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高微
摘要:培養高職學生的優秀品質,挖掘其潛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途徑,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構建,引領學生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健全人格,真正實現教學一體、知行合一。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構建
一、融入生活,提升思想政治課的真實性
思想政治課要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教學中善于用身邊的故事說明道理,就地取材,讓教學散發生活的氣息,提升教學的真實性。例如,在學習“遵守道德規范 錘煉高尚品格”一章,教師布置課前任務:情景劇表演身邊的道德故事。學生在團隊協作中集思廣益,展示宿舍生活中的團結互助、閱覽室中的輕聲慢語、公交站點的排隊等候……在任務展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學會交流協作。用情景劇導入課堂學習增添了代入感,教師精評:道德不是空喊口號、夸夸其談,道德就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中。友善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倡導,更是我們在生活中實實在在的踐行。內心根植了善良的種子就能夠滋養出一片和諧的綠洲。孟子說:“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后能服天下。”廣結善緣,從善入流,我們的社會就能和諧共進。這樣以事說理,自然過渡到理論學習,情理交融更易于使學生接受。
思想政治教學是良心工程,更是靈魂工程,是價值觀引領的前沿科學。“詩法自然,大匠無痕。”源于生活并指導生活,“接地氣”的教學,避免只講理論給學生造成空洞、枯燥的感受,導致學生的排斥;以事說理,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填補了片面的關注情感,缺乏理論高度的空白,巧妙地發揮思政課對學生的正確導向功能。教師不僅傳授政治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明辨是非及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的能力,堅持用科學的理論和高尚的道德觀念去教育學生,培養良好的政治素養,塑造學生崇高的道德情操。
二、把握教育契機,讓思想政治教育入腦走心
教師要眼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憂,把握教育契機,適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才能切實做到入腦走心。例如,恰逢入學時節,學習“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的境界”一章,展開入學教育。教師講述大量名人的大學生活,和同學探討讀大學的意義及怎樣讀大學。只有深入學生,才能讓學生在關愛的溫度中走向精神的高度。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講是做人的工作,課堂教學作為全程育人中的關鍵環節要處處體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教師要關注學生成長中的苦惱與困惑,就交友、戀愛、擇業等熱點話題,教師應時常以過來人的身份,善于用現身說法和學生聊一聊,在親切輕松的交流中傳遞善良溫情、真誠愿景,不做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做與學生悠悠同行的引路人。
把握重大的節日契機,精心策劃社會實踐活動。在清明節開展“緬懷先烈,重溫歷史”活動, 引導學生“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國慶節,組織“向祖國獻歌”演唱比賽, 通過紅歌傳唱,傳播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在雷鋒月,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孤兒院等地進行幫扶活動,給予弱勢群體關愛與照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抓住“活的思想”做教育,在思想的碰撞中獲得知識和靈感, 通過“情以感人”的紐帶,達到“道以化人”的目的。
三、植根細小微,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
高大上的理論要植根細小微才能無孔不入,發揮教育的滲透力。思政課教師要有陣地意識,學生在哪里,我們的工作就做到哪里。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高速發展與全面普及,網絡成為大學生娛樂、教育、自我表達以及交流互動的最主要空間。作為網民主體的大學生“幾乎每日會接觸互聯網,超過90%的人使用時長超兩小時。”網絡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政課教師要善于把文化園地打造成思想的源頭活水,利用班級宣傳欄、校刊、校園廣播、校園網站等不斷更新優秀的文化資源,如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歷史名著、優秀文化作品等,讓先進文化“觸手可及”,使學生能隨時受到熏陶。通過持續的正面引導,激勵學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教師要牢牢把握虛擬空間的主動權,把承載著正能量的圖片、視頻、歌曲、影片等營養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微博、微信、手機用戶終端,滲透進學生的生活,影響其思維方式,引導正向輿論,成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不斷向虛擬世界充填融思想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視聽資料和文字資料,使新媒體這個“最大變量”成為“最大機遇”。
四、教師樂業敬業是思政教育與生活同構的關鍵
“要教育人民,必須自己先受教育。要給人民以營養,必須自己先吸收營養。”思想政治工作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動態體系,在腦子里搞建設需要廣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智慧。思政教師既要沉下心去研讀經典著作又要躬身社會實踐,做到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做到真學真懂、真會真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眼界廣闊、知識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涉及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黨建等各個方面,不下大氣力、不下苦功夫是難以掌握真諦、融會貫通的。“為學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則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恩格斯曾經說過:“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靜鉆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里只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不能采取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的態度。思政教師站在意識形態的前沿,在對社會問題的觀察、分析和解釋中,必須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和較高的理論水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要深入學,悟其精髓。
當前,我們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社會發展進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黨和人民事業的深入推進呼喚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導向,適應學生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日益增強的新形勢,適應現代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發展的新趨勢,適應學生社會心理和交流習慣的新特點,深入研究信息化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馮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N】.光明日報,201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