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權和主權是近代歐洲啟蒙運動的政治產物。人權的價值體現和最高形式是“人民主權”,而“人民主權”的外在形態是“國家主權”。但是,人權的國際化不等于人權的無國界化,更不等于國際人權干涉的合法化,否則會使人權成為少數國家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工具。隨著世界整體化發展,隨著世界整體化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社會在面對共同威脅時其實是一個整體,中國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摒棄叢林法則,超越零和博弈,以合作達到共贏。
關鍵詞:人權;主權;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
人權和主權的歷史源遠流長,都是歷史的產物,是隨著民族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人權和主權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賦予了新的含義。研究人權和主權的關系仍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權和主權的相關概述
主權與人權全部是源于西方的概念,西方政治思想家認為,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在國家出現以前,人們生活在“自然狀態”中。在自然狀態下,人們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只受自然法則的至配。因為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即自我保存、趨利避害,“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這是所謂的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權利”。在缺乏公共權威的“自然狀態”下,人們又不受任何約束,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更確切地說,是“人在身心兩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體力上,最弱的人可運用密謀或者與他處在同一危險下的人聯合起來殺死最強的人;而智力上,人與人之間則更加平等,沒有人會相信很多人像自己這樣聰明。人的這種身心兩方面的平等,使他相信自己擁有和別人同等的、可以毀滅對方的能力。而且,能力的平等也會導致欲求的類似,進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最后會導致這個社會毀滅。自由又平等的狀態就充滿了戰爭。因此,人們 通過自然法的規誡作為行動指南,走出戰爭狀態,成立國家??梢钥闯鑫鞣秸J為:人們建立國家是為了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為了保護這個社會處于有序狀態,也就是保護每個人的人權而建立國家。沒有主權,人權失去了保障。這是就單個國家而言。
二、主權和人權的關系
不能犧牲人權來維系主權。主權的建立,就是通過國家內部的人們通過讓渡自身權利而結成社會契約、對國家外部人群強制剝奪相應人權從而建立的。包含了:最高的統治權、對外獨立權、自衛權。軍隊的建立,需要人們讓渡部分生命權、自由權;稅收制度的建立,需要人們讓渡部分財產權、發展權;邊境與簽證制度的建立,剝奪了一定范圍內外人的財產、自由等人權;自衛的權利一旦行駛,也就剝奪了對方軍事人員的生命權等等。因此,需要認識到“人權”不是一件成分單一的事物,而是由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發展權、獲取尊嚴的權利最后到民族的一系列部分組成。這些組成部分的側重、組合比例在各個歷史文化背景下各不相同,在一定的現實條件下通過群體間的妥協形成了維持利益最大公約數的利益關系結構。這種關系反映在政治上就是一個國家的各項制度,最終的結果就是主權。主權是一定歷史條件下以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讓渡、犧牲部分人的部分人權為條件,來維系主權國家內人群利益最大公約數的最高形式。
三、論人權和主權關系的啟示
人民主權(popularsovcrcignty)是指國家或政府的最高權力來源于和最終屬于人民,即國家或政府的最高權力的“民有”,并且這種來源是政府或國家權力的合法化依據或前提。這種含義的人民主權作為一種觀念在西方較早就出現了。洛克是人民主權論的集大成者,其學說被現代憲法和憲政所踐行。洛克用自然狀態說、天賦人權論和社會契約論來論證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并最終為人民所有。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為了慎重起見,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應當由于輕微和短暫的原因而予以變更的。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是尚能忍受,人類都寧愿容忍,而無意為了本身的權益便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但是,當追逐同一目標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于專制統治之下時,那么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并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人權不僅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而且還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與國之間根本上來說是利益關系。付出總是想獲得一定收益的。沒有一個富國愿意敞開國門接受別國貧困人口。沒有國家會干涉別國這種人權,這種人權的改善,只能依靠自己國家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上的不平等,發達國家為什么不愿盡心改善?大國小國在國際間地位不平等,發達國家不愿改善?第三世界呼吁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幾十年了,某些國家無動于衷?說到底是利益問題。只有干預一國公民政治權利才不用付出任何代價,而且占盡了道德高地。
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角度反思全球人權治理,是因為當前全球人權治理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國家發展不平衡,貧富差異大,恐怖主義盛行、全球環境惡化等問題。雖然單極霸權主義一方面保障了國際有秩序,但另一方面也激化了這些全球性問題,這啟發我們應該在國際人權治理方面增加國際集體人權維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為確立國際集體人權的人權地位提供了具有重要啟發性的理論基礎,不僅對反對西方霸權主義、維護各國人民和全人類的集體人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推進全球人權治理和全球整體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何志鵬.國際法治視野中的人權與主權[J].武大國際法評論,2009,9(01):130-167.
[2]袁亞琦.全球化進程中人權和主權的關系及中國的對策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14.
[3]何志鵬.人權國際化基本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4.
[4]陶建云.論人權國際保護與國家主權[D].中國海洋大學,2005.
[5]曲波.馬克思人類解放視閾中的人權觀[D].吉林大學,2013.
[6]李麗.人權與主權關系的沖突與協調[D].河南大學,2013.
[7]張曉玲.論人權與主權的關系[J].人權,2014(04):26-29.
[8]張靜.論“人權高于主權”[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1-3.
作者簡介:朱晏尼(1996-),女,漢族,四川達州人,西華師范大學 法學院,法學專業,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