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西
司法與新聞輿論的良性互動,是有效確保司法公平正義,促進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努力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路徑。然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司法與新聞輿論這對本來根本目標一致的兩個社會功能系統,在人們印象中往往是對立的,這需要一個逐步完善、優化和兼容的過程。一是司法機關要客觀公正面對媒體輿論監督,二是新聞輿論也要客觀公正地行使監督,二者實現良性互動,實現共同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進步做出一加一大于二的社會效果。
司法與新聞輿論奮斗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兩者都是全心全意地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奮斗。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根本遵循。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以二者是目標是一致的。
努力做到司法公正透明,需要加強新聞輿論引導。司法工作要實現公平、正義、公正、透明,除了司法機關嚴格依法辦案,嚴格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外,更需要新聞輿論的宣傳和引導,尤其是社會熱點、焦點、難點案件,通過新聞輿論宣傳和引導,及時公開案情,解疑釋惑,化解矛盾,使案情公開透明,引導社會輿論導向向著正能量方向發展。這樣能夠讓熱點社會問題輿論迅速降溫,平衡社會輿論,預防圍觀效應。
如,震驚河南商丘的趙作海司法腐敗案,就是較好地實現了司法與新聞輿論的良性互動。2010年5月9日,“殺害”同村人在監獄已服刑多年的河南商丘村民趙作海,因“被害人”趙振晌的突然回家,被宣告無罪釋放。讓社會輿論迅速聚焦,“圍觀”群眾無數。河南省有關方面的具體做法是,及時公開案情,采取國家賠償等處理措施,啟動責任追究機制。2010年 5月9日上午,河南高級人民法院就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通報趙作海案件的再審情況,認定趙作海故意殺人案系一起錯案。河南省高院于2010年5月8日作出再審判決:撤銷省法院復核裁定和商丘中院判決,宣告趙作海無罪。立即派人趕赴監獄,釋放趙作海,并安排好其出獄后的生活。2010年5月17日上午,趙作海領到國家賠償金和困難補助費65萬元,并表示對賠償滿意,要開始新生活。同時,6月21日,省高院院長張立勇率領省高院和商丘市中院兩級法院的領導班子來到柘城縣農民趙作海的新家。針對因法院判錯案給趙作海一家帶來的困難,張立勇院長向趙作海鞠躬致歉。
梳理趙作海案的新聞輿情處理的來龍去脈,我們發現,面對突發輿情,河南高院作為主管單位主動公開案情,向社會表明態度,不庇護不推責,特事特辦,處理迅速,特別是及時的新聞輿論引導,讓案情迅速公開,及時管控了社會輿情,主動引導了輿情導向社會情緒穩定,實現了司法與新聞輿論的精彩互動。
網絡時代更需要司法和新聞輿論的良性互動。在當今網絡輿情的新時代,面對社會熱點案件司法,更有必要積極探索和及時新聞輿論引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新聞輿論工作要過好互聯網這一關,其中包括司法工作的網絡輿情引導關。
網絡新聞輿論的正確引導,實現司法工作和新聞輿論的良性互動,不僅是新時代的管理機關工作基本職能技能的要求,更是實現司法公平正義、社會進步和諧的重要方面。比如,在不久前的發生的昆山反殺案,就是比較典型的司法與網絡輿論良性互動,促進社會進步的案例。
今年8月27日,江蘇省昆山市一路口,因交通糾紛,電動車主于某在被劉某持刀威脅時,利用對方失手將刀掉落的機會,奪刀反擊,致劉某死亡。記錄下這段沖突的監控視頻被傳播至網絡后,引發了公眾對于正當防衛的大討論。
面對當下網絡輿論“爆炸”的局面,甚至一邊倒向于某的輿情下,昆山警方行動極其迅速。9月1日,昆山警方通報稱,公安機關經過縝密偵查,并商請檢察機關提前介入,現就該案件調查處理情況予以通報:于海明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公安機關依法撤銷于海明案件。通報一出,社會輿論為昆山警方點贊多多,原因是維護了公民正當防衛的權利和尊嚴。
其實這背后涉及到的是正當防衛進步的一個辛酸的歷程。困為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對正當防衛的認定標準把握仍相對嚴格。有關法律人士在通過檢索公開的裁判文書發現,類似在于某行為屬于正當防衛或防衛過當的100起案件中,北京法院最終對防衛行為予以認定的案件僅占7%。因此,國內法律從業者分析認為,強行要求當事人在實施防衛時能作出完全理性的判斷是不現實的,更不能強求,這要求司法機關需要綜合現場情況、實事求是地作出判斷的同時,更是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道義出發,作出最終的認定和判決。從昆山反殺案最終認定正當防衛案情,讓社會公眾看到了司法進步,這其中更有網絡輿論的貢獻。
當然,新聞輿論要實現與司法工作的良性互動,要實現制度規范。隨著《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等的出臺,有理由相信,司法機關定能進一步自覺地接受社會監督,使得案件能夠達到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完全地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