,為公共文化服務補短板。
一、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與政府職能轉型
伴隨我國文化事業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社會化步伐亦不斷加快,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對于認識和理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引入供給側思維,就是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突出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和保障,通過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和需求消費能力兩個維度的調整與完善,理順公共文化服務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環節的交互關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整體躍升。
(一)適應社會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供給機制改革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機制創新提升政府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和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效能的重要途徑。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強調公共文化供給與公眾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這樣既能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的多元化,保證公民獲得多樣的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又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和人員投入,將政府從繁重的公共服務中解放出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能。
(二)理順政府和市場兩者之間關系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更加注重梳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提升政府治理的有效性,激發市場的活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求我們既不能單純依靠政府力量,也不能單純依靠市場力量,兩者要同時發力。一方面,通過深化改革、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等宏觀制度改革讓政府回歸原有的本位;另一方面,又能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力量的活力,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中來。
(三)推進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需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作用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可以推動政府文化治理結構的優化升級,由政府一元主導向政府、市場和社會多元主體參與轉變;可以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的改革形成倒逼,加速公共文化事業改革,加大相關服務領域的開放力度,培育和壯大社會組織,豐富和增加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訴求
我國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構建起供給主體多元化、資源利用社會化、運行機制制度化、服務對象精準化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但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四大困境:一是政府在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提供方面效率低甚至無效率,導致公眾滿意度不高;二是大眾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不斷增長,公共文化供給主體多元化發展勢在必行;三是政府職能由“辦文化”到“管文化”轉變,公共文化服務職能需要不斷創新;四是社會力量不斷發展、社會組織不斷完善,一個聯動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必不可少。由此,“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成為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困境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域下的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路徑選擇
新常態下,要以供給側思維來引領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明確政府、市場、社會界限,改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需求關系,可以采取的路徑有:
(一)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建設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指導理念,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要遵循簡政放權、多元參與、優化服務的原則,完善相關法規制度體系的建設。雖然政府在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但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職能還需進一步完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尚未建立公共文化投融資體制,不適應公共文化發展的需求?,F行的投融資體制存在財政投入范圍和重點不明確、資金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投資主體單一、投融資渠道不寬等問題。政府通過轉移性支出專門設立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資金,實行專款專用,每年根據群眾的文化需求來衡量具體標的,采用動態的菜單訂購機制,具體項目明碼標價,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進行淘汰篩選。這樣不僅可以使資金的使用情況公開透明,讓群眾進行監督,還可以使資金合理流動,使資金得到有效利用。
(二)實現公共文化產品多元供給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文化建設的政策措施,但是政府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仍存在不足。這種不足并不是表現在數量上,而是表現在內容上:一是公共文化產品數量多但內容單一。雖然政府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公共文化產品,但多為送戲、送電影、送文藝節目等重復的形式和內容,并不是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所以對群眾的吸引力不大;二是公共文化產品針對性不強,不符合群眾的切實需求。從興趣層面來看,群眾文化活動的興趣十分廣泛,但是政府提供的文化產品形式卻較為單一,無非是戲曲、歌舞等文藝表演,與群眾廣泛的興趣不能完全相符。不能滿足不同層次群眾的切實需求,造成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群眾參與度低,群眾的真正興趣卻得不到很好滿足的情況。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可以有效解決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單一的問題,購買是以群眾的文化偏好為導向的,民間的文化形式也可以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的購買范疇。
(三)依托平臺優勢,推動多元主體協調合作機制的形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下的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價值,依靠“共治”局面的形成來為公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多樣而豐富的資源。按照這一思路,政府在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要注重不同場域的聚集和協調平臺的搭建,拓展公共文化供給對象。
四、結語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搭建,優化要素供給,可以推動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由單純的政府一元主導驅動向多元互動創新的驅動轉變,推動供給方式由粗放式、壟斷式、內閉式向精細式、共享式、開放式轉變。
(作者單位為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蔣曉薇(1990—),女,四川綿陽人,碩士,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文化管理、產業管理等?;痦椖浚罕疚南邓拇ɑ鶎庸参幕昭芯恐行恼n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得政府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供給研究——以德陽市為例”(編號:JY2017C01)。]
參考文獻
[1] 賀瑀.公共文化服務評估統計指標體系研究[D].云南財政大學,2013.
[2] 劉志迎,徐毅,龐建剛.供給側結構改革宏觀經濟管理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3] 楊宜勇,邢偉.公共服務體系的供給側改革研究[J].學術前沿,2016(3):70-82.
[4] 范周.關于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N].中國財經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