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曉磊
摘要:植樹造林是當前世界上較為普遍的方式,目的是通過人工干預方式加速森林和植物資源和群落的生成,在涵養水源、降低污染、美化環境、重構生態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經濟的改善、生活居住環境的保護,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的空間和資源,真正為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的價值和作用。本文將詳細探究植樹造林的方法及有效管理措施。
關鍵詞:植樹造林;林業產業;造林效率
植樹造林的生物學本質就是利用林木的生長和繁衍規律,采用人工干預和科學管理的措施與方法,在適宜造林的區域進行人工造林,在加速林木成長成才的基礎上,實現林業資源的蓄積、林區環境的改善、區域生態的治理、社會發展的和諧。植樹造林在當前已經成為生態林業和現代林業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林業資源緊張的今天林區更需要利用植樹造林來彌補空缺與空間。林區進行植樹造林應該重點突出技術應用,強化植樹造林管理細節,建立植樹造林更好應用于林區的基礎和平臺,為林區、生態、環境、社會的不斷優化和發展提供種質、資源、空間的堅實基礎。生態文明對改善生態環境、保障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人為活動的增多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因燒荒、焚燒秸稈等人為燒毀林木、林帶的情況日益嚴重,給整個防護林體系建設及當地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危害,因此,做好森林防護是加快林業發展的基礎。
一、增強群眾對植樹造林重要性的認識
森林是生態環境屏障,惠及千家萬戶和子孫后代。森林能改變小氣候,在森林保護下,農作物可以免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在有大面積森林的地方,可以提高附近地區大氣的溫度,增加降水量。森林還有涵蓄水分、改善土壤結構、改變周圍環境中各種氣體含量等作用。森林具有阻擋過濾和吸附灰塵的作用,人們常把它形象地比喻為空氣的天然過濾器。森林的吸塵功能首先表現在具有降低風速,減少空氣攜帶粉塵的能力。
二、植樹造林的準備工作和方法
(一)植樹造林前的準備工作
植樹造林前最重要的準備工作是森林地面的清潔整理。森林地面的清潔整理指的是樹苗種植前的土地表面整理,如平整土地,清除土地上的雜草、灌木等。
(二)植樹造林準備工作的意義
在植樹造林之前做好準備工作,才能提高造林效率。造林地的整理是在植樹造林前優化種植物種條件的一步主要工作。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外部環境條件,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殘留物等。因此,整地后土壤的物理性質如溫度高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種子的生存環境得到改善,便提高了樹種的成活率。這使得青苗的成長狀況大幅改良。整地還能保持水土、減少對土壤的破壞,有利于造林工作的展開,提高造林的效率。
三、植樹造林的程序
(一)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的枝丫,梢頭,站桿,伐根等清除掉,分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等三種方式。
(二)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
(三)人工播種方法。
播前完成種子發芽準備,加速種子發牙,縮短留土時間,保證出苗整齊,預防動物及病蟲害的危害。措施:消毒、拌種、浸種、催芽。春播時深休眠種子要催芽。春播時逼迫休眠種子,應浸種,但是如果造林地比較干旱,晚霜與低溫嚴重不宜浸種。
(四)補植與撫育。
造林一般在l0―15天完成。造林的樹種順序是先落葉后不落葉,先針葉后闊葉.根據造林工作的實際情況來定。當一個場地或一個單位造林結束時,回過頭來將所造的林完全檢查一遍是很有必要的,先造的落葉松基本都萌動發芽,后造的樟子松有的也萌動發芽或開始發芽,認真辨別,對不發芽和不萌動的苗木進行更換,對錯栽的死苗芽,認真辨別,可及時更替好苗,這部分所需苗木是造林苗的3%左右,要提前做好準備。
四、造林的常用方法
(一)播種造林法。
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
(二)植苗造林法。
又稱栽植造林,植樹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力較強,生長穩定,因此,對造林地立地條件的要求相對地說不那么嚴格,但是,在造林時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損傷或擠壓變形和失水,栽植技術要求高,必須先育苗,卻也節省種子,總之,植苗造林法受樹種和造林地立地條件的限制較少,是應用最廣泛的造林方法。
(三)分植造林法。
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及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但要求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同時分殖造林材料來源,受母樹的數量與分布狀況的限制,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營養繁殖的樹種。
五、造林管護措施
(一)幼苗管理
新造的幼林一般要經歷緩苗、生根、生長并逐步進入速生的過程。幼苗管理是關鍵的轉折階段,對以后樹木生長和豐產關系極大。由于在這個階段的幼林基本上處于散生狀態,生長相對困難,要為它創造優越的環境條件,滿足幼林對水、肥、氣、光、熱的需求,使之達到較高的成活率,進而達到造林的目的。
(二)封山育林管理
封山育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被勞動人民長期總結使用的傳統造林方法,具體是對天然下種或萌蘗能力的幼林、灌木生長的疏林、灌叢、采伐跡地,以及荒山、荒地,通過封禁和人工輔助手段,使其逐漸生長成林。
(三)造林技術檔案的建設
造林技術檔案是分析造林生產活動、評價造林成效、擬定經營措施的依據。各造林小班均要納入造林技術檔案管理。國有林場造林、重點工程造林和各種所有制投資的工程造林,均要建立造林技術檔案,納入造林技術檔案管理。
總之,想要把植樹造林的工作做好,就要把植樹與管護通過責任機制聯結起來,使責任常年化,管理規范化;植樹基地公益補償制,由市、縣財政每年以略高于同等土地收入進行補償;建立植樹綠化。對植樹所造林木,通過拍賣、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明確林地權屬,明晰林地經營主體,不栽一棵無主樹,不造一畝無主林。
參考文獻:
[1]王付.如何正確掌握植樹造林技術及管理措施[J].農林實用科技信息.2013
[2]張慧軍.植樹造林技術與管理方法探討[J].科技資訊.2015(0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