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霞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對地理課程性質是這樣確定的“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等特點。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學會運用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為培養有見識、有胸懷、有責任感、有行動力的公民奠定基礎”這就決定了當今高中地理的學習必須更新學習觀念、改變學習方法尤其是教學方法。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個性化發展則是真正適應而且確保學好高中地理的學習方法。那么,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如何處理好四個關系呢?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習研究
首先,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研究性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探究,學生是課程運行的真正主體,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保證課程進行的前提條件。對課題內容的選擇、組織、編排、制訂研究計劃、撰寫研究報告等,都應主要由學生依據自身的特長、興趣、能力等情況而定。近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探索研究的積極性,使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來,進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真正積淀成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適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應過份強調,但也絕不能百事不管,對學生放任自流。比如有的學生選題過大、過難,如太陽活動對本地氣候的影響等,學生根本無法駕馭。這時,教師就要發揮主導、引領、指導作用,讓其了解課題的可行性。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遇到困難,教師要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進行總結、反思,找出問題根源。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主導作用應該定位在組織者和協助者上,向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而非傳統教師觀的“國王”,當然也不能越殂代皰,使學生失去自主性和獨立性。
其次,正確處理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關系。
地理研究性學習的價值是多方面的,有學術價值、社會效益、經濟價值,例如本地有哪些資源優勢,如何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當前制約轉變的因素有哪些,解決措施是什么,但研究性學習最主要的價值是教育價值,也就是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培養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培養與他人溝通、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我們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因此,具體實施過程中,應注重研究過程,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判斷,學會交流合作,學到科學態度和責任感,而非一味追求學習成果,或者過于強調學習成果。
國內外關于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踐證明:研究性學習重在過程,因此評價學生時不能簡單以成果論英雄,而要看學生的態度和表現,看他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是否在參與意識、團隊精神,有沒有強烈的探究問題的意識,思維是否因得到訓練而變得活躍而深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否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培養。
此外,正確處理研究性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的關系。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課程形態,它作為必修課引入高中教學工作中,是我國高中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引起了廣大教師和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趨向:重視研究性學習,忽視傳統學科教學。其實,研究性學習與傳統學科教學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各有優劣、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傳統學科教學有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知識體系嚴謹,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能力,使學生通過學習可以獲得比較扎實而系統的知識,并且傳授知識的效率很高,但這種單一的學科教學會使學生與實際生活相隔離,而地理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系,實踐性強。研究性學習則是立足于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學科教學必要的延伸和拓展。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彌補學科教學在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能力要求方面的局限和不足,利于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但這種形式需耗費大量的人、財、物和時間。因此,在現有條件下,只能在教學中少而精地設計研究課題,啟發學生思路,學會研究方法,培養探究意識,發展創新能力,更多的時間還是應以學科教學為主。
最后,正確處理地理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關系。地理學科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與其它學科有著許多知識上的交叉和聯系。在地理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許多課題: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小城鎮或工廠規劃等等,大多是綜合性、跨學科的。這些課題的研究,宏觀上可運用地理學原理分析、論證或評價,但從微觀上往往要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甚至歷史、政治等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才能解決問題。
研究性學習中很多課題所涉及的內容并不是單一的地理知識,它已經沖破了地理學科原有的體系,與其它學科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系,因此要求學生依據研究的目的和內容,以地理學科為基礎,借鑒相關學科的知識進行分析,注重學科間的橫向聯系,打破學科界限,用綜合知識的眼光分析解決問題。學科間的融合對教師而言,加大了指導的難度,需要多學科共同協作,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學會借鑒、學會綜合,學會用聯系觀、整體觀、綜合觀去分析、研究課題,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能學會科學的方法,培養科學的態度,獲得關于自然的、社會的、生活的綜合知識,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