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上海建立了第一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之后,中國又陸續建立了深圳福田、青島、寧波、天津等十多個保稅區。保稅區的建立不僅使我國進出口貿易量不斷增加,同時促進了國際物流的發展。與國外相比,我國的保稅區還存在諸多不足與缺陷,不利于國際物流的發展。因此,對保稅區國際物流存在問題進行研究,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及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保稅區;國際物流
保稅區,也稱保稅倉庫區,級別低于綜合保稅區。這是一國海關設置的或經海關批準注冊、受海關監督和管理的可以較長時間存儲商品的區域。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海關實施特殊監管的經濟區域。
一、我國保稅區國際物流存在的問題
(一)保稅區內的設施設備條件相較于國外還比較落后。
我國物流業起步晚于國外,所以物流發展水平還不及國外,相關的設施設備也沒有國外先進。這種落后會導致當我國引進或自主研發出物流新技術時,沒有相應的設施設備去應用它,極大影響了保稅區國際物流的發展。部分保稅區的交通設施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寧波保稅區。雖然寧波已經加快了建設交通設施的步伐,注重海陸空運輸協調共同發展,但是相比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天津港保稅區而言,寧波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存在差距。保稅區的發展需要高速有效的運輸網絡來支持,寧波的交通體系仍滿足不了要求。
(二)海關現行管理體制不適應發展的新形勢。
在保稅區的發展過程中,雖然海關不斷地適應形勢,并較早的出臺了《保稅區海關監管辦法》,但卻無對應操作細則,海關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具體體現在還沒有全國統一的信息化操作平臺以及現行通關模式與新興業務不符,研發中心的入區、檢測與維修業務的開展以及區區聯動等新型業務,海關尚無對應的管理辦法。
(三)保稅區與港口一體化聯動進展緩慢。
我國大多數保稅區都毗鄰港口,其進出口貨物大部分都需要經由港口,保稅區國際物流的發展需要港口的支持。長期以來,我國保稅區雖然都臨港,但一般與港口分開,區港功能沒有得到較好開發和利用,造成貨物進出不暢、管理繁瑣、費用增加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港口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港口功能普遍比較單一。
(四)保稅物流專業人才缺乏。
保稅物流業的發展,人才至關重要。隨著多層次保稅物流體系的初步形成,逐漸凸顯出保稅物流人才的匱乏,特別是缺乏熟悉保稅物流政策、保稅物流中心運作、國際采購、進口分撥、國際中轉等業務的專業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稅區國際物流的建設與發展。根據寧波市物流辦統計,寧波市物流業的從業人員中,學歷在大專以上的只占17%,而物流專業畢業的人員還不到1%。
(五)保稅區物流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
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和歷史條件的限制,我國保稅區物流的立法工作相較于物流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保稅區的運行及管理都缺少法律規范和約束,相關政策法規還存在很多問題。現行的物流政策法規涉及眾多部門,這些部門根據各自行業的具體情況和利益而制定法律法規,所以這些法律法規并不統一。
二、我國保稅區國際物流的發展對策研究
(一)完善保稅區物流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
這里的基礎設施設備不僅指倉庫、叉車、起重機等內部設施設備,也指交通設施條件。內部設施設備的完善使得貨物在倉庫內及倉庫間的移動變得高效、準確。而交通設施是連接保稅區和其他地區的重要條件,貨物通過交通運輸網絡來往于保稅區和其他地區之間,交通設施條件的完善使貨物運輸更加快速、便捷,降低了成本,拉動了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二者的完善均能夠提高對國際物流的工作效率。
(二)改革海關管理體制。
架構海關通關新框架,適應國際物流發展新需要。堅持自由貿易區海關監管的共同原則,真正做到“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境內關外”;建設電子海關,實現海關與企業計算機聯網管理,加強信息管理;海關和管委會應密切合作,實現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同時,建立海關與企業的合作伙伴關系。
(三)全面實施區港聯動。
實施港區聯動是充分發揮毗鄰港口的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和港口功能優勢的重要戰略安排,可以在海關的統一監管模式下,開辟綠色通道,實現港口和保稅區的物流規劃和建設,有利于保稅區功能政策的充分發揮,有利于港口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增強保稅區的輻射能力和競爭力??傊?,實施港區一體化發展戰略是為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也是保稅區和鄰近港口在激烈的競爭中,迎接加入的機遇與挑戰,求生存、謀發展的必然之路。
(四)引進和培養優秀的物流人才。
物流服務包括物流資源的重新整合,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為物流提供高效、準確、及時的服務從供應商到消費方的全程服務等。保稅區要具備上述物流服務能力,就必須引進和培養國內外優秀物流人才,尤其是既懂電子商務又懂現代物流并有創新思想的復合型人才。優秀物流管理人才的短缺直接影響我國保稅區物流體系的發展。
(五)健全和完善保稅區物流業的政策法規。
中國很多保稅區已經在各自的省市頒布了符合自身經濟發展的一些條令條例,但是面對與國際合作的貿易業務,這些條例在運作過程中沒有得到國家的統一,對保稅區國際物流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產生了阻礙,這就需要中國政府建立或者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以滿足保稅區國際物流在運作中有統一標準的法律法規做向導。保稅區區委會在制定相關的條例條令過程中需要對現有的一些妨礙保稅區國際物流發展的一些法律法規進行徹底的清理,特別是那些有礙于公平競爭機制的政策和法規,為保稅區國際物流的發展創造一個更好的政策環境。根據中國在物流發展過程中與國際物流標準存在的差異,制定一些與國際標準相吻合的基礎標準,對物流運行中所需的基礎設施和裝備進行改進,形成國際標準的技術法規體系。
參考文獻:
[1]查臣嬴.保稅區國際物流發展及對策研究一一以寧波保稅區為例.浙江工業大學,2016
[2]胡婷.上海保稅區與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研究——對湖北省的啟示.華中科技大學,2015
作者簡介:束慧敏(1965—),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建筑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