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娟
摘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言文字運用;教學策略
閱讀是搜索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它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閱讀的角色中,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質量,是新世紀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熱點問題。《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我認為新世紀閱讀教學應該以讀為本,以悟為主,以練為基,實施“讀、悟、”融為一體的教學策略。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訓練語感的教學策略
葉圣陶先生說:“至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的訓練。”呂淑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通過閱讀(包括有聲的閱讀)培養語感是最為可行的途徑。
語感培養的內容主要包括分寸感、暢達感、情味感、形象感。
(一)比較品味,培養分寸感
分寸感是對語言運用的準確性的感受和把握。語感是在長期的讀寫實踐中,在對語言不斷地進行比較、揣摩、欣賞中逐漸積累的。因此教學時,我們要從語言文字入手,緊緊抓住教材中的字、詞、句或看似平常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比較、揣摩,細細品味,掌握其內在含義,體會作者在用詞上的獨具匠心,以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分寸感。例如執教的三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在朗讀體會句子“春天到了,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時,老師可以這樣啟發學生通過對比感受用詞。師:句子中為什么用“抽出”呢?用“長出”不行么?甲生:我覺得樹木發芽的速度特別、特別快。乙生:我覺得樹木是迫不及待長出來的。師: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生朗讀。師:還不夠快,能再快一點嗎? 讀出樹木發芽的迫不及待。在這里,教師在理解重點詞“抽出”后,通過朗讀指導學生感受“抽出”與“長出”的不同,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語言的表達效果,學生在“品味”活動中感受到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二)正確流利,培養暢達感
暢達感主要是對語流的感受。它包含對語句通順以至暢達的感受,句與句之間上下銜接、句式搭配、語氣呼應等方面的感受。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讀,做到口齒清楚,發音響亮,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能按標點符號讀出句間不同的停頓。這樣,可增強語言的正誤感。然后力求學生讀時達到通順流暢,能讀出各種語氣和語調,這樣,可增強語言的暢達感。在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就是暢達感的培養。
(三)入情入境,培養情味感
情味感是指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的感受。要想用朗讀培養語感,就必須訓練學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根據文句的思想內容讀出語句的感情。第一小學王語執教三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指導句子“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的朗讀時,教師通過激發學生對小鹿的喜愛之情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進行感情朗讀指導。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讓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也愈發深刻。執教三年級《秋天的雨》時,可以請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選出喜歡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并說說喜歡的理由,學生匯報后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尊重了學生的讀書體驗,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學生興致盎然,教學效果很好。
(四)想象入境,培養形象感
形象感不僅指對文學作品的語言所描繪的“形象”感受。還主要指對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整體性感受。對語感較強的學生來說,他會把眼前的文字內化為鮮明的形象,并激發豐富的感情,從而更好地體會文章精妙的語言和深蘊的思想感情。如尚晨老師教授的《和時間賽跑》一課,首先要求學生畫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后進行出示:“我無法排除自己的憂傷,每天在學校的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著,跑得累倒在地上,撲在草坪上痛哭。”再用一個詞概括出作者的心情,學生找到“憂傷”,老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憂傷,找到后讀一讀。通過學生找一找、劃一劃、讀一讀,先是因為失去外祖母而憂傷的男孩形象,進而因為感慨時間里的事物失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而產生憂傷的那個男孩形象,赫然出現在學生的腦海里。課文是用語言文字來塑造藝術形象的。需要我們憑借語言文字的描寫,通過想象進入作品本身所形成的藝術氛圍,在腦海里浮現出課文中所描寫的藝術形象來。
“強烈敏銳的語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我們應以這個核心來進行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即幫助學生變課文中的文字為鮮明、生動、具體的圖像,變活生生的、精彩的生活圖景為文質兼佳的文字。
二、“字斟句酌、品詞品句”——寓教于“美”的教學策略
(一)理解詞句意思
理解語言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理解語言是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前提。有效積累,靈活運用也是檢驗學生是否理解的標準,學生在習作當中詞匯貧乏,表述不清其實就是學生對詞匯沒有真正理解,對閱讀者來說,已經掌握的詞語,如果不能放入具體語境轉化為文意,是難以感受到它所傳達的思想的。
如在教授的《自然之道》一課中,對于“愚不可及”一詞的理解,老師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指導學生抓關鍵詞“及”,通過字典中“及”的解釋即比得上,初步理解了“愚不可及”的字面意思是: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在這里老師明確地介紹了解詞的一種方法,即抓住詞語當中的關鍵詞進行理解。在初步解詞的基礎上,老師并沒有停留在詞語的表面意思上,而是隨著課文內容理解的推進,用課文中的事例進一步解讀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愚不可及”的,讓學生對詞語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筆者思考是否可以采用另一種教學方式:首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回想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生過類似“愚不可及”的事情。第二步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中“愚不可及”的事,要求不能使用這個詞,但把意思說出來。借助以往的生活經驗把文字進行還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體驗、有形象、有情感、有感悟、有運用,所有的一切以感性的方式讀懂這個詞的形象、情味,使其成為他們思維中的一個鮮活元素,進而促進學生的有效積累和靈活運用。
(二)體會表達效果
體會文本的表達效果可以從體會詞語的表達效果、語句的表達效果、以及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三個方面展開。在引導體會詞、句、修辭的表達效果時,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通過比較不同,發現表達效果的差異,進而體會文本中表達方式的妙處。
1.體會詞語的表達效果
體會詞語的表達效果可以從詞語表達的準確性、鮮明性、簡潔性、生動性、新穎性等方面指導學生進行體會。以表達的新穎性為例,在講授《美麗的小興安嶺》時體會句子“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抽”,可以換成為“長”“發”等,可用“抽”不僅可以表明枝條是細長的,而且能使人聯想到從筆筒里抽出鉛筆之類的情景,讓人覺得枝條似乎早已藏在樹干內,現在只是“抽”了出來,所以眨眼間就伸長了一大截。這種表達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2.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
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主要指體會一些特殊句子的表達效果。
無謂句:一般用來表示贊嘆。如:迷人的張家界,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迷人的張家界》),教學中先讓學生試著把它變成有謂語的句子:“迷人的張家界是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然后讓學生分別朗讀體會,通過朗讀學生體會無謂句的使用,更能感受到作者對張家界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連動句:有幾個謂語是動詞及其附屬、連帶成分構成的句子教連動句。如:一個好心腸的老伯伯走過來問小姑娘:“孩子,你在等誰呀?”(《在金色的沙灘上》)讓學生通過對比感受如果在“……走過來”和“問小姑娘……”之間加上逗號與原句有什么不同,通過對比,學生明顯感到連動句可以使動作行為顯得更加地緊湊。
轉述句:轉述句的使用可以是使句子顯得簡潔流暢。如:他告訴我,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魚游到紙上》)不用冒號和引號,語言也顯得干凈利落。
(三)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對修辭手法,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比較注意引導學生辨別和認識其結構,往往忽視讓學生體會其表達效果。而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恰恰有利于提高閱讀欣賞和習作表達的水平。所以對修辭手法的教學應將注意力轉到體會表達效果上來。以比喻句為例,四十四小學甘樂樂執教三年級《秋天的雨》時,采用對比的方式幫助學生體會比喻句的表達效果,首先出示句子:1.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熱。2.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鼓勵學生發現不同,通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比喻句將沒有見過的銀杏葉的樣子比喻成熟知的一把把小扇子,使文字的表達更加的具體、形象。
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積累的教學策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學生運用起語言文字來才會胸有成竹,信手拈來。
一個人的語言修養高不高,必備的基礎是看他掌握詞匯的多少。因為詞匯不豐富,思想感情就不豐富;詞匯不豐富,就無法表達思想感情。如:在老師教授的《自然之道》一課時,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刻畫小海龜小偵察兵身份的相關詞語:欲出又止、躊躇不前、探等詞語,在初步歸類的基礎上,老師進而鼓勵學生在自己的詞庫里找一找還有沒有這樣的詞語,學生列舉: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等詞語,通過一個具體的語境幫助學生積累詞語,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歸類積累,還可以幫助學生模仿作者的具體說法,生成自己的作文話語。再如教授的《和時間賽跑》一課指導學生找一找要珍惜時間的詞語,找到后讀一讀再寫一寫,這些都是有效的積累方式。
(一)語段的積累
朗讀和背誦不僅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更是學生積累語言的良好途徑,語段的積累離不開背誦,雖然熟讀成誦,但如果有了方法的指導,學生的背誦必然事半功倍。如執教四年級《頤和園》一課時,首先用波浪線劃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句子理清了語段的脈絡。進而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通過朗讀領略了長廊之美,再鼓勵學生邊看圖邊試著背一背。背誦積累是建立在理清脈絡,感情朗讀的基礎上,使背誦顯得水到渠成。邊看圖邊背誦將抽象的文字與形象的圖畫相結合,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背誦積累。
(二)語言的運用
運用語言其實就是讀寫結合中的寫,要求學生將在閱讀教學中習得的方法和規律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將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整合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這是語文教學中學以致用的教學任務。
在老師教授的《自然之道》一課時,通過故事的推進引導學生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后指導學生通過填空的形式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一方面進行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指導,同時也滲透了如何將話說完整的意識。
在老師教授的《和時間賽跑》一課時。首先指導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描寫“時間過去了,事物就不會再回來了”的相關句子,如:“以后,我每天放學回家,在庭院時看著太陽一寸一寸地沉進了山頭,就知道一天真的過完了。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了。”在朗讀體會這些句子后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仿寫,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了。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不僅要關注課文內容,更要關注課文的文本表達方式,仿寫的安排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表達方式的基礎上通過習作進一步得到鞏固;仿寫的訓練形式為學生的寫話訓練設置了坡度,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把句子寫生動。優秀的寫作最初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感受句子的表達效果后,照著樣子仿寫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指導學生將發現的寫作方法及時在習作中進行運用,充分體現了學以致用。
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作的教學策略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崔巒先生也曾講過:“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讀寫結合”是通過讀寫訓練,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經本人多年教學實踐,語言文字寫作的訓練方法主要有:
(一)句型模仿訓練
課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我們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后,應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進行句式訓練。如,《山中訪友》一課第四自然段有一組排比句:“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可以讓學生接著往下仿寫這一句式,表達對大自然的親近。
(二)引導想象練筆
例如,讀《懷念母親》一文,可以設計這樣的想象練筆:作者在異國他鄉經常做夢,他會夢見什么?請你描繪他的夢境。亦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可以設計練筆: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一下“飽經風霜的臉”是怎樣一張臉,然后請你將車夫這張“飽經風霜的臉”描繪下來。
(三)抓特色課文,進行寫話訓練
有的課文段落的結構表達的方式,選取的材料都很有特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進行寫話訓練。如,《索溪峪的“野”》一課在結構上的特點是篇章和段落都采用了先總后分的寫法。引導學生學生仿照課文“總—分”結構以《水東的“多”》為題進行課堂練筆。學生抓住了馬站人“多”、車“多”、小攤“多”、商店“多”、工廠“多”等來寫,將由總后分的寫法內化為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四)修改習作,精益求精
列夫·托爾斯泰說:“不要急于寫作,不要討厭修改,而要把同一篇東西改寫十遍,二十遍。”這就告訴我們習作修改的必要性。從中年級我們要灌輸學生習作寫完后,要放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丟字落字、不通順的句子就不難發現了。同時注重同學之間的互評,要指導學生互相提出中肯的意見,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將理論最終能夠落實到學生身上,實現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目標,將成為我們今后教學努力的方向!愿我們在這一共同的目標驅使下,潛心鉆研,知行合一,且教且學,且行且思!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版社,2001.
[3]夏家發《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科學出版社,2012.
[4]楊再隋、夏家發等語文課程的目標理念策略一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2012.
[5]胡海蓉.培養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四個關鍵詞[J].青海教育,2013.
[6]陳佑清《教學論新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