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策略的實踐研究
董國琦
(蕭山區河上鎮初級中學,浙江 杭州 311265)
摘 要:預習是一種按照學習計劃預先自學教材的學習活動,它是學習的準備。本文針對初中數學預習存在的諸多問題,從學生的個體出發,圍繞學生日常的學習與生活,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課前預習作業。這一課題的研究有利于學生自探索,獨立思考,有利于課前與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的順利銜接,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使學生在數學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培養和提高。
關鍵詞:數學 課前預習作業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1-0-02
一、課題研究的緣起
1.課前預習作業布置的現狀分析
預習是一種超前性的學習,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它是教學的前提,也是基礎。課前預習是學生發展自主學習的一條途徑,如何指導學生有效的預習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部分老師布置預習時往往過于簡單化,忽視了學生沒有自我預習能力的知識儲備。如:請同學們預習第幾章第幾節,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看書,沒有目的性。學生面對這樣的預習作業,通常只是花2到3分鐘的時間看一下書本內容,不會去圈劃書本的重點內容,他們所做的就是了解書本的內容而已。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控和檢測手段,學生敷衍了事,久而久之,能堅持預習的學生會慢慢減少,甚至會認為預習就是沒有作業。
針對這一現象,對九年級兩個班57學生進行了簡單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通過兩張表格中數據的比較,發現當老師布置預習作業后,學生對預習的態度是比較認真的,有63%的學生能進行較好的預習。他們能在預習的基礎上完成部分課后的習題,并能無障礙進入新課學習,通過課堂進一步認識并深化知識。36%的學生通過預習盡管在課堂教學前不能對知識進行自我的消化與吸收,但是至少在進入新課前能對知識有一個初步了解,對他們在課堂上掌握新知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2.課前預習作業布置的一些弊端
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對課堂教學起到重要的導向、輔助作用,預習得好,課堂教學能順利開展,事半功倍,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多弊端:
2.1缺乏連貫性
在教學過程中,布置的預習作業對課堂的作用微乎其微,預習歸預習,上課歸上課。學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預習作業做與不做沒有什么區別,反正沒用那就不做了。
2.2布置隨意性
預習作業存在情況:一是盲目貪多學生難以完成。二是量不大但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三是籠統地布置如“將哪里看一下”,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四是布置后無檢查落實。諸多類型,不一而足。
2.3缺乏難易區分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特別是九年級,兩極分化問題比較突出。教師在進行預習作業設計時,就不能“—刀切”、“絕對化”,而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富有層次的預習作業,讓所有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成就感。
二、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的策略
1.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的注意事項
1.1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的目的要明確
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問題都放在課堂。有些問題課外先思考,課堂中通過老師的點撥、集體的討論,會迸發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
1.2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的量要適中
學生時間有限,如果各科都不切實際地貪大貪多,勢必使學生無所適從。長期下來,學生反而會因此喪失興趣,或是迫于壓力勉強應付,效果也不會太好。就數學預習作業而言,最多不能超過半小時。
1.3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的難度要分層
難度過小,達不到訓練的目的;難度過大,學生容易產生畏懼心理,亦達不到目的。如何適中,如何恰到好處,這是一個問題,也是對每位教師的考驗。不同層次的同學要區別布置,既要有層次性,又要易于檢查落實。
2.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的操作流程
3.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的類型
3.1有利于學生閱讀水平提升的作業
預習不等于自學,布置這樣的預習作業,讓學生通過閱讀完成對知識的初步理解,通過點、圈、劃、記的方法抓住重點、關鍵點。對預習中遇到的疑難之處,要鼓勵學生通過獨立的思考和分析去理解知識,不要求解決所有問題,發現問題要及時記錄。這樣的預習作業才能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3.2有利于學生基本技能掌握的作業
問題串式的課堂教學設計,既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方法與基本技能,又能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有效地改進了教師填鴨式的灌輸。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會主動與小學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作類比,較輕松地理解同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法則。但在計算過程中,容易產生兩個問題:1.有的分母不完全相同,相差一個符號,怎樣正確地利用分式的符號法則把它們化為同分母?2.最后的結果究竟能不能再化簡?因此針對上述情況設計了這個課前預習作業。
第一題讓學生回顧小學學過的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回顧知識。第二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模仿第一小題的運算進行有理數范圍內的四則運算。第一小題和第二小題后給出第三小題,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質疑,由質疑過渡到知識的理解,并歸納簡單的結論和注意點。這樣的課前預習作業冊的布置,對課堂教學有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使得新課的講解不至于很突兀。
3.3有利于學生進行適當思考的作業
學生能夠理解一個數的平方,但平方根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抽象概念,學生往往為問為什么會這樣。為了讓學生不鉆牛角尖,先給出一系列常數平方,再轉換成這種形式,最后讓學生回答某個數的平方根是多少。通過這一系列的強化練習后,在給出第二題,學生就比較容易記憶理解平方根。
反比例函數的增減性最難理解且最容易被學生忽略的是“在每一個象限內”這七個字,學生印象深刻的是這兩句話:當k大于0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小;當k小于0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實際情況確實,在自變量取值的區間范圍內,反比例函數是不存在增減性的,所以設計了這樣的課前預習作業。第一題和第二題是提醒學生注意這幾個字的理解,第三題是為了檢測學生對“在每一個象限內”的理解是否準確到位。
2.已知A,B兩點,請過點A,B任意作一個圓,這樣的圓能作幾個?
3.本節內容中有一個圓的重要性質“不在同一直線上三個點確定一個圓”。為什么這三個點必須不在同一直線上?為什么過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的圓是唯一確定的?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某些知識點要從正面進行思考與理解是比較困難的,它們往往需要在逆向思考中質疑。通過反向思考,如果我不這么做,情況會如何。通過這種逆向思維產生疑問,最好能夠讓學生找到一些反例,從而很好的理解了知識,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
3.4有利于學生進行開放式討論的作業
“三人行,必有我師”,取長補短,“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方式。對于直棱柱的表面展開圖來說,采用灌輸式或者是直觀的呈現的方式,對學生來說都是在做無用功。學生的感覺就是看一大堆圖形,具體看的是什么一概沒印象。在這種前提條件下,設計了如上的課前預習作業。因為整個環節需要的時間跟精力是非常多的,同時對學生自身的能力要求也比較高,所以采用了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既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可以發揮群體的智慧,提高預習效果。
三、關于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的思考
凡有布置都要檢查是否完成及完成的質量,作業量及難易是否合適,以便更好地為下次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教師能做的僅是簡單的檢查學生是否完成,學生完成的質量是很難檢查。如現在所教的兩個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的落差是比較大的,預習作業布置以后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一類是認真并能很好的完成,一類是照搬照抄,還有就是空白不做。教師的檢查只能簡單的區分學生的情況:會做的和不會做的,而這種檢查顯得太過粗糙,如何有效的落實課前預習作業的檢查將成為今后關注的另一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