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敏
摘要: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國有企業作是經濟體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部分國有企業在具體發展過程中還存在有管理制度不夠完整、制度建設不夠成熟以及體制改革力度不足等諸多問題,對于該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這也就要求各國有企業能夠通過多種措施來不斷加強自身的內控管理制度,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
關鍵詞:加強;國有企業;內控管理;幾點思考
引言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立和實施有效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意義重大,不斷強化和完善國有企業內控管理制度顯得尤為關鍵和緊迫。
一、我國國有企業內控管理特點
在我國現有的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具備以下特點:①股權過于高度集中化。國有企業股權高度集中化導致大股東的股份流通比較困難,小股東們也難以保障自身的正當權益。在這一企業經營模式下,股東會的職能也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有企業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依舊存在國有股權所有制過高的問題,也就導致了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企業難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②監管機構職責不夠明確。雖然說我國國有企業的董事會跟監事會都是有股東大會進行選舉的,但是因為國有股份占比過多等因素的影響,也就導致了企業監事會地位跟董事會差距比較大,監管機構也就無法對該國有企業的運行狀態進行有效的監控。③組織層次偏多。我國多數國有企業還存在內部組織層次偏多的問題,管理鏈條過長,對于企業的變化情況也無法進行及時的反應,也就導致了決策的合理性以及實時性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對于該國有企業的持續發展也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④采用層層代理的內控管理制度。企業層級代理人還能夠進行內控管理決策的全權制定。如果層級代理人過于注重自身的私人利益,并通過私人利益頂替企業利益,也就會導致企業的內部管理職能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
二、內部控制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及分析
(一)產權主體缺位
由于產權不清晰,最高管理當局對企業內控管理關注的焦點及指引不是以投資回報和資產保值增值為取向。產權主體缺位、權責不清,加強內部控制的受益主體不明確,導致企業管理者加強和完善內部控制的主動性缺乏,動力不足。
(二)管理者自身素質的原因
在不少國有企業中,政企難分,人事制度程序化。干部的任命以行政任命為主而不是自由錄用,導致管理者的責權利不分,不能產生內部控制的內在需求和動力。部分國有企業處于市場壟斷地位,沒有業務經營壓力,官本位思想嚴重,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其他人違反制度也不一視同仁追究處理,在這種狀況下,獎懲激勵措施無法到位,管理者沒有引導內部控制的原動力,造成企業的內控失效。
(三)監督不力,缺乏風險評估機制
國有企業整體監督機制和約束機制沒有完全形成,監管不力,評估和考核不及時或沒有評估和考核。監督管理層責權利不清,缺乏風險評估機制。不注重評估來自內部和外部的不同風險,因為沒有風險評估,其規避風險的能力弱,導致內部各項經營資源配置浪費,經營決策失誤。
三、強化國有企業內部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構建完善的國有企業內控管理機制
只有在一個完善的國有企業內控管理機制基礎上,才能夠保障國有企業的各項內部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實。因此說各國有企業的管理層還需要在將經濟活動作為優化中心的基礎上,結合該企業的經濟活動各環節,來進行國有企業內控管理機制的積極構建與完善。這樣才能保障該國有企業的各個內控管理環節跟職能部門的權責能夠明確,對于企業在內控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能夠進行自動檢查以及及時的糾正,借此來促進該國有企業的內控管理水平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最后還需要保障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能夠滿足企業政策以及發展方針的具體要求,借此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并使該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制定內部控制評價標準,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和風險評估機制
制定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開展內部控制評價。雖然現有的法律法規要求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評價,但要求并不詳細,缺乏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價的實質性指導和具體的評價標準。企業也缺乏對自身內部控制進行自我評價的意識和具體標準。監管部門應建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開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工作,從外部推動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根據國有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和風險評估機制,能彌補公司內部治理監督和約束機制的空缺。內部審計是監督內部控制各環節中的主要力量,不僅能夠對財產物資的采購、計量、驗收等各個環節進行科學有效地監督和制約,還能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發現和糾正不合理不合規的做法。重點關注當前國有企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主要風險,如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成本費用控制環節、重大經營決策和投資決策環節、資金使用與控制環節等,通過自身制度規避風險,提高內部審計的地位,確保其權威性和獨立性,隨時發現問題并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和糾正。健全的風險評估機制能讓企業保持清醒的頭腦,知道所處的環境跟風險狀況。同時,要構建強有力的外部監督系統,實現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規范和監督。
(三)完善企業的控制環境
(1)加快現代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真正實現產權明晰、權責清楚、管理科學、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從產權制度上保證內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2)要有明確的內部控制主體和控制目標控制主體解決了由誰進行內部控制的問題,而控制目標則解決了為什么要進行控制的問題。科學的企業組織結構在企業內部應包含四個層次的經濟主體,而這四種控制主體都有各自的控制目標,股東的目標是財富最大化,經營者的目標是不斷增加經營效益;管理者的目標是完成責任目標、獲得業務運行的真實報告;普通員工的目標是遵從企業的內部規章制度,不斷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3)要有先進的管理控制方法和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具有先進的管理控制方法,還需輔以積極的人事政策,要能培養和引進一批具有高素質、掌握先進的管理方法的人才隊伍,來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觀念、方式和風格,培養全體員工良好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全員控制意識,從而形成一個特定的企業文化氛圍。
結語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使企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強對誠信和道德價值觀念的溝通與落實,使遵守制度的意識深入人心;治理層和管理層率先垂范,引導人們“循規蹈矩”。顯然,治理企業內部控制薄弱必須從制度建設、道德建設等多方面綜合著手,才能徹底改善內控環境。
參考文獻:
[1]張海平.國有企業財務內控管理體系的建設[J].中國商論,2018(15):72-73
[2]辛奇.關于國有企業內控管理措施的研究[J].企業導報,2017(1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