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英 張懷勝
摘要:語言是人類心靈的窗口,學生時代正是每個青少年學文學、通語言的關鍵時刻,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水平,就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注重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打開素質教育的窗口,滲透素質教育的目的,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語言美;素質教育;窗口
素質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使青少年的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通俗的說,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學生既合格又有特長,發展特長必須先要合格,教育要以全面發展為前提。學校教育主要在課堂中進行,而學生在校時間多數是在課堂中度過的,課堂中最能滲透素質教育的內涵,在語文教學中最能體現素質教育的核心地位。我把語文教學當做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良好的運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要注重用優美的語言美化生活,讓學生在感知美的過程中,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列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中,用“”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呀;三個優美動聽的排比句,先描寫漓江的水,再用“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三個優美的詞組組成的排比句來描繪桂林的山,最后把山、水、人綜合起來,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結束全文。優美、動聽的課堂語言充滿詩情畫意,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生動悅耳。把桂林山水的秀麗景色形象逼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給人以美好的向往和無窮的回味。在講解這篇課文時,老師就要注重引導學生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展開合理的想象,在頭腦中立即浮現出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畫面,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再通過多媒體課件把語言、文字,圖畫,音樂并合并在一起,文中有圖,圖中有詩,詩中有畫,詩文并茂。這樣,通過優美文字的講解,可使學生精神為之振奮,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內心世界得到巨大的沖擊和凈化。緊接著,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比喻,排比,聯想等表現手法,用這些,手法進行習作練習,可以讓同學們在隨后的習作中寫《可愛的中衛》、《美麗的家鄉》,《可愛的校園》等一類的文章,并且都能用優美簡練的文字,把事物的特點描繪得清清楚楚。為加深記憶,還可以組織學生看古跡,游景點,讓學生現場作文,以達到升華課堂教學的效果,起到引人入勝,美化生活的作用。
其次,要在語文教學中,注重運用動聽的詞句,描寫場景,借景抒情,以促發素質教育的萌芽。例如:在教白居易《暮江吟》中用短短四句動聽的語句,對深秋場景加以描述:那夕陽照在江面上,映紅了大半個江面。青翠的草色映在另一半的江面上,紅綠相映,漸漸紅淡綠消,一彎新月升上天空,露水凝結在草上,像珍珠似的在月色下閃閃發亮,這樣寧靜的夜色給人留下“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美好印象,抒發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戀,對祖國河山的喜愛之情,在教這首詩時,要抓住這些優美質樸的語言,講深、講透,講懂,讓學生身臨其境,理解其思想內容,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用語言文字表達真摯的感情的方法。小學語文所選古詩詞很多。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等。誦讀這些詩詞對陶冶學生的情操起潛移默化地作用。例如:
(1)懷古詩。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
(2)詠物詩。如《憶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3)山水田園詩。《望天門山》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4)戰爭詩。《塞下曲》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5)行旅詩和閨怨詩。《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6)送別詩。《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通過朗讀,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語言美,使學生產生努力學習,豐富知識的強烈欲望,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是學生想學、樂學,產生對素質教育的強烈欲望,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再此,要在語文教學中,注重運用華麗的詩篇,回味過去,描繪未來,以激發學生對素質教育的濃厚興趣。列如在講解《獄中聯歡》時,要抓住鄧建忠語言文字背后的真實含義,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把渣滓洞監獄中“洞中才數月,世上已千年“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說明這些華麗詞句的原意和現實意義,讓學生在體會課文中對理論的深刻含義的基礎上,理解革命前輩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巧妙的斗爭藝術,從中受到思想教育,更加珍惜現在美好的學習時光,奮發向上。形成尊師守紀,勤學多思,勤學好問的良好學風。對素質教育產生認知感和濃厚的興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巧妙的運用優美動聽的語言,美化學生的心靈,傳播崇高風尚,就一定能使學生對素質教育有新的認識,素質教育就一定能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