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清馨
一、山東淄博失地農民的再就業現狀
山東淄博位于中國華東地區、山東省中部,為山東第三座省轄市,是齊文化的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城市GDP40強,位列社科院2015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榜第34名。淄博是一座組群式城市,城鎮化率位居山東省第三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具有轄縣權的“較大的市”和山東半島經濟開放區城市。近些年來,淄博不斷加強城市化建設,開發占地情況越來越明顯,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失地農民,如果無法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不僅會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還會影響到中國夢的實現,大量的農民的生活無法得到保障,對社會的長治久安也會形成不利的影響。為了了解淄博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情況,我在當地選取了200名失地農民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回收了19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高達98%,滿足了調查需要。通過調查,發現淄博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情況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未征地之前從事的工作以種田為主、征地后從事的工作比較多樣、對當下就業狀況的滿意度普遍不高。
二、山東淄博失地農民再就業存在的問題
毋庸置疑,失地農民的生存問題是對社會很多潛存的問題和矛盾的反映,很明顯已經成為影響和諧社會構建的主要障礙。所以,怎樣把失地農民的生存問題徹底解決好,繼而為構建和諧社會開辟道路,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淄博失地農民對自己的再就業情況不是很滿意,他們的再就業情況也不盡如人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就業期望值較高,主動性不強,導致心理落差
雖然失地農民的綜合文化素質不是很高,掌握的勞動技能也不夠豐富,但是他們對失地后的就業抱著較高的期望,我對一些失地農民進行訪談,發現一些失地農民對自己的就業能力沒有正確的定位,但是對就業條件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他們不從自身入手,只是希望外部力量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這明顯不利于他們的順利就業。
(二)社區(村)就業資源有限,職位較少
要想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需要充分開發就業資源,這是積極擴大就業空間的重要路徑之一,但從目前來看,社區(村)的就業資源比較有限,除了社區的行政管理人員之外,只有保安、清潔工適用于失地農民,但是這樣的崗位也數量有限,難以保障每個失地農民的就業。
(三)就業信息不暢通,缺乏就業網絡
失地農民要想順利就業,需要掌握足夠的就業信息,這可以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但是據調查發現,一些失地農民,雖然求職愿望比較強烈,但是他們沒有掌握足夠的就業信息,尋找工作主要是依靠親朋好友的介紹,他們沒有掌握網絡技術,難以通過網絡招聘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四)就業培訓效果不明顯
越來越多的失地農民表示就算參加了教育培訓也未必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他們認為參加培訓后,就算找到了工作也不是自己滿意的,如果能確保找到合適的工作,那么肯定會參加教育培訓,由此可見,針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必須要符合他們的要求,將就業與培訓相掛鉤,才能收到明顯的效果。
三、以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促進山東淄博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對策
社會思潮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社會文化撞擊的產物,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勢必要面對文化的碰撞和選擇。在此背景下,我們黨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科學地引領社會思潮走向,搶占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新高地。在面對城市化建設時,我國必須自始至終地堅持以人為本的社會思潮,即堅持以人為本的社會文化,通過關心、理解和尊重人,奠定情感吸引力、凝聚力之基。
(一)設立“農轉居”人員就業基金
促進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地方政府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對失地農民再就業進行專門撥款。結合國內外一些地方的先進經驗,可以做到以政府投資為主,成立失地農民就業基金。毋庸置疑,失地農民再就業是一個系統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先設置一定數額為基數的就業基金,目的用于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創業貸款、企業安置失地農民的補貼,還可以用于失地農民就業中心的籌建,使他們不至于荒廢人生價值,為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積極貢獻。
(二)開發就業資源,拓展失地農民就業崗位
要想解決失地農民的再就業,需要積極拓展他們的就業空間,充分開發就業資源,增加就業崗位,從目前來看,當地政府能夠為失地農民提供的就業崗位就是一些具有公益性的崗位,比如社區保安、居委會管理人員、清潔工、市場管理人員等,但是這些就業崗位的數量少之又少,而且已經飽和,基本上已經沒有更大的開拓空間,有鑒于此,要想促進失地農民的再就業,需要積極開發就業資源,將重點放在征地過程中保存的自留地。
(三)建立與完善就業服務信息網絡,促進就業信息傳播
要促進失地農民的順利就業,必須使失地農民能掌握足夠的就業信息,使他們能從各種就業信息中抓住就業機會。在目前來看,失地農民掌握就業信息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個就是大眾媒體發布的各種招工信息,二是親戚朋友的介紹,幫助了解失地農民掌握專業技能的情況,接受教育培訓的情況,還要了解他們利用信息技術的情況,使失地農民能夠實現網上求職,這樣可以縮短他們的求職時間,各行政村的信息站都要實現計算機聯網,共享就業信息。
(四)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失地農民就業技能
想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問題,必須對失地農民和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加強教育培訓,使其提升綜合素質,增強社會競爭力,當然,針對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統籌規劃,要利用當地已有的優質教學資源,與專門的培訓機構進行合作,針對失地農民的現實情況,結合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對失地農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培訓。
總之,在當前城市化背景下,我國在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指導,落實以人為本,保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這樣才能使他們真正擁護城市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 汪冬梅.中國城市化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3]石鵬娟.城郊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25)
[4]孫鑫.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綜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