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
“漢陽造”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款步槍,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談到它的重要性,人們常用八個字來形容:“無軍不用,無役不與”。從1895年第一支漢陽造步槍出廠,到1944年停產(chǎn),總共生產(chǎn)了110萬支漢陽造并裝備中國軍隊。從辛亥革命打響推翻帝制的第一槍,到抗美援朝戰(zhàn)爭,前后裝備了中國軍隊近50年,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人的超級武器。
一、漢陽造步槍的由來
準確地講,漢陽造步槍實際上是經(jīng)過改良的德國1888式步槍。
1891年2月,在湖廣總督張之洞的主持下,漢陽鐵廠在湖北龜山腳下開始動工興建。為了能生產(chǎn)出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張之洞與德國力拂廠商定,購買可日生產(chǎn)50桿毛瑟1871/84型步槍的機器和附屬設備。就在漢陽鐵廠即將開工之際,張之洞卻緊急叫停了槍炮廠的各種安裝調(diào)試工作。原來,張之洞得知德國軍方已經(jīng)開始裝備新型毛瑟1888式步槍,出于對大名鼎鼎的毛瑟步槍的迷信,他只是在電報里詢問了一下這款槍的裝彈數(shù)量,就迅速電請駐德大使許景澄務必改定制造新式步槍所用相關設備,為此還追加了45萬馬克的費用。盡管1888式步槍被稱作毛瑟步槍,但事實上它無論設計還是生產(chǎn)都與毛瑟毫無關系。由于洋務派都不明就里,德商指鹿為馬,把1888式步槍當作毛瑟步槍賣給了中國人。盡管1888式步槍有冒牌之嫌,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博彩眾家之長,有著不錯的性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出色的步槍之一。1888式步槍一經(jīng)引進,就廣泛應用于中國軍隊。直到抗戰(zhàn)時期,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1897年全國各地生產(chǎn)的新式槍械進京,參加由神機營組織的大展演。在眾多槍械中,由上海江南制造總局制造的快利步槍被公認是當時大清國最先進的步槍。然而比試的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來自湖北槍炮廠的步槍,射擊約300米外的目標命中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一舉擊敗快利步槍等,成為清朝射程最遠,射擊最準的步槍,湖北槍炮廠與其生產(chǎn)的槍彈一舉成名。
1904年,湖北槍炮廠對88式步槍進行了仿造,由于當時中國不具備先進的技術,無法制造出88式步槍的槍管套筒。因此,在仿造時便去掉了套筒,并擴大了槍管的外徑,又增加了護木,并將德88式直立式表尺樣式改良為88式表尺固定弧式。從此,人們將改良過的88式稱為“漢陽造”。漢陽槍炮廠一經(jīng)投產(chǎn),就成為了晚清乃至民國時期中國最先進的軍工廠,其主要原因就是漢陽造步槍高效的生產(chǎn)能力。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些漢陽造的絕大部分都被裝備給湖北新軍,這是清朝最精銳的部隊之一。
二、漢陽造步槍與近代中國革命
1906年,一支湖北新軍被緊急調(diào)往湖南、江西交界的萍瀏醴地區(qū)。在那里,革命黨人發(fā)動了武裝起義。起義一開始還很順利,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屢敗清軍,但起義軍的命運在手持漢陽造的新軍趕到時徹底改變了。不難想象,手持大刀、長矛的起義軍,面對漢陽造這種新式步槍時的無奈。在隨后的黃花崗和鎮(zhèn)南關起義也無一例外,因遭到裝備了漢陽造的清軍鎮(zhèn)壓而失敗。當時,裝備了漢陽造的新軍,似乎成了風雨飄搖的清政府救命的本錢。只要有起義軍出現(xiàn),清政府必然會派出裝備漢陽造的新軍進行鎮(zhèn)壓。此時的革命黨人也意識到,除去堅定的革命意志外,精良的武器裝備和人員也是起義不可或缺的。他們決定采取另一種策略,那就是打入新軍內(nèi)部,把新軍變成自己的革命力量,利用清軍的人力和武器推翻清王朝。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南的新軍第八鎮(zhèn)工程營打響了起義第一槍,一場改變中國命運的武裝革命由此拉開序幕。起義隊伍首先占領了楚望臺軍械庫,因為這里儲備了兩萬多支漢陽造步槍。在隨后兩個月時間里,全國先后有14省地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17歲的青年毛澤東參加了湖南新軍,在他參軍第一天就領到了一支漢陽造步槍。在他半年的新軍士兵生涯里,這支漢陽造一直伴隨著他。1927年,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革命口號。同年,他又指揮著成千上萬手拿漢陽造步槍的隊伍,發(fā)動了秋收起義。在那個年風雨飄搖代里,哪里有槍聲,哪里就有漢陽造。
三、抗日戰(zhàn)爭中的漢陽造步槍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軍人手持漢陽造步槍,在各個戰(zhàn)場上抗擊日軍,不斷消耗著日軍的有生力量。此時的武漢,彌漫著一片肅殺的氣氛,中日雙方軍隊正在外圍進行著慘烈的廝殺。日本空軍的戰(zhàn)略意圖非常明確,就是要徹底摧毀漢陽兵工廠。武漢淪陷在即,漢陽兵工廠不得不馬上西遷重慶。能否順利進行,漢陽兵工廠能否立即恢復生產(chǎn),繼續(xù)為中國軍隊提供主要武器,還不得而知。
有人認為,當時的中國軍隊已經(jīng)裝備了中正式步槍,甚至還有美式M1自動步槍、湯姆遜自動步槍這些更加先進的武器,但中國軍人依舊裝備著“落后”的漢陽造步槍。其實從1935年開始,中國已經(jīng)能夠生產(chǎn)出性能更好的中正式步槍,但生產(chǎn)能力明顯不足,到1945年止,也只不過生產(chǎn)了40多萬支中正步槍,不足以大量裝備中國軍隊。還有人認為,抗日戰(zhàn)爭中日軍普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遠比漢陽造先進的多。其實,并不盡然。漢陽造步槍采用了7.92毫米口徑的子彈,初速大約640米/每秒,由于彈丸質(zhì)量較大,子彈在飛行狀態(tài)中很快就進入失穩(wěn)狀態(tài),一旦被這樣的子彈擊中,威力是驚人的。“漢陽造”的子彈擊中人體目標之后,會造成迅速地翻轉(zhuǎn),甚至彈頭破裂,對人體內(nèi)部的傷腔造成大的破壞傷及內(nèi)臟。相比其他槍械而言,凡是被漢陽造擊中的士兵,傷口都更為嚴重,不僅傷口面積較大,在取出子彈時也難以止住傷員的大面積出血,并且創(chuàng)傷部位愈合起來也非常不易。漢陽造步槍成為抗日戰(zhàn)場上日軍的噩夢,他們寧可自殺都不愿被擊中。就殺傷力而言,漢陽造要超過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加上中國軍隊數(shù)量眾多,它能夠起到威震日軍的作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日本軍人使用的三八式步槍,設計時對精準度的要求非常高,子彈被設計成6.5毫米,其槍管導程也較其它步槍更長,以提高子彈飛行中的穩(wěn)定性。但在追求精準度和穩(wěn)定性的同時,三八式步槍也因此犧牲了一部分殺傷力。如果不是打到敵人的重要部位,如心臟、頭,敵人不會喪失戰(zhàn)斗力。其殺傷力不如漢陽造步槍。
1938年,在極其困難的戰(zhàn)爭條件下,漢陽兵工廠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將大量的機械設備從武漢遷移到重慶,并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恢復了生產(chǎn)。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印證了漢陽造步槍對于中國軍隊的重要性。可以豪不夸張地講,漢陽造步槍是中國軍隊的超級武器,它見證了近代中國革命史和民族獨立史,伴隨中國軍隊走向了最后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