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泳
摘要:規劃環評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因此要從戰略高度上認識和推進規劃環評工作。目前,我國的規劃環評工作發展緩慢,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通過城市總體規劃環評工作的重要性及規劃環評工作的具體作用進行分析,并探討了開展規劃環評工作應采取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規劃環評;環境污染;環保意識
一、引言
規劃環評主要是深入分析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對區域內大氣環境、固體廢棄物、水土資源、城市發展定位、總體空間布局、生態功能分區等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科學評價,使規劃中的各要素合理布局,并提出應采取的預防措施,最終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規劃環評與單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不同,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實施規劃環評,能夠防止盲目開展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避免城市產業發展布局重合、定位沖突,改變流域和區域開發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
二、城市總體規劃環評工作的重要性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規劃環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是為了城市達到預定目標而提前制定的計劃,并且是城市發展中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城市發展戰略的具體表現。總的來說,城市規劃能促進城市持續、健康的發展,而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在我國城市規劃實施中,嚴重影響了城市規模、形態、產業布局及生態系統等。制定一套完善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能夠彌補城市規劃中所缺失的內容,同時也能夠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城市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提供引導作用,促進城市與環境朝著和諧統一的方向發展,保證我國城市不斷地發展。城市總體規劃對于城市性質、城市規模、城市用地的方向、規劃區的范圍以及空間布局等方面對于城市總體規劃在實施之后所產生的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具有廣泛性。因此,實行城市總體規劃環評是非常必要的。
三、規劃環評工作的具體作用
(一)有利于整合環境容量與資源配置優化
規劃環評工作不同于項目環評,規劃環評是站在一個全面發展、綜合審視的高度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綜合評價與考量。有序開展規劃環評工作可以為社會發展、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三方搭建一個良性溝通平臺,促進各地區、各部門在各自規劃發展過程中能平衡發展。另外,規劃環評還能在更大范圍內打破由行業和行政區劃而形成的壟斷及壁壘,能夠將所有組成部分都納入到統一的配置、整合與優化網絡當中來。應注意在規劃前先科學合理的規劃環評工作,從長遠的角度對規劃開發進行可行性分析,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對自然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提升環保效果。
(二)有利于項目環評工作的有序開展
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是包含關系,工作開展上也有先后順序,只有先積極的開展規劃環評,才能夠正確引導項目環評工作的進行。
1.幫助克服項目環評的不足。從某些方面來說,具體建設項目的環評是一種低層次的決策行為,從其作用來講,大環境內的環境問題積累以及資源化整為零等問題是無法有效克服的。項目環評只針對于具體項目及發展計劃而做出相應的反應,因此從大范圍上說,項目環評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規劃環評能直接參與到地區及城市規劃發展的前期建設中去,同時在規劃決策階段可以讓發展方案充分考慮其對環境的利弊影響,而且在規劃決策階段針對發展問題可能有更廣的替換方案供選擇,這樣就避免項目環評工作階段有環境污染問題出現,進而可以使項目環評工作順利開展。
2.為項目環評提供評價依據。規劃環評能為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的總體規劃發展提供環境評價,能為具體項目環評工作提供審批依據以及評價指導。
四、開展規劃環評工作應采取的有效策略
(一)抓重點行業,推動規劃環評的開展
目前,因規劃環評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夠的認識,有一部分規劃環評都是迫于項目審批的需要而進行的。因此,應加強與發改、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溝通,廣泛宣傳規劃環評制度。此外,還要抓重點行業、強化規劃環評的執行效力,逐步推動開展規劃環評工作,并建立規劃環評執行情況定期通報制度。
(二)改革完善現有的規劃環評體制
第一,由獨立的環評機構承擔環評業務,環評機構要與環保部門完全脫鉤,確保環評工作不受干擾。第二,建立必要的淘汰機制,對于那些弄虛作假、環評質量低劣的機構要吊銷其資質。第三,制定環評質量標準考核體系,使檢驗環評質量和效果、考核環評機構和專家具有統一的標準,使環評的客觀公正性得到提高。第四,環境保護部應構建促進環評審批科學化、民主化的長效機制,堅持實行環評的受理、審查、審批“三分離”,審批的條件、過程、結果“三公開”。
(三)加強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的資質管理
加強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資質管理,市場化進程中環評人員需要資格認證,嚴格審查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實行定期考核制度,根據績效考核的方式激勵環評人員提高業務素質。國家應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專家庫,從每個環境影響評價機構選拔優質的環評人進入專家隊伍中,并根據項目的劃分建立不同的隊伍。
(四)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評價機制
由于公眾參與的程度與環境影響評價和規劃決策的類型密切相關,所以一定要提高公眾的參與力度,將公眾意見反映出來,由此才能保證公眾的利益。建設單位的環評工作一定要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公眾的環境情況,在規劃的過程中減少公眾的利益損失。傳統的理想規劃和項目環境評價模式下,可通過小型聽證會或網上公開咨詢等低成本的方式進行;而交往型規劃和分析型戰略環評模式則要求更為廣泛的公眾參與其中,并充分吸納其合理意見。尤其是對環境權益產生重大影響的民眾更要積極參與到環評工作中去,從而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
綜上所述,我國規劃環評工作仍是當前一項重要工作,需要改革完善現有的規劃環評體制,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評價機制,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并且相關人員要不斷提高工作水平,更好的推動規劃環評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王昱.我國環境評價研究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科技視界,2016(5)
[2]劉玲玲.對當前規劃環評工作存在的問題研究.商業時代,2011(9)
[3]王利. 論我國規劃環評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生態科學,2017(3)
[4]張海東.探討規劃環評發展現狀及相應對策.山東工業技術,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