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察改革開放四十年,黨在農村政策取向經歷了以增強農民的自主權和生產積極性為取向、以市場化為主要取向、以建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為取向、以統籌城鄉發展、共享改革成果為取向的演變歷程。深入總結分析探索過程中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將有助于我們提高對農村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水平,提高我們面對農村改革發展的新環境新形勢新任務,及時制定科學有效政策的能力,最終將有利于農村、農業、農民事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農村政策,有一個基本點和共同點,也就是改革。在此,我們通過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農村政策取向的不同內容和特點,從而在政策取向的演變歷程中獲取經驗和啟示。
一、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黨的農村政策的取向演變
(一)以增強農民的自主權和生產積極性為取向的農村政策(1978-1984)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精神為主導,黨制定并實施了一攬子調整農業發展、改革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政策。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 1984 年,新的中央農村土地政策經歷了由醞釀到形成的過程。《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指明了農村改革的方向和切入點,調動我國幾億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 1980年9月到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分別印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通知》、《關于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的通知》、《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這三個中央通知,包產到戶的經營形式開始廣泛應用于全國。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通知》將土地承包日期延長到15 年以上,農業發展的基本經營模式得以確立。億萬農民掌握了生產的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和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197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3.048億噸,1984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4.073億噸,六年間平均遞增4.9%,是1949年以來數量增長最快的時期,農民終于過上了溫飽有余的生活。
這一時期,隨著包干到戶的逐步實施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推行,新的中央土地政策思路基本形成,明確了農村土地政策安排的大方向,土地由人民公社體制下的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變為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實現了農地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農民經營的自主權、積極性大幅度提升。
(二)以市場化為主要取向的農村政策(1985-1992)
伴隨1984年拉開序幕的城市改革,宣告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模式開始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農村的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有力的人力資源,加上商品經濟在全國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這一階段黨的農村政策以市場化為主要取向。
1987年,以中央《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的報告為標志,黨正式開始對農村經濟進行商品化市場化的探索。之后幾年,中央關于打破農產品的地域封鎖限制、加大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整改建議以及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完善等相關的農業政策和農村經濟發展政策相繼出臺。
1985-1992年這一改革開放后農村政策的過渡時期,集中反映了農業經濟向市場化逐步轉型的各種特點,該時期中央農村政策的核心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農村發展商品經濟政策。1985年1月,中央取消絕大多數農副產品統購派購,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采取計劃合同收購。至此,在農村實行了三十余年的統購派購制度基本終結,農副產品價格也全面放開,由長期以來的國家統一定價轉向市場定價,長期受縛的農村商品經濟活力得到了解放。第二,中央政策扶持、引導鄉鎮企業積極健康發展鄉鎮企業,是此階段農村政策的一個亮點。從1985年初到198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極大地激發了各地農民大辦鄉鎮企業的積極性,到1991年7年間,鄉鎮企業保持年均29.3%的高速持續發展,鄉鎮企業經歷了高速發展的時期。農村發展在市場化、工業化進程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以建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為取向的農村政策(1993-2002)
1992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面對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村社會中的深層次、根本性的問題,迫切要求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同步深化農村改革。此階段中央農村政策內容無重大變更,是前一階段農村政策的深化和發展。
199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列入《憲法》范疇,1998年8月修訂通過的《土地管理法》,第一次使“土地承包經營期限為30年”,2002年8月通過《農村土地承包法》,使這一政策具有了法律保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長期不變,進一步穩定了廣大農民的心理預期,使得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得以鞏固,確定了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
1996年農業部制定《關于引導鄉鎮企業集中連片發展和加快鄉鎮企業小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為鄉鎮企業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此后幾年中,中央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引導鄉鎮企業集群發展以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的措施和政策。1993-1997年,在有利的政策環境和氛圍下,鄉鎮企業又一次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企業的規模和效益不斷提高,占農村經濟的比重不斷擴大。2000年的《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小城鎮的發展作為了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一項重要議題和任務。
除經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外,黨還適應發展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在流通、金融、保險、醫療、稅費改革等諸多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新的農村政策。首先,是進一步對取締農副產品統購派購做了修改和完善,緊接著在1994年,中央逐步予以放開從前對生產資料的嚴格控制和流通,制定了新的包括化肥在內的生產資料流通的政策。1994年為農村服務的政策性銀行正式成立,中國農業銀行改制為國有商業銀行,還對農村信用社的體制進行了改革。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初具規模,從1997年起,農村開始實行醫療合作,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四)以統籌城鄉發展、共享改革成果為取向的農村政策(2002至今)
這一階段最為嚴峻的問題當屬城鄉經濟發展失衡,黨在這一階段的農村政策始終圍繞著城鄉共享改革成果,全面統籌城鄉發展為取向。
200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農村問題歸納為“農民、農業、農村”的“三農”問題,將其確立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多予、少取、放活”正式成為黨此后“三農”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
黨和國家決定對農業稅進行改革,在部分地區開始逐步減免農業稅并漸漸適用于全國范圍內。而在農業特產稅方面,除了煙、茶葉等特殊物品之外一律取消。到2006年1月1日,農業稅全面取消,延續2000多年的農業稅征收宣告結束,9億中國農民將因此受益,延續了幾千年的農業稅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農民負擔普遍減輕,減負比例最高達60%以上,極大緩解了農民的壓力,使農民進一步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有利于城鄉差距的縮短。對農業生產資料方面,為了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輕農民負擔,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購置農機具補貼一系列政策,都確保了農村經濟平穩快速的恢復、發展。
針對農民工問題,2006年國務院出臺《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關于妥善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并對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農民工勞動管理、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培訓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細致的規定,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除此之外,在戶籍制度上也逐年放開,要求取消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歧視和區別對待。
2005年以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推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使得農村生產生活面貌煥然一新,真正做到了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獲得感”。2013-2018年相繼出臺的6個中央“一號文件”都與發展現代農業緊密相關,顯示出中央以現代化手段推進農業跨越式發展、促進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堅定決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農村發展總要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為鄉村創業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十八大以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實施精準扶貧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稗r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目標如能順利實現,必將真正改變全體農民的生活狀況,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消除農村貧困問題,這無疑將是巨大的歷史功績。
二、改革開放以來黨的農村政策的特點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顯著成績。新形勢下對黨的農村政策特點的研究關系到黨的農村能否順利開展,農村經濟能否進一步穩定持續的發展,與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有著重要的關系,意義重大。黨的農村政策雖然在各個不同的階段針對不同矛盾側重有所不同,但總體上是一個具備其特點的完整體系,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革開放以來黨的農村政策體現了以農民為主體的理念
改革開放發端于農村,黨和國家充分考慮到農民解決溫飽的迫切需求,順應農民的趨利心理,使廣大農民在改革中不斷獲益,才使得農村改革得以進一步推進。“人始終是主體?!笔邱R克思的經典言論。只有以農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農村政策才能得到農民的擁護,只有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村政策才是符合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農村政策。
(二)改革開放以來黨的農村政策貫徹了法治思維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農村政策體現了依照法律治理農村、推進改革。1982年《憲法》使得農村土地所有權問題以最高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奠定了農業經濟后來長期繁榮的基礎。1999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則將家庭承包經營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一項基本制度予以確定。改革開放后的實踐充分證明,法治思維的貫徹以及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三)改革開放以來黨的農村政策遵循了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從改革開放后黨在農村的施政實踐中可以發現,只有積極把握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堅持市場化的改革導向,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政府投入,將“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兩相結合、綜合運用,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優勢,才能是我國農業逐漸擺脫傳統自然經濟的桎梏,實現市場化、現代化的根本性轉型。
三、改革開放以來黨的農村政策的經驗和啟示
回顧黨在農村改革方面的實踐可以發現,農村事業始終在曲折中不斷向前推進。深入總結分析探索過程中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將有助于我們提高對農村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水平,提高我們面對農村改革發展的新環境新形勢新任務,及時制定科學有效政策的能力,最終將有利于農村、農業、農民事業的發展。
(一)堅持與時俱進,運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體現了黨在國家建設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始終注重以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結合實際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二)堅持實事求是,以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立足點
回顧歷史,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正是黨在制定和實施農村政策時,堅持實事求是,堅持以發展農業生產力為出發點調整優化農村生產關系,使得農村經濟按照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螺旋式上升”關系,不斷實現新的長足發展。因此,在制定農村政策時,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全面了解掌握農村的實際情況,將發展農村生產力作為立足點,務求政策的科學性、適用性和實效性。
(三)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廣大農民是農村變革的主體力量,蘊含著農村發展的豐富智慧和強大力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誕生,正是來源于農村基層最鮮活的實踐。改革開放以來,黨在制定農村政策時,始終將維護和促進農民根本利益作為最終目的,同時,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廣大農民在長期探索過程中的創造成果和經驗得以為農村政策的制定提供不竭的源泉,農村政策的科學性得以不斷提高。在制定農村政策時,必須充分認識到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要努力形成良好輿論導向和寬松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廣大農民積極探索、積極創造。要建立黨和農民群眾良好的互動機制,注重從農村基層遴選提煉好的經驗和做法,并在更大范圍內予以推廣,對于經實踐證明確實值得推行的有益經驗,要注重將之上升為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使之政策化、規范化。
作者簡介:黃耀麗(1969-),女,安徽宿州人,漢族,中共南陽市委黨校馬克思基礎理論教研室講師,歷史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