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摘 要: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認證的普遍規律。從我國現在的人口結構來看,高齡老人數量從2010年至2050年將持續增長,而15-64歲的勞動人口的數量則不會有明顯增加,甚至有減少趨勢,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因此,我國有必要盡快對人口老齡化的相關立法工作進行完善,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各種問題。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問題 立法思考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1-0-01
我國于1982年把計劃生育政策定為基本國策,實施了“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這一政策使我國生育率急速下降,緩解了我國建國后的人口壓力。但發展至今,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提前到來。國際上把60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10%以上,65歲以上人口達到人口總數的7%以上作為是否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據統計,我國2016年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29億,占總人口的16.6%,預計到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2.48億,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7.17%,至2025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我國將進入超老年型國家行列,并且預計到2040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達到頂峰。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給我國社會發展各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一、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穩步發展經濟仍是強國富民的重中之重。老齡化社會的提前到來,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表現在①人口老齡化速度快于經濟發展速度,呈現“未富先老”的現象。中國勞動力數量自2011達到峰值后便開始逐年下降,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與國際上普遍的先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再迎來老齡化的順序相比明顯是提前迎來了老齡化,這意味著中國在今后的經濟建設中將面臨著更多的、更大的、不同尋常的挑戰[1]。②人口老齡化增加了勞動年齡人口的養老負擔。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老年撫養比自2005年起一直處于平穩提高,到2015年達到14.3%。老年人數量的持續增加,再加上對幼年子女的撫養,青壯年人口的壓力可想而知。③老年人口規模龐大,給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和醫療保健事業帶來巨大的壓力。我國現今存在的醫患之間嚴重的信息、設施不對稱現象和養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問題,在應對老年人高患病率、高傷殘率、高醫療利用率的特點時很難周全。
二、關于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立法思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的頒布,總體上確定了老年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把關于老年人權益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以法律形式確定了下來,為保障老年人的權益奠定了基礎。但同時我們不可忽視的是,中國老齡化的步履還在不斷加快,現行的關于人口老齡化的立法還遠遠不能從細節上更完善地保障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存在著立法不健全、不適用、配套設施不到位以及法律關系不清致使責任缺失等眾多問題,還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去完善。
1.總體上立法應向細節化、具體化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作為保護老年人權益的基本法,是其它相關法律的立法依據和基礎,這一性質決定了該法律不可能極盡細致的把所有相關細節都規定下來。我國現行的與該法律配套的細節法存在很多缺口,使很多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在求助于法律時找不到具體解決辦法。因此,通過制定實施細則,把《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中的原則規定具體化、明確化、詳細化,才能真正達到其立法目的,把老年人的權益保障落到實處[2]。
2.理順人口老齡化社會中養老保障的相關法律關系,確保老年人口的相關權利到到保障
建議設立一個機構或部門專門從事老年人社會保障工作,并以法律的形式確保該機構獨立的法律資格和專業管理的法律地位,明確其權利、義務和責任,規范其管理運營行為,以全面促進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的開展。確保老年人口的相關權利得到保障,重要環節之一就是要使老年人能夠通過領取養老保障金保障其基本生活,故立法時應對養老保障金領取的條件以及支付方式做出統一規定,并真正做到將社會養老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與使用三方分離,切實保障老年人的這一權益。
3.人口生育政策與年輕人思想觀念的調整
社科院公布的《經濟藍皮書》認為,中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4,遠低于更替水平2.1,已經非常接近國際上公認的1.3的“低生育陷阱”,這無疑加劇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各種問題。為了扭轉這一現狀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國于2016開始統一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提倡并鼓勵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生育法》還刪除了“晚婚晚育夫妻、獨生子女父母可獲得獎勵”的條款。但開放“二孩”并不意味著生育率的上升,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和撫養孩子的巨大經濟負擔以及婦女生育時遭受的失業和前程受阻等問題使該政策實施后效果并不如意,因此若想通過提高生育率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立法上應該增加對“二孩”家庭的一些優惠和補助政策,并切實保障婦女的權益,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提高適孕家庭的生育積極性。
4.“物質搞上去”與“服務跟上來”并行
完善老年人立法不僅僅是在法律上做出規定,更重要的是在法律做出相關規定后基礎設施和后續服務也要跟上來。因此,除了大力完善老年人權利保障體系和各項法律保障制度外,針對現存的養老產品與設備供應不足以及養老服務質量差等問題,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市場主體提供養老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3]。同時,積極發揮市場作用,培育養老服務社會組織,使養老服務市場自我完善,才是實現“物質搞上去”與“服務跟上來”的最好路徑。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然產物。大部分發達國家早在多年前就已進入了老年型國家的行列,因此我們在應對老齡化問題時不必“談虎色變”,只要我們全社會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加上在立法上的完善與支持,通過科學合理、執行到位的的舉措,定能把這件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問題解決好。
參考文獻
[1]蔡昉. 未富先老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J]. 國際經濟評論,2012,(01):82-95+5.
[2]王琪琳. 人口老齡化的立法思考[J]. 中國經貿導刊,2014,(13):72.
[3]翟振武 陳佳鞠.充分認識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規律與特征[N].人民日報,201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