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云曉 盧宇
今日中國,雖然國家確立了素質教育的主導方向,但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教育傾向依然嚴重,中小學生壓力越來越大,甚至是幼兒園也出現小學化。
“孩子睡前還會反復問數學和拼音,半夜被嚇醒還問我加法呢。”這是一位上幼兒園大班孩子的媽媽的話。因默寫錯了一個字,鄭州的10歲男孩上午一放學就給父親打電話道歉,并在電話中再三保證不會有下一次了。
看到這樣的童年,我們不免有些悲傷,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兒童本身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面對壓力,精神往往高度緊張,長時間的焦慮情緒會使其承受超常的負荷,致使相當一部分兒童出現不同程度的適應問題。他們本該擁有快樂和輕松,卻在緊張不安中過早地告別了童年時代。這種“童年恐慌”現象正在社會蔓延。
童年恐慌,即兒童因面臨巨大壓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所導致的一種較強烈的較持久的焦慮心態。童年恐慌往往和兒童所承受的壓力相關。據調查,在兒童的日常生活中,與學習有關的壓力是他們面臨的最主要的壓力,且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巨大的學習壓力扭曲了兒童的學業動機和人格發展,導致兒童認知需要缺乏,競爭需要強烈,人際關系不良;使兒童失去快樂,童年過于短暫。而且對于應對能力不足的兒童來說,沉重的學業和發展壓力容易使他們對未來產生不可預知的疑惑和恐懼,致使兒童厭學,厭惡生活,甚至采用極端手段來逃避壓力。我們將這一現象稱為“童年恐慌”。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壓力都讓孩子產生恐慌,孩子能不能理解和承受是面對壓力時是否產生恐慌的重要因素。
童年應該是多姿多彩的,不能讓補習班、作業、分數、升學成為童年的“關鍵詞”,面對童年恐慌現象,一切有愛心的人士都應該自覺承擔起捍衛童年的神圣責任。
“童年恐慌”首先表現在兒童承受著與學習有關的巨大壓力 據2014年天津教育科學研究院調查,72.3%的中小學生有煩惱,他們煩惱的主要來源是:學習緊張(34.3%) ,父母對我期望值太高(18.8%) ,同學中沒友誼(7.0%),各種課外學習班太多(4.7%),家庭氣氛緊張(4.3%),家庭經濟困難(3.3%)。可以看出,兒童日常生活中的煩惱普遍與學習有密切的關系,學習壓力是童年恐慌的主要來源。
2014年一部由英國廣播公司制作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紅遍網絡。紀錄片對比了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孩子玩的時間太少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少年兒童閑暇狀況研究調查顯示,在非周末,被調查的少年兒童的閑暇活動中只有1.6%的人沒有課業負擔,33.3%的少年兒童用了1~2個小時做家庭作業、預習和復習,花3個小時以上的占到了13.8%。而在周末,盡管一天內沒有課業負擔的人數比例較非周末稍高,但更多的少年兒童花更多的時間在課業上,用3個小時以上時間做家庭作業、預習和復習的少年兒童占到了23.6%,高于非周末近10個百分點。
閑暇是少年兒童全面發展所需要的自由時間,應用于娛樂和休息,為自由活動的發展提供空間。中小學生主要的事情無疑是學習成長,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閑暇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只是忙著完成家長、老師或者輔導班老師布置的課業,那么兒童的好奇心與創造性就可能被扼殺,學習只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從而嚴重影響少年兒童身心自由與和諧發展。
閑暇時間不足,還會導致睡眠不足。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連續十多年的跟蹤調查,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睡眠時間持續減少,其中近八成睡眠不足。數據顯示,學習日,中小學生平均睡眠7小時37分鐘,比國家規定最高時間(9小時)低了1小時24分鐘;周末,中小學生平均睡眠7小時49分鐘,比國家規定最高時間(9小時)少了1小時12分鐘。可見,不論學習日還是周末,中小學生每天平均睡眠時間遠遠不夠。
另外,各種課外培訓、學科輔導給兒童增加了額外的壓力。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四省市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態調查顯示:超過81.50%的學生放學后仍有不同程度的(課外班或家長布置的)額外作業。因為競爭太激烈,加上家長們的跟風心理,參加補習班的年齡呈下移的趨勢。2014年《解放日報》調查發現,47%的家長會讓孩子在學齡前上補習班;70%的家長會在孩子上小學前教拼音。
童年恐慌表現在兒童扭曲的學習動力和較高的成就焦慮 2010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中國中小學生發展狀況研究的數據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學習目的是“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有個好工作”和“將來造福社會”,只有29.7%的學生是因為“喜歡讀書”而學習。可見,現在中小學生學習的動力已經從學習知識本身轉化為自身發展的需要。從小就要面對各種競爭,爭相上各種補習班,對孩子而言好像已經是理所當然的。有媒體對此采訪,孩子的回答是:“雖然耽誤了玩的時間,但是在現在這個社會體制之下,這樣的事情沒辦法違抗,只有適應社會。”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人的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習需要其效果也是不同的。以學習知識本身為目的的認知需要,是最穩定、最持久,也是最重要的內在需要,而把學習作為競爭的手段從而提高自己在群體中地位的競爭求勝需要,是最消極、最扭曲,也最可怕的學習需要。競爭需要較強的學生攻擊性也較強,他們很難體驗到和諧與快樂,甚至無法接受別人的成功。沉重的學習壓力和激烈的升學競爭扭曲了兒童的學習動機,強化了兒童學習的競爭需要,弱化了認知需要,使大部分兒童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內在持久的動力,陷入焦慮之中。
另外,童年恐慌不僅是學業不好的孩子容易產生,那些處處拔尖的孩子也容易產生。他們對自己有更高的期待,他們需要不斷競爭,不斷超越,不容許自己退步或失敗。這種心態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傾向:成就焦慮。“成就焦慮”是一種因希望超過他人而擔心被別人超過所引起的持續的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體驗。一旦陷入成就焦慮,他們就會擔心自己的成績下滑,擔心別人在排名上超過自己,于是通過刻苦的學習,來實現自我需要,把學習或其他活動當成超過別人的手段,滿足父母和老師對他們的期待。這樣,他們很難真正體會到學習或者活動本身的快樂。
童年恐慌還表現在兒童焦慮不安的情緒體驗和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上 臺灣學者張春興指出,當兒童感到周圍環境中有太多的壓力,而兒童又無法回避這一切時,就會對周圍的一切產生不合理的恐懼反應,從而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相當多的兒童因考試或學業壓力而心情不好(76.2%)、郁悶(55.4%)和煩躁(54.2%),部分兒童因此睡不著(38.2%)、不想學習(25.1%)、自卑(24.5%),還有少數兒童甚至對生活絕望(9.1%),而且隨著年級增高,這種情況呈增加趨勢。

父母不合理的期望和不當的教育方式是導致“童年恐慌”直接原因 社會轉型期間,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競爭的壓力也越來越多。競爭壓力促使許多父母充滿危機感,使得許多父母把自己的擔憂和不合理的期望轉嫁到了孩子身上,讓孩子承擔了與他們年齡不相符的童年恐慌。

200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父母對兒童的學歷期待和學習成績要求與現實可能性嚴重脫節。數據顯示,91.7%的父母希望孩子獲得大專以上學歷,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讀到博士學位,但大學擴招到今天,高校入學率也只在40%左右,能獲得博士學位的更是少之又少。數據還顯示,83.6%的中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要在前15名,其中,要求總是做第一名有3.4%,前3名的17.4%,前5名的17.1%。76.4%的小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要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門門都是滿分。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對于大多數兒童來說,是絕對不可實現的,因此,很多兒童成了“失敗者”,喪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絕望的痛苦之中。
家長對孩子的學業期待不僅過高,而且單一。201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四省市家庭教育狀況調查顯示,小學階段,家長現階段最關心孩子的方面從高到低依次為:健康安全(65.95%)、習慣養成(55.47%)、日常學習(53.58%)、人際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養成(28.09%)、興趣愛好(19.47%)、情緒情感(11.93%)。初中階段,“目前最困擾家長的教子問題”前三項依次為:“孩子的學習”(55.01%),“升學壓力”(33.01%),“自身缺乏家教知識和方法”(32.74%)。
綜合來看,家長對孩子特別是對中學生的期待主要在于學習方面,這種單一的學業期待,顯示出家長對于孩子人際交往、自理能力、性格養成、興趣愛好、情緒情感等關乎子女未來成長的發展性因素關注度較低。可見,家庭教育立足點仍是將子女“成才”置于首位,而忽視了子女“成人”這一教育的終極目標。
其實同樣面對壓力,也未必每個人都恐慌,關鍵的問題是能否讓孩子理解和承受。人的適應性是有一定彈性的,不是那么機械的,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表述:硬指標和軟指標。比如,硬指標是壓力過大,作業過多。當它亮紅燈的時候,是否產生童年恐慌,這要取決于軟指標——父母的態度。父母如果善于緩解孩子的壓力,孩子可能不會恐慌。在實際生活中,盡管面對同樣的壓力,那些擁有現代教育理念和良好親子關系的家庭,孩子一般不會產生童年恐慌,他們依然可以享受童年的快樂。由此可見,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方法非常重要。
教育評價指標單一,學校過度追求升學率,是導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2007年,共青團中央調研組一項《關于青少年學習與生活的調研報告》顯示,52.2%的中小學生認為學校把提高升學率排在最重要的位置,隨著年級的增高,持這種看法的學生有增多的趨勢,有40.2%的小學六年級學生,60.9%的初三學生,73.9%的高三學生持這種看法。將升學率放在最重要位置的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也必然集中在學習成績上。評價指標的單一,不僅誤導學校教育教學,將過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重復、低效,甚至無效的勞動上,而且使學生發展中許多真正重要的方面被忽視,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剝奪了孩子生活中的許多樂趣,也使孩子喪失了釋放負面情緒、緩解壓力的渠道。
社會上扭曲的價值觀和輿論導向是導致“童年恐慌”的深層原因 價值觀是指導人行為的思想觀念。“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種一定要出人頭地的價值觀,太過功利。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是出現童年恐慌的思想根源,也是一種歷史性的根源。
如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些浮躁心態和狹隘的成功標準也給兒童帶來了負面影響。如媒體對高考狀元的熱捧和對十幾歲孩子考大學的宣揚,都將追逐所謂成功的壓力直接對準了兒童。這樣的狀元意識其實是悲劇意識,使兒童對未來望而生畏,內心恐慌不已。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被廣泛地誤導成競爭越早越好,完全背離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據相關報道,幼兒園教育出現了小學化傾向,天津河西區一所幼兒園已應父母要求教孩子用豎式算3位數的加減法,而這是小學二年級的課程。
今天的中國兒童教育亟需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以分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不僅嚴重危害兒童的身心健康,也從根本上摧毀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童年的快樂是一生快樂的開端,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源頭。帶著“童年恐慌”長大的孩子是難以獲得幸福的,甚至可以說,許多人生的悲劇都可以從童年找到原因。所以,我們要舉起捍衛童年的旗幟,把發現兒童、解放兒童和發展兒童作為兒童教育最神圣的天職。面對“童年恐慌”這個社會問題,既需要教育制度的改革、社會環境的改善,更需要父母和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父母和教師亟需轉變觀念 學校教育體現國家意志與追求,最重要的教育原則就是立德樹人,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是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讓孩子擁有幸福而完整的人生。這些明確的導向也是對父母與教師素質的要求,因為父母和教師是與孩子關系最為密切的人,也是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人。
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顯示,2015年各類高校毛入學率40%,而希望孩子進入大學的父母達91%以上,所以人們時時能感到危機,感到競爭的壓力,因此,引導孩子理解和承受這些,是教育的重要課題。父母與教師教育不當,一點挫折就會讓孩子焦慮;如果父母與教師教育得當,再大的壓力也不會產生恐慌。經歷越豐富的孩子,越能抗挫折的孩子,童年的恐慌感越少。孩子是在體驗中成長的,要有很多鍛煉機會才能堅強。這樣,孩子內心才能建立起一種反應機制。這種行為反應機制,就是不管出現什么問題,都能不慌張,能弄清怎么回事,選擇恰當的解決方案。所以父母與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在體驗中鍛煉能力,遇到問題時冷靜面對。
從父母和教師的角度講,父母和教師焦慮,孩子就會恐慌。在同一個社會背景和教育體制下,有些孩子健康成長,有些孩子出現童年恐慌,其中最重要的差別就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這一微環境上。因為,父母是監護人,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言行和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在造成童年恐慌的多種因素中父母是最關鍵的。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孩子成績上。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博士夏雪梅通過調研得出結論:在可持續學習方面,沒有上過輔導班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素養多個維度上的表現要好于上過輔導班的學生。補習班的作用更多的是幫助孩子進行知識上的儲備,但是孩子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品質才是其可持續學習的重要基礎。
父母和教師的教育要講究方法 第一,不要嚇唬孩子。兒童的特點是感受性強,分析性差。比如“打針”這件事,對于成年人,也多少有點恐懼和疼痛感,但是成年人經歷過各種各樣的痛苦,知道針刺的疼痛感屬于哪一種程度,同時考慮到它治病的功效,一般能夠忍受。可是對于兒童,“打針”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是他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大的痛苦,再加之有時父母總是以“再不好好吃藥就去打針”這樣的話教育孩子,使打針變得有懲罰色彩,對于有些兒童,“打針”無異于施以極刑。所以,成年人覺得并不構成傷害的話語,在孩子聽來卻是嚴厲的責罰。
第二,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擔心的事情,讓孩子明白表達情緒不是軟弱的表現,相反,傾訴不僅可以緩解壓力和緊張,還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讓孩子對自己保持信心,積極、樂觀地面對壓力。
第三,要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對孩子不能只有表揚,只表揚孩子就是在制造危險,制造隱患。孩子是在體驗中成長的,他一定要體驗挫折。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負責的教育,孩子一定要面對責任敢于承擔。
第四,父母和教師要經常和孩子討論人生大事和人生經驗。比如將來做什么人,做什么職業等。在交流中父母和教師要滲透價值觀的引領,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能成功和幸福,讓孩子相信,適合的就是最好的。