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呂宏
摘要:在諸多金門戰役失利原因的分析中,前線指揮員輕敵急躁是導致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這個原因很大程度上屬于現象的描述和結論的認定。對于為什么會讓身經百戰的前線部隊產生輕敵急躁的思想,本文從解放戰爭全局、我情、敵情、地理環境和實際戰場態勢出發,對輕敵急躁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進行研究分析,正是這些主客觀因素導致輕敵急躁思想的產生,引發戰役準備和實施中一系列的錯誤行為,最后導致金門戰役作戰失敗。
關鍵詞:金門戰役;輕敵急躁;原因分析
1949年10月24日至27日,我第三野戰軍10兵團28軍渡海攻擊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是役,9086名將士全軍覆沒,三千余人血灑金門,五千余官兵被俘。此次戰役為解放戰爭以來我軍損失最大之戰役。
金門戰役結束后的第三天,毛澤東親筆以中央軍委名義致電華東野戰軍:“你們以三個團登陸金門島,與敵三個軍激戰兩晝夜,后援不繼,致全部壯烈犧牲,甚為痛惜…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金門戰役失敗的原因有諸多,但是輕敵急躁是主要原因,因為只有輕敵急躁了,才會導致后續一系列問題的發生。正所謂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對客觀起能動的反作用,主觀上的輕敵急躁,導致后續作戰中準備不足、指揮不當、判斷失明、措置失誤。筆者分析,導致10兵團和28軍產生輕敵急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全國的戰爭形勢和金廈的地理環境要求盡早解放金門
1949年,我軍在取得渡江戰役、上海會戰接連勝利之后,為防止國民黨軍隊從海上和路上邊境外逃,在黨中央的部署下,采用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對國民黨軍部署了兩個大包圍圈,把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后兩大重兵集團--白崇禧集團和胡宗南集團割裂開來,為分別圍殲創造了條件。第三野戰軍轄4個野戰兵團擔負華東地區的解放任務,其中以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政委韋國清)執行進軍福建任務。從當時全國的形勢來說,各作戰部隊盡可能地解放盡可能多的國土,向剛成立的新中國獻禮是一項神圣而光榮的使命任務,各大戰略區部隊都在快速推進解放戰爭的戰線,誰也不甘落后。
中共中央早在1949年6月就提出準備奪取臺灣,戰役發起時間起初預定在1949年年底。這就要求10兵團必須速戰速決,盡快解決福建沿海島嶼問題,為下步進軍臺灣掃清障礙。10兵團在金門戰役前也曾這樣教育部隊:向窮追1400里挺進大西北的一野看齊,向轉戰華北、華東、中原、湘、贛并即將向大西南進軍的二野看齊,向從東北打到華南的四野看齊。7月2日,10兵團率第28、29、31軍入閩作戰,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攻克廈門后,10兵團在福建境內的主要作戰對象除追剿殘匪外,就只剩下金門的李良榮兵團。
自古以來,金門與廈門即為一體,合稱“金廈”。金門扼守廈門通向外海的咽喉,實際上與廈門唇齒相依,互為犄角。歷來大陸政權對臺澎用兵,皆以金廈為基地,先取澎湖,再下臺灣。可以說金門在敵手中,進可封鎖內陸,退可屏障臺灣;金門若在我手中,臺灣海峽的交通線便面臨極大威脅,大軍渡海,朝發夕至。攻克廈門后,10兵團首長召集第28軍前指首長肖鋒、李曼村交代任務,要求28軍應當抓住戰機盡早解放金門。從28軍指揮員的角度看:29軍、31軍已經按照作戰計劃解放了廈門,剩下的金門就看28軍的了,攻金部隊擔負著打好10兵團最后一仗的任務。
二、對己方戰斗力和渡海作戰過于樂觀自信導致輕敵麻痹
第28軍發源于山東渤海之濱,其前身是華野第10縱隊,解放戰爭中,攻泰安、打濟南、戰淮海,能攻善守,戰功赫赫,是名副其實的百戰百勝之師。1949年2月9日整編為第三野戰軍第28軍,隸屬第10兵團。經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入閩作戰,由于不斷繳獲國民黨軍的武器裝備,不少部隊的輕重裝備已經基本實現了美械化。9月13日凌晨,28軍攻打平潭,突擊登島的5個連,面對敵軍1個團,堅守一晝夜,由于風浪后續部隊在第二天中午才登陸,之后連續作戰五晝夜,順利解放平潭。用肖鋒的話來說,平潭之戰是28軍創建以來損失最小的一次勝利的戰斗。之后28軍又順利攻占大嶝島、小嶝島、角嶼。戰斗的勝利,既鼓舞了部隊的士氣,也助長了輕敵麻痹的思想。
10月15日-17日,29軍和31軍對廈門發起攻擊,駐守廈門國民黨軍有近3萬人,且筑有堅固防御工事。經過激戰,我軍解放廈門,此役殲滅國民黨軍2.7萬余人。廈門的勝利給了10兵團很大鼓舞,信心滿滿,認為金門更無問題,情緒上更加急躁。當時風靡的看法是,不怕敵人守,就怕敵人走。10兵團要求部隊盡量把敵人有生力量殲滅在大陸和沿海島嶼,不使其逃到臺灣,為日后解放臺灣增加難度。
戰前,肖鋒等前線指揮員對大金門島上敵情的判斷是:守軍是李良榮兵團2萬人不到,都是殘兵敗將,其中有戰斗力的約1.2萬左右,工事和火力也不強,容易解決。一廂情愿的認為:即使敵人登陸支援1個團,由于沒有工事,只要掌握好船把第二梯隊運上島,對大局也沒有多大影響,無非多犧牲一些人,多打幾天,最后還是可以打贏的。樂觀自信程度可見一斑。
三、對國民黨殘軍的輕視導致情報偵察工作不深不細
我軍攻克廈門后,部隊的中心工作已向戰后重建傾斜,在雙方力量的估計上,認為金門國民黨軍已是殘軍、敗軍,進而產生不經過充分準備而急于求成的輕敵急躁思想,因而對金門敵情的掌握不及時不細致,而情報偵察工作不深不細導致對金門守敵規模和戰斗力出現嚴重誤判。戰前,28軍接到兵團電報,敵胡璉一部乘三艘登陸艦撤退到金門海域,具體兵力不詳。28軍指揮部不知道一艘登陸艦載多少人,只胡亂估計每艘按300人計,事后得知每艘登陸艦裝載3000人。金門島原來確無永久性工事,但由于受到蔣介石重視,10月初開始大規模建設,至金門戰役前,在一點紅到古寧頭之間十公里的海岸線上,修了四百多個土堡,并在海岸一線構筑了由地堡、鐵刺網、雷場組成的前沿陣地,海灘后的高地和村落構筑有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陣地。對這些情報,我軍都沒有深入掌握和研判。
從戰后整理的資料來看,現在我們知道,10月24-27日,我攻金部隊面對的金門守軍為國民黨4個軍9個師6萬多人。此外,在金門戰役期間,還有國民黨空軍114架次執行空中轟炸和偵察支援任務,海軍共10艘艦艇提供艦炮火力和運輸支援。因此,從雙方交戰的兵力角度來講,(下轉第123頁)(上接第118頁)實際上28軍以三個半團兵力渡海攻擊的不僅僅是駐守金門的李良榮兵團和胡璉兵團,而是當時整個國民黨陸海空三軍,怎能不敗?
如果當時前線指揮員知道,我軍攻擊金門的第一梯隊兵力與守軍的兵力之比只有1:6,攻金總兵力(八個團)在規模上僅相當于守軍的三分之一,他們再急躁輕敵,也不至于拿那么多官兵的生命去冒險。
四、低估了國民黨固守金門的決心導致對戰斗的困難嚴重估計不足
我軍占領漳、廈后,金門的地位發生了急劇變化,戰略意義更加突出。蔣介石認為只要控制住金門,就可將臺灣本島的防御前沿推至大陸沿岸;一旦金門、馬祖等近岸島嶼失守,臺灣就將直接暴露在大陸面前,將遭受大陸的直接打擊,防御前沿將被迫壓縮至距臺灣本島極近的澎湖一線。因此,金門已經成為國民黨政權退守臺灣后必須堅決守住的一個屏障。蔣介石不顧在廣州的李宗仁政府的安危,急調胡璉兵團接替李良榮兵團防守金門,同時嚴令湯恩伯上島督戰指揮。
自入閩作戰以來,以前的國民黨軍大多一觸即潰,但在金門出現了少有的以攻對攻、國民黨官兵拼死反擊、國民黨軍師級指揮員將指揮所移到作戰前沿進行指揮的情況,可見國民黨軍固守金門的決心之大。金門是一個孤島,要想活下去,守軍必須背水一戰,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勝則生、敗則死”的單項選擇題面前,守軍別無選擇,只能拼死一戰。
五、對戰場情況的誤判導致企圖抓住最后時機“搏一把”的僥幸心理
在金門戰役中,對前線指揮員決策影響最大的因素除了船以外,就是胡璉兵團的去向和潮汐的影響。因為船只準備不足,28軍兩次推遲作戰計劃。由于24日午夜正好是滿潮,“趁潮滿登陸最有利,如再改期,受潮汐和天氣風向影響,攻金作戰不知又要耽擱多少時間。”抱著這樣的心理,最后定于24日夜發起戰斗。
對于胡璉兵團增援的情報,10兵團和28軍都是掌握的,但是都認為只要船只及時返運后續梯隊,我軍就能夠控制戰局,胡璉兵團來或不來,對戰役結局都沒有什么嚴重影響。雖然已經偵察到敵人有增援金門跡象,但判斷島上敵人什么工事也沒有筑,情況也沒有大的變化,抱著“只要我們的船能按設想,將第二梯隊及時送上島,一切都不成問題”的想法,企圖乘胡璉兵團還未上陸、李良榮兵團還在金門島和滿潮的最后時機,速戰速決、一鼓作氣拿下金門。沒想到不僅第一梯隊船沒有回來,李良榮兵團非但不走,胡璉兵團還登島支援,作戰方案、愿望、意圖與具體戰場實際情況相悖離,最后造成我軍4個團打國民黨4個軍的悲壯結局。
參考文獻:
[1]《絕戰-追思金門戰役》,王洪光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