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中,時時會生成新的課堂資源,即動態生成資源。動態生成資源包括學生的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情緒,都是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資源。面對這些生成性的教學資源,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育經驗和智慧及時捕捉,并及時加以思考和反思,將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增長教育智慧,提升教學能力。
關鍵詞:教學能力;捕捉;課堂信息;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時時會生成新的課堂資源,即動態生成資源。動態生成資源包括學生的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情緒,都是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資源。面對這些生成性的教學資源,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育經驗和智慧及時捕捉,并及時加以思考和反思,將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增長教育智慧,提升教學能力。
下面以《分數初步認識》中的幾分之一的分數比較大小教學環節為例,談一談教師如何結合課堂進行有效的捕捉信息和及時的反思。
《分數初步認識》一課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對數的認識停留在整數基礎上,在比較分數大小時,也是整數比較大小的思路。因此授課借助學生已有知識通過形象直觀的演示比較分數的大小,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本質上說,學生是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并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包括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構對數學的理解。因此,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尤為重要。
一、初次實踐
(一)學生折出大小不同的幾分之一:學生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折出了不同的幾分之一;學生用相同的圖形折出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二)比較學生折出分數的大小:學生通過觀察很快發現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三)學生嘗試總結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有學生發現:分母小的分數反而大。
教師追問原因。
學生:在相同的正方形中,二分之一分的份數少,四分之一分的份多,所以二分之一的一份比四分之一的一份大。
同學們表示贊同。
(四)課后反思。捕捉到的信息:
1.學生興趣不高。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數大小方法時,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引導—點播—發現,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都不高。
2.教師反思:當學生有能力自主獲得新問題解決思路時,教師是否還有必要進行思路引導?
3.進而思考解決。理論上我們總是在說要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實際教學中教師總是不夠放手。就本教學環節是教師的引導占用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深度。
于是,該教師調整了教學策略。
二、第二次實踐
(一)直接拋出要解決的問題。
學生認識了幾分之一后,教師直接出示了一組分數大小比較的題目:
八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七分之一()二分之一;九分之一()五分之一
(二)學生一一匯報想法:
生1:八分之一大; 生2:三分之一大。
同學們爭著喊:八分之一大!三分之一大!教師不急于干預,分別讓學生說出理由。
(三)學生組內交流想法。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行動起來,參與率100%。
(四)學生再次匯報討論結果:
生1: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折出八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然后進行比較,從圖上看正方形的八分之一明顯小于與它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的三分之一。
師:從圖上觀察直觀告訴我們誰大誰小,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2:因為折8份中的一份比折3份中的一份小。
師:從折出的份數中數出了分得份數多的,每一份反而小,也很棒!
師:剛才說八分之一大的同學是怎么想的?
生3:老師我原以為8比3大,所以就覺得八分之一比三分之一大,現在我明白了,同意前兩個同學說的。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沒有
師:那你們現在能判斷剩下的三組分數的大小嗎?
生:能(信心十足)
(五)學生在經歷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分享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一致的意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順利完成分數比較大小的題目。
(六)調整后再反思
通過情境創設——獨立思考——交流協商分享——形成共識系列活動串,要解決的問題(知識目標)很明確,教師采取放手讓學生經理思考、交流、分享等學習過程,三維目標達成度相對較高。第二次教學策略的調整,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大大增強,教師得出了這樣的認識:一是創設跳一跳夠得著的問題解決情境,有利于興趣的激發。第一次教學中,教師一步步引導使問題變得簡單,大部分學生感受學習乏味,造成不愿意參與,而第二次教師直接把若干組分數比較大小的問題拋給學生,再加上教師設立的小陷阱,先讓學生不假思索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運用了學生的負遷移,大部分學生會受整數大小比較思維的影響,會想當然地認為分母大的分數大,而一定會有學生會有一部分學生認識到分母大的分數反而小,這樣產生爭論,大大的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二是當學生有了解決問題的欲望時,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解決的思路也會很開闊。因為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三是學生在共同解決問題時,自然結成了學習共同體,他們會互相啟發,互相分享思考的成果。四是兩種不同的觀點激發了學生好勝心,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努力尋找問題的根據。五是展示集體的智慧學生更有自豪感。
教師在兩次教學的嘗試中,充分感受到了教學策略不同,教學效果也完全不同,因此,教學中如果我們總是善于捕捉每節課中的信息,并及時地把這些信息加以整理、分析、思考、總結,并爭取在下節課中進行調整、改進,這時,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將不斷提升,教師也將順利走上專業化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蔡雪娥.妙用動態生成,打造精彩課堂———淺談小學數學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有效利用.文理導航,2018,02.
[2]柯惠玲.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能力提升.考試周刊,2017,12,05.
[3]安翠霞.試論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中華少年,2018,02,10.
作者簡介:蘆春艷 (1971.11~),女 , 河北保定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和教師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